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多層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對22例懷疑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行多層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掃描參數及方法:層厚10 mm,間隔10 mm,螺距1.375∶1,速度:27.50 mm/rot,對比劑量100—120 ml,注射速率:3.0—3.5 ml/s,使用SmartPrep自動跟蹤技術,并對圖像進行評價。結果 22例中有髂總動脈瘤2例,小腿動脈狹窄5例,腹主動脈瘤2例,髂總動脈閉塞1例,腎動脈以下腹主動脈狹窄1例,閉塞2例,髂內、外動脈狹窄1例,閉塞1例,股動脈狹窄2例,小腿動脈狹窄、閉塞1例。動靜脈畸形2例,2例未見異常,所有患者均行超聲檢查,2例同時行MRA檢查,3例行DSA檢查。結論 使用跟蹤技術的下肢動脈CT血管成像能準確直觀地顯示下肢動脈血管的立體解剖特點,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依據,是下肢血管病變較為優化的檢查方法。
【關鍵詞】 多層螺旋CT;CT血管成像;體層攝影術;血管造影術;下肢動脈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66-03中圖分類號:R 814.42文獻標識碼:A
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在周圍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逐漸上升,后果十分嚴重。近幾年來,DSA檢查被稱為診斷下肢動脈病變的金標準[1],隨著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出現和不斷發展,以其掃描速度更快,解剖覆蓋面更廣,對比劑效應更大,對診斷動脈血管疾病有重要意義,而被醫學界公認為診斷下肢血管疾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下肢CTA成像技術具有簡單、快捷、能把掃描時間控制在動脈期內等優點,準確的進行術前評價,便于臨床對其進行及時治療。 筆者回顧性總結說明跟蹤技術在下肢動脈CTA血管成像的優越性。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對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間,我院臨床擬診為下肢動脈病變,如下肢動脈閉塞、動脈瘤、腘動脈壓迫綜合征、動脈損傷性疾病動-靜脈瘺等的22例患者做MSCT血管造影檢查,其中男13例,女9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81歲,平均約為57歲。
2.檢查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16螺旋CT機,掃描條件:層厚10 mm,間隔10 mm,螺距1.375∶1,速度:27.50 mm/rot, 視野24 cm,電壓:120 kV,電流:300 mA,重建方式:標準,重建模式:plus,采集矩陣512×512,重建矩陣512×512,病人取仰臥位,從頭至足方向進行掃描,順血流方向掃描,如果逆血流方向掃描,四肢遠端小動脈則顯示不良,掃描范圍從腎動脈水平至踝關節,用高壓注射器從肘前靜脈注射非離子造影劑100—120 ml, 注射速率3.5 ml/s,也可采用注射速率為4.0 ml/s,其血管增強效果要明顯優于注射速率為3.0 ml/s[2],用GE lightspeed16中SmartPrep跟蹤技術,感興趣區置于腎動脈水平處的腹主動脈內,延遲時間為18 s,間隔為2 s,觸發閾值為150 HU,診斷延遲5 s。把采集到的10 mm原始圖像重建成為1.25 mm的圖像,傳輸至工作站。
3.后處理方法 在本機配置的Aw 4.2后處理工作站中,采用容積再現(volume rendering 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曲面重建(curve reformation CPR)進行數據重建,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多平面重組 (MPR)、表面陰影顯示(SSD)對血管走行進行評價,MIP可以顯示更多的最小血管分支。動脈閉塞、動脈瘤等可以由SSD,MIP技術發現。VR、 MIP、SSD、VE等,大大擴展了血管成像的應用范圍,為臨床判定手術適應證和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手段[3]。所得圖像由2位以上的主治醫師進行評價和診斷。
