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銀杏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其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方法 將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以常規方法治療,治療組(45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治療,療程14天。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5.6%,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χ2=5.41,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也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5或<0.01)。結論 銀杏葉注射液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理想藥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銀杏葉注射液;急性腦梗死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33-02中圖分類號:R 743.3文獻標識碼:A
急性腦梗死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缺乏很有效的治療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45例患者,給予銀杏葉注射液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所選90例腦梗死患者中,男54例,女36例,年齡37—81歲,平均年齡63.6歲,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確診,且均排除出血性病灶,病程均在72小時內,均為首次接受治療。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包括降顱內壓控制腦水腫、調節血壓、腦細胞復活劑、口服尼莫地平、阿司匹林,防治各種并發癥等。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20 ml靜滴,每天1次,連用14天。檢測治療前后紅細胞平均體積、血漿黏度、血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
3.療效評價 根據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評分標準評分: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②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③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④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左右;⑤惡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上;⑥死亡。總有效=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
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結果
1.兩組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42/45),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5.6%(34/4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兩組治療過程中均無毒副作用發生。
2.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血漿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紅細胞平均體積、紅細胞比容等指標均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詳見表2。
討論
研究表明血紅細胞形成能力降低時造成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環血流減慢,導致小血栓的形成,血小板的凝集,血液黏稠度的增高,凝血因子作用的增強,抗凝及纖溶活性的降低,是引致腦組織慢性缺血或腦梗死的重要原因[1]。銀杏葉注射液為銀杏葉提取物配制成的無菌水溶液,有效成份主要是方面生物效能,它具有改善動脈順應性,增加靜脈張力,抑制毛細血管的高通透性,調節血流動力學,改善微循環;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抑制血小扳的活化與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組織細胞能量代謝,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防止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抑制自由基誘導的細胞凋亡;擴張血管,保護、修復刺激脆弱變性的血管,抑制血管壁增生、并使硬化的血管恢復彈性,恢復血管及血液的通暢[3]。銀杏苦內酯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能降低血液黏度及紅細胞,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有利于疏通血管內的血液游滯[4],同時也可以降低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聚集指數,改善微循環障礙[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6%(P<0.05),同時在改善紅細胞體積、血小板聚集度以及血漿黏度等方面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或<0.01)。因此認為,銀杏葉注射液可減少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清除氧自由基,能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對腦部血液循環及腦細胞代謝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是治療腦梗死的理想藥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