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腸腺癌;十二指腸;內鏡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233-01
中圖分類號:R 735.31文獻標識碼:B
1.病例介紹 患者,男,42歲,農民。主訴因上腹部灼熱伴返酸1月余,病程中無惡心、嘔吐、黑便、納差、消瘦現象,既往體健。查體:生命征正常,無貧血貌,正力體型。心肺檢查未見異常。腹平軟,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肝脾未觸及,未觸及腹內其它包塊,腹水征(-)。門診擬“胃炎”申請胃鏡檢查。胃鏡示:十二指腸降部上段腸腔內見有一個暗紅色類圓形腫物,占據整個腸腔,表面欠光滑,質地偏硬,觸之易出血,腸腔明顯狹窄,未能繼續進鏡觀察。病理報告:送檢十二指腸降部隆起腫物6小塊,其中4小塊為十二指腸黏膜呈重度慢性淺表性炎性改變,另2小塊見黏膜腺體異型性,核大深染,結合胃鏡符合十二指腸降部腺癌。患者由于經濟困難沒有行手術治療。
2.討論 原發性小腸癌很少見,僅占全身惡性腫瘤的0.5%,占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5%。而十二指腸惡性腫瘤發生率為0.035%,占小腸惡性腫瘤的33%—45%。原發性十二指腸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為腺癌,發生率約39.4%,其次為惡性淋巴瘤約占25.6%,小腸腺癌最常發生于十二指腸降部,占全部小腸腺癌的40%—50%,并較集中于十二指腸降部的近側段,65%的十二指腸腺癌發生于Vater壺腹部[1],20%發生于十二指腸乳頭側的壺腹部亦以降部為主,小腸腺癌多以男性多見,高發年齡為60—70歲[2]。起自黏膜上皮的小腸腺癌多呈息肉樣腫塊向腸腔內凸出,其組織發生可能為腺瘤到腺癌,或者發育異常到腺癌這種模式[3],并逐漸浸潤腸壁造成環形狹窄,容易轉移至區域淋巴結,晚期時可發生肝轉移,并穿透漿膜侵犯鄰近臟器[4]。小腸腺癌常見臨床表現為腹痛,體重下降,惡心、嘔吐、消化道出血、貧血、腹部腫塊、腸梗阻、大便潛血陽性,有時可引起腸套疊、穿孔,1/3病例可捫及腹部腫塊。本病例診斷主要靠X線、鋇餐檢查或內鏡檢查活檢診斷。臨床工作中對于有上腹部疼痛、腹脹、嘔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早行胃鏡檢查,以期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改善預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