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3月16日上午高票通過物權法和企業所得稅法。兩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著支架作用的基本法律,對于推進經濟改革和建設法治國家有著重大意義。此次大會審議兩法,浙江代表可謂有備而來,熱議兩法的同時,對實施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也不乏冷靜的思考。
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齊聚北京,提交大會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和企業所得稅草案成為了他們共同關注的中心話題。今年全國人代會為時較往年更長,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要有專門時間審議和討論兩法草案。在大會召開之前的一兩個月,兩法審議稿便已發到全國人大代表手中。全國人大有關部門此前還特地來到浙江,聽取在浙全國人大代表對于兩法的意見。此次大會審議兩法,浙江代表可謂有備而來,提出的審議意見也趨于成熟。
物權法:重在實施
物權法歷經了13年的醞釀和廣泛討論,創造了中國立法史上單部法律草案審議次數最多的紀錄。這部法律對于推進經濟改革和建設法治國家都有著重大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政治文明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有人權,物有物權。”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倪岳峰在小組審議時指出,公產和私產的平等保護是物權法草案的基本原則,符合憲法的精神。
“物權法既保護公有財產,也保護私有財產,這是很大突破。”翁禮華代表在審議說,“中國古語,無恒產者無恒心。這是說一個人要推動社會進步,發展自己的事業,創造更多的財富,他要有恒心,有恒心必須要恒產作為后盾,對恒產的確認就靠物權法。所以我認為物權法一旦通過以后,會從更大的程度上推動人民創造財富的熱情。”
物權法制定過程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公開性。審議中,讓倪岳峰感到欣慰的是,他提出的“要將海域列入公產范圍”的意見被吸收到了新草案中。據悉,草案自2005年7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條;立法機構先后召開了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的意見。
代表們在充分肯定物權法草案的同時,對法律的實施問題提出了不少建議。物權法所規定的征地補償等問題,無疑對規范政府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相關財產如果處置不當就容易觸犯法律。為此,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汪曉村代表建議有關部門加強與物權法相配套的單行法和行政規范的立法工作,切實保障各類行政行為有法可依。
“落實物權法,首先就要加強宣傳教育。”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李國光代表表示,物權法要做到像婚姻法一樣,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麗水市委書記樓陽生代表提出,物權法有必要列入“五五普法”的范圍中。物權法涉及了千家萬戶的利益,老百姓如果連基本的法律精神和重要規定都不懂,又怎么能落到實處?在具體的執法過程中,李國光建言,執法部門要積極謹慎,畢竟物權法只做出了一個原則性的規定,在相關問題的處理上需要認真研討和協商,不要操之過急,以免觸及法律雷區。
新稅法:合稅的普惠與特惠
將給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帶來同等稅收待遇的企業所得稅法的通過,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外資企業在華享受20多年的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
據悉,1991年和1994年,國家相繼統一外企和內企的所得稅制,出臺外商獨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以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奠定了企業所得稅“雙軌制”。
“雙軌制”第二年,意在合并兩稅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便開始起草了。原因很簡單:稅制不公平。外企的主要優惠稅率是15%,內企的稅率是33%。綜合各種統計,長期以來,在稅前扣除等其他區別對待下,外企承受的所得稅實際稅負總體上比內企要低10個百分點左右。
如果說“雙軌制”在改革初期實行有特殊背景和良苦用心——由于國內技術、資金短缺,只得以諸多優惠措施來大規模引進外資,那么時至今日,這一模式已越來越失去合理化基礎,自然需要進行“合法性”的調整。
以前由于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假外資、“返程投資”等等問題開始凸顯,這給不少內資企業增加了市場競爭的壓力。一些代表表示,在高稅負下,企業利潤空間壓縮,投入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資金也明顯不足,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持續發展。新稅法的制定有利于為各類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稅收法制環境。這對中國內資企業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利好”。
內資企業稅率下降后,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經預測,雅戈爾集團一年可少交所得稅1.6億元至2億元。集團董事長李如成代表對預期可見的“額外性政策收益”喜于言表。
在審議時,他表示,新所得稅法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稅前扣除的范圍,取消了內資企業計稅工資的限制,降低了企業的實際稅賦,有利于企業職工工資收入的提高和和諧企業的建設;統一企業稅收優惠辦法,有利于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引導各地企業更多地向高新技術產業投入,向基礎產業、農村建設的投入。
寧波市副市長余紅藝代表在審議時指出,新稅法和它所體現的政策引導,將對低能耗、低污染、技術含量高的企業的發展起到切實的推動作用。
此外,新稅法還提高了企業公益捐贈減稅的比例,不少代表們感言,這將有力地促進企業家承擔各類社會責任,推動慈善事業的成長與發展。
代表建言:優惠標準有待審視
稅收優惠政策的統一主要體現在按照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凡是能夠得到優惠的,不管你是什么樣的企業,也不管你坐落在什么地區,也不管企業規模的大小、組織形式的變化,大家統統一樣,該享受的都享受。
然而在現實中,諸如高新研發、自主創新等等企業的考核標準是什么呢?
在審議中,代表們紛紛表示,目前對于一些優惠企業的界定很不科學。何為高新企業?目前的標準是,在一些地方的高新園區內的就可以享受待遇,外面的就不行。余紅藝代表認為,這種地域性標準顯然不合時宜,新稅法通過后原來的一些做法也應相應地做出調整。
余姚市委書記王永康代表指出,現在一些所謂的高新企業實際上從事的是組裝工作的企業。據了解,目前一些掛牌高新技術的企業,經營的則是電腦機箱、顯示器組裝工作,實際上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據他介紹,國外對于高新企業的界定是以“研發占銷售的7%”為線,而我們國家制定的是3%標準,實際上全國平均不足1%,浙江也不到2%。
不難想象,相關標準的不科學性,加上優惠政策本身具有的經濟價值,這就極為容易滋生腐敗。現實中確實不乏一些企業鋌而走險,利用“潛規則”,打通關系,獲取這張“避稅證”。陳德榮代表在小組審議時,要求相關部門高度警惕這個問題,這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共鳴。
另外,有媒體披露,一些企業偷換概念,夸大自主研發經費投入,以此來躋身“創新型企業”的行列。因此,盡快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組建一批業務過硬的審核隊伍,成為了代表們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