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浙江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共向大會提交議案94件,全部被大會列為議案處理。這94件高質量的議案,凝聚了代表們一年來的辛勤工作,更承載了浙江乃至全國人民的呼聲,他們的愿望將有可能以制度或權利的形式體現在未來的法律中。
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浙江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提出議案94件,約占大會議案總數的八分之一。雖然數量較之往年有所下降,但形式更加規范,內容更加詳實,案由、案據和方案更加完整具體,質量進一步提高。
94件議案涵蓋廣泛,但件件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特點。代表們在閉會期間通過視察、調研,緊密聯系群眾,了解民情,集納民智。在所提議案中,他們把視野從本行業轉向全局,從地方轉向全國,就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護、反腐、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提出了諸多建議,充分反映了代表們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的要求和愿望。
制定平等就業保障法,消除就業歧視
周曉光代表認為,雖然我國的憲法、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都明文禁止就業歧視,要求保障就業平等,但目前,我國普遍存在著就業歧視現象。
身處企業界的她這樣描述就業歧視現象:“一些企業中,拒收35歲以上女職工的現象非常突出。在一些招聘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令人頗感不公的限制性招聘條件,如‘男性優先’、‘限招本地戶口’、‘身高1.75米以上’等等。還有一些招聘廣告常常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者,這使一些無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和其他人才望而卻步。而實際上,有些職位對經驗的依賴并不多,只要經過短期的接觸或培訓就可勝任。”
為此,周曉光提出關于要求制定平等就業保障法的議案。其目的就是要從制度的層面消除就業歧視現象,包括地域歧視、戶籍歧視、相貌歧視、身高歧視、學歷歧視,以及疾病、殘疾歧視、乙肝歧視等,最大限度地使就業者在就業時能機會均等。
她在議案中指出,立法應在對就業條件進行原則性規定的基礎上做出更加細化的規定,除了對有性別、年齡、學歷等特殊要求的行業或崗位予以明文規定外,其余則一律不得另設“門檻”。
以農村養老保障法應對農村養老模式的困境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絕大比重,隨著老齡社會的日益臨近,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將會變得越來越突出,傳統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李邦良代表對此憂心忡忡。
“一是家庭規模縮小,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二是外出打工者增多,子女與父母長期居住異地,‘空巢家庭’中的農村老人得不到子女的幫扶;三是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潛在的養老能力風險不能回避。”李邦良代表繼續解釋這些困境。
為了應對上述挑戰,經過調研,李代表提交了關于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養老保障法》的議案。在該議案中,李代表開出了4劑“藥方”。包括建立低標準進入、漸進式過渡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政府出一點、集體補一點、農民繳一點”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涵蓋全體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和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等。
議案十分注重“藥方”的可操作性,對每一個大的制度設計提出了諸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建議。比如在如何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問題上,李邦良指出:“要從我國的國情和農村的具體實際出發,完善已有的救災濟貧措施和‘五保戶’制度,逐步推行商業性養老保險,發展以土地、資本金入股的股份制養老保險,以及與計劃生育政策相結合的計生養老等形式。”
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適應新情況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表現在實物消費比重逐步下降,而服務消費的比重在逐年上升。目前,服務消費行業,如商品房、汽車、通信、教育、醫療、金融、美容、旅游、電子商務、娛樂文化等成為當前消費者投訴的熱點行業。例如,有的電信企業未經消費者同意擅自捆綁銷售電信業務;有的酒店不允許消費者自備酒水或者要求消費者支付“酒水費”。這些行為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情緒。
厲志海代表認為,面對新的投訴熱點,現有法律制度并不一定能及時保障消費者的安全權、健康權、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等權益。消費者遇到的價格缺乏標準和透明度,價格欺詐,交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需要有效的法律供給予以救濟。因此,有必要對消法加以修訂。
