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這張救助卡喲,要是沒有這張卡,我這么多病,真不曉得怎么辦!”今年1月8日,雙橋區龍灘子街道龍星村10組75歲的覃紀祥老人熱淚盈眶,一手拿著嶄新的醫療救助卡,一手拉著前來看望她的區民政局干部的手激動地說。
憑手中這張醫療救助卡,覃紀祥每年可獲得600元的日常醫療救助,用起來也很方便,到定點醫院和藥店就可以買藥或就診。在過去,只有城里的困難群眾才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難怪覃紀祥老人這么激動。
筆者翻閱覃紀祥老人的救助卡發現:從2月2日到3月18日,她到龍星村醫療點看了5次病,其中哮喘2次,牙齦炎3次,共用了70元,救助卡上還有余額530元。
為了讓困難群眾看得起病,雙橋區從2005年開始實施醫療救助。與其他地區一樣,救助政策存在明顯的城鄉差別:城鎮困難群眾每年可享受數百元的日常醫療救助,農村困難群眾則被排除在外;城鄉困難群眾雖然都可以享受大病醫療救助,但標準不一致;區里確定的3所醫療救助醫院都在城里,農村救助對象就診很不方便。
針對這些弊端,去年底,雙橋區再次出臺《城鄉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試行辦法》,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辦法消滅了城鄉差別,更加人性化。”雙橋區民政局主管醫療救助的肖天亮科長告訴筆者,“新辦法拓寬了日常醫療救助對象的范圍,在原有的城市孤老、城市重點優撫對象、城市低保人員的基礎上,將農村五保戶、農村重點優撫對象和農村低保人員納入日常醫療救助體系,這在全市都是超前的。”
就是這小小的一改,帶來了一場醫療救助模式的變革。
“我們終于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了。”屬于救助對象的通橋鎮天橋村5組村民李質有激動地說,“以前我們只能享受大病醫療救助,頭痛腦熱就只有扛著。現在好了,我們和城里人一樣,也可以享受日常醫療救助了。”
75歲的龍灘子街道龍星村8組低保戶蔣昌萬長期臥床不起,到醫院看病必須由子女用擔架抬著趕車進城。實施新辦法以來,他所在的村衛生室被納入醫療救助點范圍。蔣昌萬說:“現在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衛生室拿藥看病了,比城里人的醫保卡還好使。”
為了真正方便困難群眾,雙橋區還對原有的救助程序進行改革,以前是病后救助,救助對象要在治完病后,再拿著發票經村(居)、鎮(街)及區有關部門層層審批后,才能報賬,至少要1個月時間。新辦法省去大量審批程序,救助對象自申請之日起,3天內就可享受醫療救助。
屬于救助對象的雙路鎮建新村9組困難戶唐加基使用救助卡后,喜滋滋地說:“以前住院看病后,報賬程序很麻煩,可能要等上一兩個月,現在幾天之內就可報賬了。”
新辦法還取消了起付線規定,屬于救助對象的困難群眾一分錢不帶,就可以接受住院治療。蘇一安是雙路鎮建新村5組五保戶老人,雙目失明,經濟條件十分困難,新辦法實施前,連看病就醫的50%自費部分都無法負擔。實行新辦法后,他沒有花一分錢,就得到了治療。
市民政局有關領導認為,雙橋區的新醫療救助辦法是醫療救助模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將現行的以重病救助為主,先個人墊付、后政府救助,以及城鄉居民存在不平等待遇的醫療救助模式,變為救助不分病種、突出及時救助、消滅城鄉差別的城鄉一體化醫療救助模式。實施新辦法以來,雙橋區已累計發放日常醫療救助卡158張,發放日常救助金超過6萬元,已有18人申請大病救助,大病救助金已發放28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