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睡前服用小劑量腸溶阿司斯匹林(M-ASA)對高血壓病人血壓的影響。
方法 將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就診或住院治療的高血壓病人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均行常規降血壓治療,觀察組在常規降血壓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小劑量M-ASA 100—150 mg 睡前口服,對照組給予相同劑量的M-ASA早晨頓服,療程3個月。療程結束后比較兩組血壓的下降情況。 結果 1個月后兩組病人間的血壓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3個月后觀察組的血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按血壓分級比較發現,兩組高危及3級高血壓病人的SBP、DBP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睡前口服M-ASA對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治療可能具有協同效應。
【關鍵詞】 睡前服藥;阿司匹林;原發性高血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26-02中圖分
類號:R 544.1文獻標識碼:A
原發性高血壓(EH)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遺傳病,臨床治療藥物有多種。長期以來,阿司匹林在高血壓患者的一級和二級乃至三級預防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對于其在高血壓的降壓治療中的作用尚存在爭議。歐洲IST和中國CAST研究均提示了M-ASA在高血壓病人卒中的預防有積極作用,近來亦有資料提示不同時間和不同劑量服用M-ASA可以影響血壓的波動。為了解小劑量M-ASA睡前和晨間頓服兩種方式協助高血壓病人降壓治療時血壓變化的差異,本院內科心血管專業組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的3年間探索上述兩種方法的臨床介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120例病例來源于近3年內我院內科住院治療的高血壓病人,診斷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血壓按該標準分級。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齡42—78歲,平均61±8.5歲。高血壓1—2級78例,3級42例;低危10例,中危35例,高危56例,極高危19例。伴冠心病81例、高脂血癥32例、高血壓腎病11例、糖尿病35例,均排除阿司匹林用藥禁忌證病人。所入選的高血壓病人按住院時間先后依次進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中血壓1—2級37例,其中140 mmHg≤SBP≤179 mmHg者30例,90 mmHg≤DBP≤109 mmHg者28例;血壓3級22例,其中SBP≥180 mmHg者19例,DBP≥110 mmHg者16例。對照組中血壓1—2級41例,其中140 mmHg≤SBP≤179 mmHg者32例,90 mmHg≤DBP≤109 mmHg者25例;血壓3級20例,其中SBP≥180 mmHg者17例,DBP≥110 mmHg者15例。治療前后均常規行血常規、大小便常規、空腹血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凝血酶原時間、ECG等檢查,根據上述檢查資料綜合評價選擇合理的降壓藥物,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并發癥、高血壓分級、危險度分層以及降壓藥物的選擇等資料比較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
2.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在降壓藥干預下血壓降至Ⅰ級高血壓水平后予M-ASA介入,觀察組在常規降血壓治療的基礎上給予M-ASA 100—150 mg 睡前口服,對照組則給予相同劑量的M-ASA早晨頓服,療程3個月。記錄兩種方法介入前、1個月后、療程結束時(3個月)的24 h動態血壓,比較兩組病人血壓的下降情況。
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所有數據經PEMS 3.1軟件包處理,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1.兩組血壓變化情況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壓均顯著下降(P均<0.01),但治療1個月時,兩組血壓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血壓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觀察組高血壓病1—2級病人血壓降幅較3級病人明顯(P<0.05),見表2;對于危險度分層級別之間的降壓效果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2.不良反應 120例病人服用M-ASA依從及耐受性好,均未發生與相關的出血、腹瀉、過敏、哮喘以及肝、腎功能損害等異常反應。
討論
高血壓病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靶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已有多項大規模的臨床實驗證明收縮壓下降10—20 mmHg或舒張壓下降5—6 mmHg,3—5年內腦卒中、心血管病死亡率與冠心病事件分別減少38%、20%與16%[1],心力衰竭減少50%以上。而M-ASA的應用可以使病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受益[2]。與之相關的心血管健康研究調查了年齡大于65歲的老年人長期口服M-ASA與卒中發病率的關系,結果表明對于男性病例,是否服用M-ASA與卒中的關系不明顯,而女性患者則明顯獲益[3]。HOT研究低劑量M-ASA抗凝以及血壓降至何種程度能有效降低高血壓病患者心血管病發病率,結果發現,M-ASA組及安慰劑組比較,前者能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發生復合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險[4]。
阿司匹林作為一種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應用于臨床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近幾十年來臨床上更多關注熱點是其小劑量腸溶片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一、二、三級預防時所產生的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應,甚少涉及到該藥的藥理學效應與血壓關系的臨床研究和探討,目前對于ASA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也主要是基于上述原因。近年來國外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不同時間服用M-ASA可能存在對血壓的影響,也得出了一些較為樂觀的研究資料,睡前服用M-ASA可以明顯減低輕、中度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而早晨服用卻未得到類似結果,限于時間、實驗規模等因素,目前其是否具有降壓作用尚無定論。產生該效應的機制未明,可能與其特有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點有關,M-ASA消化道吸收相對較慢,小劑量服用初期其t1/2約為2—3小時,反復、長期用藥時可達5—18小時[5]。由于該類病人夜間血流流速相對緩慢,血管內壁更易附著炎癥因子,而血管內膜的炎癥反應已證實是引起血壓升高改變的重要因素。M-ASA為環氧化酶抑制劑,既可阻止血栓烷(TxA2)合成,又可阻止前列腺素合成,而后一作用不利降壓,不利心血管,為臨床最擔心問題。夜間高血壓病人的血壓相對較低,M-ASA睡前服用可能在調節血壓的動態穩定上有一定作用,不至于血壓降得過低,長期應用有利于血管內皮功能的保護,間接協同降壓藥產生降壓效果,而這種作用的強弱可能與ASA的用藥時長有一定的相關性,我們發現兩種方式給藥初期、1月后的血壓差異并不大,3個月后表達出有意義的改變;其次夜間前列腺素合成的減少可能間接影響到病人次日晨間機體內活動型腎素的分泌以及非活動型腎素的活化,降低了夜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活性的波動,因此消除了一氧化氮產生的夜間谷值,從而降低凌晨血壓高峰效應。
本組研究顯示,2組病人組內比較治療前后SBP、DBP的變化均有統計學意義改變,而睡前服用M-ASA較之對照組病人有更好的依從性和耐受性,用藥初期兩組病人間未體現出明顯的血壓差異,到療程結束時治療組1—2級高血壓的病人無論是SBP還是DBP均體現出了良好的協同降壓作用,較之對照組,觀察組的血壓降幅更大(P<0.01),高危及3級高血壓病人其SBP、DBP亦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尚無顯著性差異(P均 >0.05)。上述效應沒有發現性別之間的差異,與國外相關報道結果相似[4],提示不同性別病人M-ASA睡前服用一定時間后均可能潛在協同降壓效應。但由于樣本較少,尚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觀察,以進一步證實睡前服用ASA降壓效應的存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