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平陽霉素;地塞米松;血管瘤;局部注射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95-01
中圖分類號:R 739.5文獻標識碼:B
血管瘤是面部常見的先天性良性腫瘤,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低溫冷凍、激光治療、硬化劑注射藥物等,但各有其局限性,療效多不盡人意。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我們采用平陽霉素(pingyangmycin, PYM)加地塞米松(deexamthasone, DXM)局部瘤內注射治療面部血管瘤38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我們采用平陽霉素(PYM)加地塞米松(DXM)局部注射治療面部血管瘤38例,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齡3個月—45歲,平均年齡18.2歲。單發(fā)36例,多發(fā)2例。草莓狀血管瘤27例,葡萄酒斑狀血管瘤8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面積最小0.6 cm×1 cm,最大6 cm×9 cm。瘤體均位于面部。
2.治療方法 治療前進行血尿常規(guī)、血糖,肝、腎功能檢查,血凝PT、APT及胸透,均正常者接受治療。首次用PYM 8 mg加DXM 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生理鹽水2 ml共同溶解,穿刺回抽見血后注入1 ml,觀察2 h無發(fā)熱等反應后,將余藥注入瘤體內,按每1 cm×1 cm瘤體內注射1 ml混合藥液(PYM 16 mg,DXM 1 mg),每次PYM最大用量不超過8 mg,5—10 d注射1次,4—6次為1個療程。觀察1—2個月,未愈者重復治療。
3.療效判斷標準 ①治愈:治療后瘤體完全消失,局部皮膚黏膜形態(tài)正常;②基本治愈:瘤體基本消失,局部皮膚黏膜接近正常皮膚或有輕度色素沉著及輕度纖維化;③好轉:瘤體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消失,局部遺留瘢痕;④無效:瘤體無明顯變化或較前有所增大。
結果
38例病例中,PYM最大用量40 mg,最少6 mg, DXM最大用量10 mg,最小用量2 mg,平均治療時間23 d。隨訪6—20個月,治愈27例,基本治愈8例,好轉3例,有效率100%,1例瘤體表面點狀壞死,2例局部出現皮疹。
討論
血管瘤分為增殖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兩大類,前者具有以內皮細胞異常增殖為組織學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可能是促進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增高、生長抑制因子水平降低所致,后者是胚胎血管發(fā)生和血管形成與過程中的基因突變而致的異常結果。Williams等[1]認為,面部血管瘤不僅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可導致功能障礙,主張盡早治療干預。PYM是一種新型國產抗腫瘤抗生素,其作用機制是抑制DNA合成,引起DNA斷裂,抑制腫瘤細胞的合成與分裂,從而抑制細胞的代謝,促進腫瘤細胞水腫、變性、壞死,且無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PYM的副作用之一是肺纖維化,其促進纖維化的作用正是治療血管瘤所需要的。因此,血管瘤腔內注射PYM后,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使血管內皮破壞,血小板黏合,血栓形成,管腔纖維化,導致血管閉塞萎縮退化。Folkman的實驗證實了甾體類激素在體外對血管生成過程的具有抑制作用。糖皮質激素能增加血管收縮劑的感受性,對未成熟的血管瘤的增殖有同化作用或血管收縮作用,另外,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利于減輕治療后局部的腫脹和發(fā)熱,防止PYM激發(fā)體內熱源釋放和過敏。O’keefe等[2]認為局部注射激素治療血管瘤在一定程度上比較滿意,但單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血管瘤,用藥劑量較大,副反應較多, PYM和DXM合用,對治療血管瘤有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本治療方法避免了手術的并發(fā)癥及風險,對其他方法治療失敗的病人仍可治愈,對肝、腎、心、肺功能無影響,幾乎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患者在無痛狀態(tài)接受治療,方法簡便,療效確切,可不留瘢痕。 當然,該方法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少數患者出現體溫升高,過敏反應等,也有上唇血管瘤局部注射治療遠期并發(fā)畸形的報道[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