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醫藥連鎖的故事可以從諸多角度進行解讀,但問題的核心只有一個:擴張速度與資源能力如何匹配?
公司為支撐規模擴張而籌集必需的資金,一般通過兩種途徑:內部通過留存利潤,外部通過債權或股權融資。因為外部籌資比內部籌資的成本要高得多,所以公司通常會盡量使用內部創造的資金(留存利潤)來支撐其成長。衡量公司在不增加外部權益時的最大增長能力是自我維持增長率,它是公司在不發行新股票,不改變營業政策(不改變營業利潤率和資本周轉率)和籌資政策(不改變權益比和支付紅利比)時所能實現的最大增長速度。
對于一家公司來說,在一段時間內其營業利潤率和資本周轉率、股本擴張和負債能力都基本保持不變,也即其營業政策和籌資政策都會處于一種穩定狀態,因此自我維持增長率既是其規模擴張的安全速度,也是其極限速度。
但在現實中,為數眾多的公司都在不斷地挑戰并突破這個極限速度,視前車之鑒不顧而前行不悔,其原因有二:一是每家公司都在與行業景氣周期賽跑,如果不能在一個短則三五年、長則七八年的行業景氣輪回中占得先機,可能意味著徹底出局;二是市場資源畢竟有限,在資源爭奪戰中,誰搶得最多資源,誰就擁有繼續賭下去的最多籌碼,賭贏的概率當然也就最大。
以最快的速度搶得最多的資源,于是就成為公司不斷挑戰并突破規模擴張極限速度的最大理由。公司管理者不可能不知道其中隱含的風險,但在徹底出局和籌碼太少的風險面前,他們更愿意將化解規模擴張的希望,寄托在明天經營能力的改善或外部資源的引進上。因此大干快上,先做大再做強,那些讓人不可思議的超常規擴張故事,其內在的邏輯正在于此。
事實上,在中國靠這種邏輯獲得成功的幸運兒比比皆是,尤以那些具備壟斷市場地位的大型國有企業為甚。由于大型國企在獲取資源方面的先天優勢,即使將來面臨危機,也不愁沒人買單,也就是說再快的擴張速度,大型國企也有足夠的資源能力來與之匹配。更何況今天規模的大小,往往意味著明天飯碗的大小,那么大家努力的方向自然是如何先變成一頭大象,未來再去尋找學跳舞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說,“國企大而濫不怕,民企小而精不行”的說法看似偏頗,但其實不無道理,而這一說法的必要前提是:有一個足夠強大的資源后臺兜底,負責化解快速擴張過程中積聚的所有風險。如果這個前提始終存在,這就如同參加一場穩贏不輸的賭賽,那么有誰會不去押上所有賭注?
三九醫藥連鎖是三九集團產業擴張的必要步驟,也是上述思路的必然產物。當趙新先將眼光轉向醫藥連鎖行業時,8億元的投入甚至更高的整合成本,對于彼時的三九集團來說都不成問題。而對于醫藥零售連鎖行業來說,規模越大價值越高,經營上能否盈利并不重要, 并購中是否協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千方百計地率先完成規模最大化。這一切在今天看來也許無法理解, 但將擴張速度與資源能力的匹配問題擱置在當時的背景下衡量,無疑是最理性的選擇。
不幸的是,并不是每頭大象都有機會學會跳舞,就連三九集團這樣的大象都不例外。隨著三九集團的巨額債務糾紛和趙新先被免職,三九集團開始自顧不暇, 中國藥業沃爾瑪的宏偉構想,也因為最重要一個環節的坍塌而變成無法撿拾的一地雞毛。利刃可以披荊斬棘, 也可能傷及自身,商業就是這樣殘酷!
8億元的投入,400萬元被拍賣,三九醫藥連鎖淪落到今天,固然讓人扼腕嘆息,但正如華源危機不會減損其醫藥產業的價值、德隆崩盤后“三駕馬車”照樣會被搶購、格林柯爾旗下冰箱產業爭購者眾多等等故事一樣,三九醫藥連鎖的規模就是其最大資本,只要新東家能夠注入足夠的資源完成三九集團未能完成的整合,三九醫藥連鎖必將書寫新的商業傳奇。
可惜的是,這已經是另外一個故事的內容,而這個故事的講述者也不再是趙新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