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462-01
目前進展性卒中發病率逐漸增多,進展性卒中的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非進展性卒中高,進展性卒中與多種因素有關。現回顧分析72例進展性卒中病人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腦血管狹窄程度、心房纖顫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因素,探討發生進展性卒中的危險因素,以期為預防發生進展性卒中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共收治腦梗死病人1256例(男874例,女382例),其中進展性卒中病人72例,男47例,女25例,平均年齡63歲。在非進展性卒中病人中隨機抽取完全性腦梗死病人7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65歲。進展性卒中的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病人發病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在48h呈逐漸進展或階梯式加重。
1.2方法 72例進展性卒中病人均進行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彩色超聲檢查,非進展性卒中病人中的50例進行了腦動脈彩色超聲檢查,將斑塊分為4型:局部隆起或彌漫增厚>1.2 mm,內膜毛糙扁平為扁平斑;斑塊突出于管腔內,顯示不同強度的混合回聲,表面有連續的回聲輪廓及纖維帽為軟斑;強回聲后方并聲影為硬斑;斑塊回聲不均,表面不平,有壁龕為混合斑(潰瘍斑)。觀察動脈狹窄或動脈硬化斑塊形成情況。兩組病人人院后均檢測血壓、血脂、血糖及血黏滯度情況,并常規進行心電圖檢查。
2 結果
2.1兩組危險因素分布 進展性卒中組中高血糖者39例,其中彩色超聲波檢查腦血管狹窄者45例;非進展性卒中組中高血糖及腦血管狹窄者分別為20例及19例,高血糖及腦血管狹窄在進展性卒中病人中發病較高。見表1。
2.2斑塊類型及發生部位分布 進展性卒中組72例中59例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左側56處,右側40處);非進展性卒中組70例中,有10例出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左側10處,右側4處)。
2.3斑塊類型分布進展性卒中組軟斑最為多見22處,潰瘍斑次之15處,硬斑和扁平斑相對較少有12處和10處,有血流動力學意義的頸動脈管腔狹窄占21%。而非進展性卒中組均為扁平斑及硬斑,分別為23處和18處。可見腦梗死的發生不僅與動脈管腔狹窄及高血糖有關,更重要的是與斑塊的性質密切相關。
3 討論
高血糖及腦血管狹窄是進展性卒中的高危因素,高血糖控制不良可加速腦動脈硬化,致大血管狹窄及閉塞,尤其是大腦中動脈的起始部或主要支干狹窄導致腦血流量明顯減少,血流減慢而引起血栓形成,最終導致腦梗死,而血栓易逆行,導致血管阻塞數目增多,使腦梗死范圍擴大。血糖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可導致滲透性利尿、脫水、血液黏稠度增高及血流減慢,也使腦梗死病變區域進一步擴大。腦缺血缺氧時,無氧糖酵解加速,高血糖為糖酵解提供了大量的底物,使乳酸生成增加,一方面導致了血管功能的紊亂,使腦缺血性水腫加重。另一方面腦細胞內乳酸酸中毒還可引起一系列與遲發性神經損傷的生化反應。高血壓亦是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長期的高血壓可引起動脈硬化及狹窄。本觀察結果表明,兩組中高血壓病人所占比例較高,但兩組間無統計學意義。高血糖及腦血管狹窄是發生進展性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應在腦梗死急性發作期積極控制血糖,慎用葡萄糖靜脈輸注,以防止血糖升高加重腦缺血損害,同時,適當使用胰島素降低血糖水平,將有利于急性腦梗死病人神經功能的恢復,采取相應措施改善腦血管狹窄,防止梗死進一步發展。彩色多普勒超聲尤其是高頻探頭可以清晰顯示頸動脈管壁的結構,檢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鑒別斑塊的類型,能夠較準確地判斷頸動脈狹窄的范圍和程度,它已成為評價顱外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尤其要重視對軟斑及潰瘍斑病人進行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