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公司的一名高級主管通過3721網站在本地的代理商,要求注冊“中廣置業”網絡實名,打算注冊成功后再轉讓給中廣置業公司,實現從中牟利的目的,豈料搶注未能成功。隨后該高級主管將代理方告上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要求返還費用1500元。盡管這是一起小案,但由此案反映出的問題,卻值得關注。
2006年10月19日,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由搶注網絡實名引發的一起訴訟,作出一審判決。法院認定,訴訟雙方的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系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的利益,雙方簽訂的合同為無效合同,判決被告返還原告注冊費1500元,案件訴訟費各承擔一半。這起由搶注網絡實名引發的訴訟,在南京市尚屬首例。
瞄準新的生財之道搶注他人網絡實名
現年27歲的丁信(化名),畢業于某名牌大學的電子商務專業,現為南京一家保險公司的高級主管。他思維活躍,是一個尋機賺錢的好手。2004年初,網絡實名注冊剛剛興起,丁信就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新事物準是個新的生財之道,他決定抓住這個機遇。
2004年5月,丁信找到由同學徐康(化名)任法定代表人的華坤公司(該公司是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推銷網絡實名的代理商,現已被阿里巴巴網站并購),協商網絡實名訂購事宜,丁信表示要搶注“華芳”和“中廣置業”兩個網絡實名,徐康認為這兩家公司名氣大,搶注下來一定能賺大錢,表示愿意幫忙。一拍即合之后,雙方隨即簽訂了訂購合同,由丁信向3721公司訂購“華芳”和“中廣置業”兩個網絡實名注冊服務,華坤公司按每個實名1500元的收費標準,收取了丁某3000元服務費用。
“華芳”和“中廣置業”都是兩個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前者系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后者則是一家從事房地產銷售的知名連鎖公司。丁信之所以要搶注這兩家公司,其實原因并不復雜,一是這兩家公司均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公司,二是這兩家公司在他搶注前均未注冊網絡實名。丁信認為,網絡實名是未來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網上名片,把這兩家公司的網絡實名搶注下來后,再賣給這兩家公司,肯定可以大賺一筆。事實上,這與搶注商標注冊后再轉讓牟利,基本類似。
“中廣置業”注冊未成引發訴訟
雙方簽訂合同后不久,“華芳”被注冊成功。為了盡快使“華芳”這個網絡實名為自己帶來效益,搶注成功后沒幾天,丁信就把出售信息掛上了阿里巴巴網站,同時他還主動給華芳集團公司打電話,催促該公司盡早把“華芳”這個網絡實名買回去,否則被別人買走將來損失更大。公司網絡實名被搶注,華芳集團感到很惱火,但覺得不買回來又不好,就在雙方敲定購買事項時,丁信卻不慎丟掉了相關手續,導致無法交易。華芳集團利用這個機遇,不久便自行注冊公司的網絡實名,丁信利用搶注“華芳”賺錢的希望落空了。
“中廣置業”的注冊一直不順利,最終未能搶注成功。對此,丁信抱怨徐康辦事效率低,并要他退還1500元注冊費。徐康開始答應退費,但后來又因種種理由反悔,兩個好同學為這區區1500元一次次紅臉,直到鬧得不可開交。
因雙方無法就退款問題達成一致,2005年7月,丁信將徐某告上鼓樓區法院,要求被告全額返還1500元費用,并承擔案件訴訟費。之后丁信又變更訴訟請求,把狀告徐康改為告徐康的華坤公司。
案件審理中,被告華坤公司不認可原告的訴訟主張,認為“中廣置業”當初已注冊成功,后因原告的注冊不符合3721公司的注冊規定,涉嫌損害“中廣置業”的利益,而被停止使用,故被告公司不存在向原告退費的問題。
案件審理期間,主審法官楊向濤曾與雙方當事人一起在互聯網上查詢案件事實,當在阿里巴巴網站中鍵入要購買詞匯“華芳”后,通過搜索,頁面會彈出一個出售該網絡實名的信息,該信息的聯系人為原告丁信。而當鍵入“中廣置業”4個字搜索時,則未彈出上述類似頁面,出現的是真正的中廣置業公司的網頁。法院由此證實,“中廣置業”未成功注冊。
