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蘊含深遠的集體政治智慧,還孕育著一個更具前景的經濟創造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董事會,就應該承接國家和時代下達的以“社會責任”冠名的訂單
按照我國《公司法》規定,董事會向股東會負責。董事會代表股東利益,天經地義。員工的利益應該由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來主張,這似乎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企業的今天,上述看來沒什么問題的企業內部關系,應該有重新探討的必要。
一個企業,總由投資者和勞動者兩部分組成,也有兩者為一的,那是少數。一般來說,勞資關系是企業內部基本關系,我們要求建設和諧企業,就是要清晰界定和諧調處好兩者之間的權利義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益分配。
首先說政治地位,投資者與勞動者都是企業成員,理應一律平等。投資者沒有勞動者辛勤勞動,資本不會增值,財富不會涌現。這個道理,投資者內心是懂的,沒有必要覺得自己趾高氣揚。同樣,勞動者沒有投資者千金一擲,勞動沒有對象,勞動力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價值無法實現。投資者承擔著經營風險, 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付出更多。這點勞動者要體諒。因此,投資者與勞動者本是雙生共贏的合作關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兩者的利益都要通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來獲取。
再說分配關系,企業的經營成果最直接表現在資本積累上,支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列入企業成本,意味著:一、不論經營好壞,虧損與否,大致保證了勞動者的大部分“契約”報酬可以到手,而投資者既有可能賺得盆滿缽滿,也有可能血本無歸。二、企業經營好壞,一般與勞動者無關,主要責任在經營與管理層面。企業虧損了,員工收入可以受點影響,但不能在員工頭上克扣或減薪來降虧。而企業盈利了,員工收入應該有所增長,但也不能全數或大部歸員工,畢竟投資者與管理者冒著身家性命的風險。在企業做失敗時,“誰投資誰受益”這句話就變成了“誰投資誰倒霉”。調處好股東與員工、投資者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分配管理的重要內容。兩者之間既是合作關系又是博弈關系。如果以上道理不說也明白,那就有了更明白的一個道理:企業是約束在兩根輪軌上前進的列車,一根是經濟效益, 另一根是社會責任。
目前,構建和諧社會成為國家主流輿論,這里不僅蘊含深遠的集體政治智慧,還孕育著一個更具前景的經濟創造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做企業的,就應該勇敢地承接以“社會責任”冠名的國家訂單。那什么是社會責任呢?維護員工利益就是在承擔社會責任,就是建設和諧企業。概括來說,社會責任的主題詞就是誠信與和諧。誠信讓企業坦對外部,和諧讓企業坦對內部,當然還有創新,是讓企業坦對未來。
董事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職責是向股東會負責,而股東最大利益其實就是辦好企業發展企業。因此,董事會掌握好企業在兩根軌上前進就是功勞,就是業績,就是向股東負責。這樣,董事會必須承擔建設和諧企業的責任,在向投資者負責的同時, 向勞動者負責,一手托股東,一手托員工。當前特別要鼓勵員工參與企業管理,在維護企業長遠利益中維護自身利益;也讓投資者管理者深入到生產員工中間,貼近員工關心疾苦,在關愛員工中關愛自己的企業,這樣企業才能獲得一種持久的成功。
一般地,董事會中可以有員工代表參加,為的是在董事會中可議及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問題的關鍵是董事會在處理員工利益和股東利益時的排序問題。如果兩者利益不發生沖突還好,皆大歡喜;如果沖突呢?坦白講,我是社會責任派,傾向員工利益置于首位,因為從更深更遠的角度來看,董事會應該認識到只有做到向員工、向企業完全負責,才符合股東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向股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