結果
22例中有髂總動脈瘤2例,小腿動脈狹窄5例,腹主動脈瘤2例,髂總動脈閉塞1例,腎動脈以下腹主動脈狹窄1例,閉塞2例,髂內、外動脈狹窄1例,閉塞1例,股動脈狹窄2例,小腿動脈狹窄﹑閉塞1例。動靜脈畸形2例,2例未見異常,所有患者均行超聲檢查,2例同時行MRA檢查,3例行DSA檢查。VR成像的下肢動脈圖像能夠清晰顯示,對股動脈分支,下肢動脈狹窄,鈣化顯示清晰,真實反應了血管與病變,骨骼之間的空間關系,便于直觀的觀察病變。見圖1—6。
討論
1.影響下肢血管成像的原理 下肢動脈血管成像是多層螺旋CT在一次屏氣期間內進行大范圍的容積掃描,在減少大范圍下肢動脈掃描時間的同時,提高了Z軸方向的空間分辨率和同向性,能減少平均容積,提高微小結構的顯示[4],可以顯示血管的整體圖像,也可顯示病變與血管的關系。
2.影響下肢血管成像的因素 ①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響:如年齡,體重,循環時間,心功能等;②層厚:層厚過小增加掃描時間,同時增加了病人的輻射劑量;③螺距:螺距影響掃描范圍及三維影像質量;④重建間隔:50%間隔較好[1];⑤對比劑注射的速度與量的因素:對比劑量少導致血管與周圍組織分辨不清,速度過慢也影響血管重建質量,由于有些老年患者血管硬化,所以不能過快。理論上,高的注射速率可以使血管內達到較高的濃度[5],在層厚一致的情況下,主要與造影劑的應用方式有關。其中注射速率與注射劑量以及掃描延遲時間的選擇是關鍵[7]。采用多層螺旋CT中SmartPrep跟蹤技術,能夠很好地把對比劑濃度最高階段控制在掃描采集圖像過程中,后處理過的圖像能很好地顯示病變的性質、位置、范圍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使診斷醫生能據此做出正確診斷。
3.下肢CTA的臨床應用 ①下肢動脈狹窄及閉塞性疾病:MSCTA在檢出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方面有更高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在90%以上[6]。下肢CTA對發現下肢動脈狹窄和閉塞的能力相當于DSA,用MIP顯示血管狹窄或閉塞病變側支循環建立遠端動脈供血優于DSA。②動脈瘤:CTA較DSA更能檢出瘤樣病變,因為CT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夠顯示有血流的瘤腔和其內的血栓,Beregi等報道CTA發現動脈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為100%[8],CTA可以發現動脈發育異常,MPR可以顯示動脈瘤的大小,范圍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利于制定準確的手術計劃。③腘動脈壓迫綜合征:腘動脈壓迫綜合征是指由于腓腸肌內側頭異常行走壓迫腘動脈產生的一系列癥狀。與DSA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相比CTA在此病診斷中更有價值,MPR可以直觀的觀察腓腸肌異常行走壓迫腘動脈情況。④其它:下肢CTA還可以對動脈損傷性疾病,血管搭橋術后及血管內支架術后血管通暢性評價,因為CT對金屬沒有MR受影響大。
4.三種血管檢查技術的比較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便,無創,快捷,通常可用做下肢動脈疾病的初步篩選檢查方法,操作者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檢查結果,另外,彩色多普勒難以顯示腓動脈以及高度狹窄或閉塞遠端節段性病變。所以難以為外科醫生提供制定手術計劃所需的血管全貌[9]。MRA對鈣化不敏感,檢查時間長,而且使人產生恐懼感,受金屬影響大。CTA是無創性血管檢查技術,只是經靜脈注射對比劑,利用跟蹤技術掌握好時間就可以得到完整的血管信息,目前,MSCT掃描速度快,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大范圍的掃描采集圖像,加上后處理軟件工具眾多,其操作簡單,對臨床診療價值非常高。唯一不足之處是其對人體有一定的輻射。MSCT有著自己獨特的優點,隨著MSCT發展迅速,MSCT在下肢血管中的成像會得到更加廣泛應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