案件審理中法院查明,在原告申請注冊“中廣置業”網絡實名之前,原、被告雙方均知道“中廣置業”是江蘇及南京等地區一家有一定影響力的房地產公司的名稱,原告申請注冊的目的是在搶先申請注冊成功之后,通過出賣給真正的中廣置業公司,以獲取一定的利潤。對法院認定的這一事實,雙方均不否認。
由于原、被告都不愿意作出讓步,導致法庭調解失敗。
合同因侵犯第三人利益被法院認定無效
法院在審理中認為:網絡實名已成為企業在互聯網上的重要標志,具有商業標識的功能和意義,可以給注冊申請人帶來一定的實際利益,該利益屬于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應當予以規范和保護。雖然我國目前沒有直接調整關于網絡實名方面的法律規范,但民事權利向互聯網延伸已是不爭之事實,在互聯網上進行相關民事活動也應當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原、被告在訂立網絡實名注冊服務合同過程中,也應當遵守我國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在原告丁信申請注冊“中廣置業”網絡實名之前,原、被告均知道“中廣置業”是江蘇及南京等地區一家有一定影響力的房地產公司的名稱,具有特定的意義,雙方也知道3721公司《注冊規范》中的禁止惡意搶注、禁止非權利人使用社會團體名稱、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內容不得注冊為網絡實名等條款。但原、被告仍然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約定注冊他人的公司名稱,以達到在先申請注冊“中廣置業”網絡實名成功之后,通過出賣給真正的中廣置業公司,獲取非正當利潤的目的。
原、被告的上述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系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二、三項的規定,原、被告雙方就“中廣置業”網絡實名注冊服務事宜所簽訂的《3721訂單》合同,為無效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合同無效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故被告應將收取原告的1500元費用予以返還。
法院依據查明的事實,作出了上述一審判決。案件訴訟費770元,由雙方各承擔一半。
“搶注”潮風起云涌值得關注
近幾年來,有關商標搶注、網絡域名搶注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前段時間福建長樂市民李某搶注“中央一套”避孕套商標,就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如今繼上述“兩搶”后,又出現了搶注網絡實名及總機電話實名的現象,著實應該引起人們、尤其是公司企業的關注。
據有關部門統計,搶注商標、域名等行為,70%發生在個人身上,他們搶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轉讓牟利,一些搶注成功者因此獲得巨大利潤。事實上,不違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的搶注行為,我們沒有理由去指責人家。而現在的問題是,網絡實名搶注,其搶注的都是已經存在、并有較高知名度的企事業單位。搶注人之所以要搶注這些知名公司企業,目的就是為了轉讓牟利,而搶注沒名氣的小公司、小企業,搶注者是無利可圖的。
丁信與徐康的行為,客觀上會對“中廣置業”構成侵權,所以法院認定雙方的合同無效,自在情理和法理之中。
制止惡意搶注,關鍵在于完善立法。從網絡實名搶注而言,目前實行的是優先原則,即誰先搶注誰就獲得優先注冊權,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搶注糾紛。如果法律對合法公司企業出臺明確的保護措施,惡意搶注行為將會被徹底杜絕。
網絡實名保護困擾公司企業
采寫本文時筆者了解到,在如今日趨流行的電子商務時代,許多知名企事業單位對名目繁多的實名保護,感到十分困惑,他們除了要保護網絡實名外,還需要保護電話總機實名及英文域名、中文域名、拼音域名等等,而目前可以注冊這些實名或域名的又非一二家網站,今天在這家網站注冊了,明天別人又在另一家網站搶注了,實在是防不勝防。
采訪中,也有一些企業抱怨,網絡注冊有時會變成一場“馬拉松”式的圈錢行動,比方一家知名企業在一家網絡公司注冊了中文網名或者網絡實名等,一年注冊費1500元,而另一家網絡公司馬上就發來傳真告知,貴企業即將被人搶注,請立即來我公司注冊。這樣你又得花上一筆。一家家網絡公司如果都這樣盯著企業圈錢,企業又該怎么辦呢?