在他的議案中,他提出法律應該擴充對“消費者”的解釋,即消費者是指為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自然人。該定義的優點在于“明確了人人都是消費者,使新興和服務類行業均可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
厲代表還建議賦予消費者協會在消費侵權訴訟中的主體資格。“侵犯消費者權益案件,往往涉及面廣,如果由每位消費者單獨進行訴訟,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消耗在同一件事上,會造成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由消費者協會作為訴訟主體代表同一類型的消費者進行訴訟,能夠降低消費者救濟成本。”
用衛生基本法消除醫療糾紛賠償“二元化”體制
我國現行處理醫療糾紛在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二元化”體制,即構成醫療事故的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非醫療事故適用《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但是由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的賠償范圍和標準明顯低于民事法律,由此產生的消極后果是:如果損害結果相同,法院判定患者遭遇的是醫療事故,患者反而只會得到比遭遇非醫療事故更低的賠償。
臺州醫院院長陳海嘯代表認為,“二元化”體制在事實上侵犯了醫療侵權被害人獲得實際賠償或者完全賠償的權利,而對醫療侵權機構給予了特殊的保護。“雙重體制的形成實際上是與目前衛生法律體系框架尚不完善,單行法律和行政性法律過多,與其他法律法規之間又存在沖突等情況是分不開的”。
陳代表提出,要盡快制定一部反映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特點的衛生基本法,統一衛生方面的各種法律,包括對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實體處理和程序作出單獨規定,以擺脫目前法律適用上的混亂。
陳海嘯認為,衛生基本法的基本理念是平等地保護患方和醫方的法律。他建議建立醫療行為豁免制度,規定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在對患者實施合法診療活動中造成難以預測的不良后果,不受法律追究。
制定舉報法,形成反腐合力
據有關部門統計,貪污腐敗分子的查處,80%以上得益于舉報人的舉報。舉報對于反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種原因,舉報者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打擊報復舉報人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披露的情況看,大凡舉報者,輕者被說成是“另類”、“叛徒”,給自己和親友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重者被人砍殺或者陷害,直至判刑坐牢,舉報人有時會為正義的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
究其原因,中國星月集團總裁胡濟榮代表認為,這和舉報者在舉報過程中或在舉報成功后,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有關。在制度層面,則跟我們還缺少舉報法有著直接的關系。
由此,胡濟榮提出關于加快制定舉報法的議案。建議通過立法,把舉報的受理、舉報線索的處理、受理舉報部門的權利義務、舉報人的權利義務及對舉報人的保護獎勵、對打擊報復甚至謀害舉報者的被舉報人的法律制裁等做出明確的規定。
胡濟榮認為,舉報法最為核心的就是保護舉報人,保護舉報人的工作、家庭、生命財產等依法不受侵害。同時,舉報人還應享有質詢權,即舉報人向有關部門提供被舉報人的有關情況后,有權向有關部門了解調查、進展、處置等情況。
“全民對反腐的參與是十分重要的,我在議案中還提出要擴大普通公眾的知情權,有關機構或部門要實行政務公開、財務公開,提高透明度,使之能接受普通公眾的監督。”胡濟榮說。
增設“故意傳播艾滋病罪”,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2005年中國艾滋病疫情與防治工作進展》報告顯示,全國現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65萬,其中艾滋病病人約75000千人,2005年新發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6到8萬人,因艾滋病死亡約25000人。艾滋病在我國正日益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趙林中代表在調研中發現,我國艾滋病疫情正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全國艾滋病疫情仍呈低流行狀態,但感染率呈上升趨勢,局部地區和重點人群已經呈現高流行趨勢。”趙林中說。
在議案中,他提供了一些數據來證明艾滋病在我國的流行規律。2005年新發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經性傳播占49.8%,經注射吸毒傳播占48.6%,母嬰傳播占1.6%。我國經性傳播已占艾滋病3種感染途徑的一半左右。從注射吸毒為主要途徑到經性傳播為主要途徑,這一變遷也符合國際上艾滋病傳播的規律。
趙林中認為,面對艾滋病這一世界難題,禁止艾滋病傳播必須從各個方面入手。其中,對于惡意傳播艾滋病的行為更應該運用刑法予以嚴厲的打擊。因此,應在刑法中增設“故意傳播艾滋病罪”,運用刑法武器對各種故意傳播艾滋病行為給予沉重打擊。趙林中建議:“艾滋病感染者故意通過血液途徑、性途徑將艾滋病毒傳染給特定的其他人,就應該以犯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