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檢測血清GGT、GGT/TBIL診斷新生兒黃疸延遲的臨床價值。
方法 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147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其中生理性黃疸46例,黃疸延遲62例,非黃疸延遲39例)及86例正常對照組新生兒GGT、TBIL。結果 生理性黃疸組和病理性黃疸組的GGT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且病理性黃疸組高于生理性黃疸組(P<0.01);黃疸延遲組GGT/TBIL顯著高于非黃疸延遲組和生理性黃疸組(P<0.01)。當TBIL>256.6 μmol/L時,GGT與TBIL有直線相關關系(P<0.01)。結論 血清GGT及GGT/TBIL檢測在新生兒黃疸延遲的診療方面有一定臨床意義。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黃疸延遲;γ-谷氨酰轉移酶;γ-谷氨酰轉移酶/總膽紅素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55-02中圖分類號:R 722.17文獻標識碼:A
γ-谷氨酰轉移酶(GGT)是細胞分泌的一種膜結合酶,參與谷胱苷肽的代謝,它對各種肝、膽疾病均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膽紅素在體內累積,超過肝膽的代謝排泄功能而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的現象。為探討不同時期新生兒黃疸血清GGT及GGT/TBIL比值的變化,筆者收集了本科住院的147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的肝功能等資料,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來源于我院兒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住的新生兒黃疸共147例,其中男87例,女60例;足月兒138例,早產兒9例;母乳喂養124例,人工喂養11例,混合喂養12例;出生日齡24小時至50天。根據臨床診斷[1]分為:生理性黃疸組46例,病理性黃疸組101例(分二組:①黃疸延遲組62例,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15天至50天;入院診斷,黃疸查因,可排除圍產因素、感染因素、溶血出血因素等常見病理性黃疸病因。②非黃疸延遲組39例,其中男21例, 女18例;年齡24小時至14天;病因診斷:重度窒息11例,ABO溶血病8例,敗血癥4例,頭顱血腫3例,肺炎2例,肝炎綜合征2例,破傷風1例,原因不明8例)。選擇足月順產,無黃疸、窒息、感染、出血等疾患的出生日齡與黃疸患兒相匹配的新生兒86例為對照組,其中男49例,女37例;母乳喂養68例,人工喂養10例,混合喂養8例;出生日齡36小時至45天。
2.儀器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BS-3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3.方法 清晨空腹抽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進行測定,試劑由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樣本測定GGT的同時進行其他相關常規肝功能項目的檢測,包括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兩樣本均數的t檢驗及相關分析。
結果
1.各組GGT及GGT/TBIL值的比較 就GGT而言,無論生理性黃疸組還是病理性黃疸組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且病理性黃疸組高于生理性黃疸組(P<0.01),但黃疸延遲組與非黃疸延遲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就GGT/TBIL比值而言,黃疸延遲組與非黃疸延遲組及生理性黃疸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見表1。
2.病理性黃疸組GGT與其肝功能的相關性 病理性黃疸組的GGT值為172.7±153.6 U/L,將GGT與其肝功能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在TBIL>256.6 μmol/L組中,GGT與TBIL有直線相關關系。見表2。
討論
GGT是催化γ-谷氨酰轉移給其他氨基酸或小分子肽的一種轉移酶,在體內主要分布于腎臟、胰腺、肝臟、脾臟、小腸等組織。由于GGT廣泛存在于各組織中,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缺乏特異性,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和檢測技術的提高,其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血清中GGT主要來自肝臟,由肝細胞線粒體產生,存在于肝細胞漿和肝內膽管上皮中,經肝臟排泄至膽汁中,故膽汁中的GGT活性較血清高,為血清的10倍。已知血清GGT升高見于許多疾病,包括各種病毒性肝炎、膽道閉鎖、Alagille’s綜合征等各種原因所致膽汁淤積、全靜脈營養、低出生體重兒、胰腺疾病、心包疾病和某些藥物苯巴比妥等,即當肝內合成亢進或膽汁排出受阻時,血清中的GGT增高。正常情況下,其活性隨年齡的不同而變化,對新生兒,目前國內較普遍采用的正常參考值為0—40 U/L。
目前認為,結合膽紅素的排泄缺陷是引起病理性黃疸的重要原因。當結合膽紅素產生過多時,引起肝細胞對其排泄至膽汁出現暫時性障礙,而發生肝內膽汁淤積。同時,新生兒早期,結合膽紅素經膽管系統向十二指腸引流功能相對不足[2],上述兩方面因素均引起血清GGT異常增高,本組病理性黃疸血清GGT值明顯高于生理性黃疸組,印證了上述觀點。另外,當TBIL大于256.6 μmol/L時,TBIL與GGT間有高度相關,當TBIL小于256.6 μmol/L時,TBIL與GGT無明顯相關,與文獻[3]報道一致,提示在新生兒黃疸發生機制中,膽紅素產生越多,其發生結合排泄障礙的可能性越大。筆者把GGT與TBIL相結合,計算GGT與TBIL的比值,旨在初步探討新生兒黃疸延遲的機制。黃疸延遲組GGT/TBIL比值明顯大于非黃疸延遲組,說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早期以膽紅素產生過多為主,因新生兒生后10天內紅細胞破壞約20%左右[4];而在黃疸晚期,由于高膽紅素血癥的存在,造成膽汁粘稠,加之肝內小膽管發育不全,膽汁淤積在小膽管中,因而以膽汁排泄障礙為主。我院在治療新生兒黃疸延遲時,多按保肝利膽原則,給予茵梔黃、利膽合劑等配合光療。臨床觀察,治療3—5天,膽紅素水平顯著下降,隨之GGT水平亦迅速下降。綜上所述,膽汁淤積可能是新生兒黃疸延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GGT及GGT/TBIL比值在新生兒黃疸延遲的診療方面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本組黃疸延遲患兒總的臨床特征有:①黃疸發生時間與生理性黃疸一致;②持續時間延長(2—8周);③血TBIL多在生理性黃疸范圍(≤220.6 μmol/L);④ALT正常,除外嬰肝綜合征和膽道閉鎖;⑤大多數患兒生長發育正常,除黃疸外多無其他異常癥狀。本組病例符合某些教材稱之為膽汁淤積綜合征或者膽汁粘稠綜合征。筆者認為,血清GGT及GGT/TBIL比值可協助其診斷。另據報道,母乳喂養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發生率高達34%,延遲性高膽原因以母乳性黃疸占首位[5],而母乳性黃疸可能存在膽汁淤積[6]。本組病理性黃疸中,大多數GGT較高,是否與目前廣泛提倡母乳喂養有關,有待同仁進一步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