一些企業為保護自己的企業名稱和產品名稱不被侵權,只能各種產品都去注冊,而隨著網絡實名價值的逐年增長,網絡營銷商們改變了原有的規則,從原先的連續買斷若干年的使用權變為現在一次只能買1年到3年的使用權,而王牌網絡實名一般一年一簽合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隨時可以漲價。企業要想獲得保護,就必須多掏錢。
目前,我國關于網絡名稱權問題的法律規定,最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該解釋只是關于網絡域名的規定,對網絡實名以及電話總機實名、短信實名這樣的新產品卻沒有規定。法律在調整這類糾紛時遇到空白。
南京某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劉萬福接受采訪時說,目前網絡衍生出眾多權利,比如中文域名、英文域名、網絡實名等等,現在還沒有規定說一次注冊就能全部保護,所以企業應該更加注重保護自己的實質權利,如名稱權、商標權、著作權等,形成自己的實體在先權利,這樣才能更好地對抗網絡侵權。針對當前各種各樣的網絡搶注行為,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法律保護體系,只有有法可依、依法制約,才能根本解決不規范的搶注行為,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名詞解釋:何為網絡實名?
互聯網在進入中國之初,網絡訪問主要采用英文域名,甚至直接輸入IP地址方式。對于普通大眾來說,無論英文域名還是IP地址,使用起來都不太方便。成立于1998年的原3721公司,幾年前率先推出一種輔助性尋址技術,通過在用戶電腦中預裝插件利用網頁跳轉技術,建立中文名稱與網站地址的對應關系,使用戶輸入中文就可以轉換成相應的網站地址,例如在地址欄中輸入“海爾集團”,網頁就自動跳轉到海爾集團的網站:http://www.haier.com.cn,這就是原來的3721網絡實名,也就是現在的阿里巴巴網絡實名。
由于這項技術使用方便,很快獲得了網民的認可,幾乎在一夜之間占領了中文上網服務市場。截至2005年,網絡實名的網民使用率高達90%,網站流量已經超過了每天8000萬人次。
隨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也推出了中文通用網址,其功能與網絡實名類似,只是由于其進入市場時間較晚,目前市場覆蓋率尚不及網絡實名。近年來,一些新的廠商也推出了類似地址欄中文輸入服務,如中搜、QQ等。但是由于這種中文上網需要通過用戶下載電腦插件和企業服務器之間建立聯系,因此市場占有率并不理想。
最近一段時間,相比中文域名,網絡實名似乎在有意弱化中文上網概念,而更愿意強調其網絡營銷優勢。“中國網民尤其喜愛在地址欄中鍵入中文來登錄網站或搜尋自己需要的網頁信息,而企業通過注冊網絡實名,就可以讓網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網站或網頁,增加自己信息在網絡上的曝光率。”阿里巴巴負責人這樣表述網絡實名的定位。
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網絡實名的企業客戶數量已經逼近100萬,并以每分鐘售出兩個實名的速度繼續高速增長,網絡實名已經牢牢占據收費搜索領域第一的位置。
新聞鏈接
網絡實名遭搶注典型個案
■ 前不久,揚州大學的網絡實名被人搶注。揚州大學被搶注的網絡實名包括“揚州大學.com”、“揚州大學.cn”、“yzu.cn”、“yzu.net”。據悉,“揚州大學.com”是被人通過美國的一家國際域名注冊公司注冊的,注冊時間為2006年6月18日,有效期為1年,目前該網絡實名正在被使用。
■ 山東省人才服務中心花錢注冊了網絡實名“山東人才”,不滿一年便被人搶注。山東省人才服務中心在2003年6月,與濟南一家網絡信息公司簽訂了3721網絡實名服務合同,注冊的實名為“山東人才”,對應的URL為WWW.SDRC.COM.CN,服務年限為3+1年,即購買三年服務贈送一年服務。去年4月19日,他們發現“山東人才”無法繼續使用,原來是被北京世紀伯樂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搶注。前不久,山東省人才服務中心已將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紀伯樂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侵權方告上法院,要求賠償經濟損失30萬元,目前案件正在審理中。
■ 去年8月22日,成都某交流中心成功搶注了“夢想中國網”及“超級女聲網”兩大網絡實名及域名。隨后,湖南某影視文化公司愿出資12萬元購買“超級女聲網”網絡實名和域名,搶注公司由此大賺一筆已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