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預防早產兒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將70例早產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予常規綜合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丙球蛋白靜脈注射,400 mg/(kg·次),每周1次,連用2—4次,比較兩組血清IgG水平和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結果 治療組血清IgG水平顯著增高(P<0.01)。治療組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IVIG預防早產兒感染具有較好效果。
【關鍵詞】 丙種球蛋白;早產兒;感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54-02中圖分類號:R 722.6文獻標識碼:A
早產兒無論先天性免疫還是獲得性免疫均存在明顯的缺陷,故易于被病原微生物侵害[1]。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易引起體內正常菌群失調,藥物敏感的菌群消滅后,不敏感的條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迅速繁殖而致病,同時使耐藥菌株出現,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已引起醫學界的普遍反對。我院應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預防早產兒感染,避免抗生素的濫用,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我院新生兒病區收治的胎齡36周以內的早產兒70例,除外重度窒息、羊水及胎糞吸入綜合征、呼吸循環衰竭、氣管插管、胎膜早破、母嬰感染等疾病。將其隨機分兩組,治療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胎齡30—36周,體質量1490—2250 g。對照組35例,男16例,女19例,胎齡30—36周,體質量1495—2260 g ,兩組患兒胎齡、性別及體質量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①兩組入院后均予常規綜合治療:保暖、能量合劑、喂養、氨基酸和脂肪乳部分靜脈營養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于生后2—3 d加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河南省中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規格2.5 g/瓶)400 mg/(kg·次)注射泵輸入,以后每周1次,共用2—4次。②血清IgG檢測:采用快速免疫消濁法行IgG定量測定。
3.觀察目標 比較兩組間血清IgG水平;比較兩組早產兒感染發生率。
4.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結果
1.兩組血清IgG水平的比較 治療組應用IVIG治療1周后,血清IgG水平顯著升高(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IgG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兩組早產兒感染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組肺炎、皮膚感染、敗血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討論
丙種球蛋白含有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種抗體,因而有增強機體抵抗力及預防感染的作用。 新生兒體內抗體IgG主要在胎齡32周后經胎盤從母體獲得, 與胎齡存在線性關系,即胎齡越小, IgG越低。加之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貯存,游動及吞噬功能低下,以及生活能力低下,吸吮無力,體內產生IgG的能力受到限制,故早產兒多處于各種病原體侵襲的高危狀態。IVIG抗感染的機制為:①促進中性粒細胞迅速從骨髓貯存池中釋放;②增強補體途徑激活,尤其是替代途徑的激活,促進細菌的調理化;③增強抗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同時IVIG可提高自身抗體的清除率、中和超抗原、誘導炎癥細胞調亡[3]。此外IVIG能直接干擾致病微生物對靶細胞的攻擊作用及抗體封閉受體作用,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抗細菌作用,最終達到預防、消除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IgG在足月兒為11 g /L,36周早產兒為8.24 g /L,而<32周的早產兒常低于4.0 g /L[4],證實了抗體缺乏是早產兒、低出因,是早產兒應用IVIG的指征。本觀察結果顯示使用IVIG后,血清IgG水平明顯增高,與各家報道一致。肺炎、皮膚感染、敗血癥發病率明顯降低(P<0.05),故靜注IVIG對預防早產兒感染的發生有一定的療效。
由于新生兒IVIG半衰期短[5],僅為5—6天,血藥濃度28天降至治療前基礎水平,且其自身IgG合成能力低下,故每周使用1次,可使機體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較高的IgG水平。用IVIG預防早產兒感染,可使患兒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療效確切、顯著,在應用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同時也避免了抗生素的濫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