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一場報告我能忍住眼淚,真是情何以堪!”
今年2月以來,梁平縣發生了眾多讓人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都與一個人有關,他叫鄧平壽。
2月1日,虎城鎮黨委書記鄧平壽因積勞成疾病逝。在虎城,在梁平,眾多沉浸在悲痛中的干部群眾,口口相傳著他的故事。
2月9日,梁平縣委以“一號文件”的形式,號召黨員、干部向鄧平壽學習。
《當代黨員》第3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隆重推出《公仆楷模——鄧平壽》。2月28日,當6700本雜志運抵梁平,立即引起強烈反響,雜志很快脫銷,縣委組織部不得不緊急增訂800本。
隨著第3期《當代黨員》的發行,鄧平壽的故事從虎城走向梁平,走向重慶,走向全國。
3月16日,虎城鎮虎城中學會議室座無虛席,這里正進行著一場沒有準備的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臺作報告的都是虎城的干部、群眾代表,聽眾除了虎城人,還有袁驛、碧山等附近鄉鎮的干部群眾,以及十幾名來自市級新聞單位的記者。
報告團的成員,有些是從來沒有上臺講過話的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仁平開始還捏著一把汗,可最后他發現,那是一場超乎尋常的報告會:臺上是泣不成聲的講述,臺下是和著熱淚的掌聲。
一個叫唐春藝的村民走上講臺,在報告中哽咽得發不成聲來,會場上一片寂靜。突然,一聲掌聲敲碎寂靜,全場掌聲隨之雷動,經久不息。
“沒有哪一場報告我能忍住眼淚,真是情何以堪!”唐仁平說,繼在虎城中學舉行報告會后,這個報告團在全縣作了9場報告,作為報告團負責人的他全程隨同。他說:“鄧平壽的去世,是虎城人民心中永遠的痛,我甚至覺得讓大家去講,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們愿意!”報告團成員、虎城鎮陳家村黨支部書記羅吉輝說,“我是受鄧書記的感召走上村干部這條路的。現在,他去了,我不但要繼續當好村支部書記,還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學習他。”
于是,在掌聲中,講的繼續講,聽的繼續聽,一任臉上熱淚滾滾……而一個個嶄新的故事,在心底淌出的淚水中起程。
“現在周末你要找水務局的人,只能到村里去找!”
插秧時節,虎城鎮從梁平縣水務局提走6臺插秧機。
副局長陳萬梁清楚地記得,去年12月,他到鄉鎮推廣機械化育秧。由于這是一項剛推廣的新技術,很多群眾甚至干部都不接受。他到虎城后,鄧平壽背著包包從村里趕回來。聽完陳萬梁的介紹,鄧平壽爽快地說:“好,我們要兩臺!”
陳萬梁與鄧平壽打交道多年。他知道,只要是對老百姓有利的事,鄧平壽都很積極。陳萬梁離開虎城時,已是下午5點多,鄧平壽還要下村。陳萬梁問:“這么晚了,還下去?”鄧平壽爽朗一笑:“村里還有事需要處理。”
這是陳萬梁與鄧平壽的最后一次交談。當鄧平壽去世的消息傳來時,陳萬梁怎么也不能接受:“很心痛!”
3月19日,鄧平壽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梁平縣影劇院里舉行。在貫穿全場的掌聲和抽泣聲中,陳萬梁的眼淚奪眶而出。
鄧平壽的故事震撼了全場聽眾,包括水務局的干部職工。回去后,水務局迅速開展討論:眼淚流過,我們該怎么學習鄧平壽?
水務局的工作面對的是廣大農民,經過討論,大家意識到,人畜飲水、抗旱供水、水庫建設等,都是需要他們到田間地頭去做的事。
“現在周末你要找水務局的人,只能到村里去找!”陳萬梁欣慰地說。
插秧時節,虎城鎮從水務局提了6臺插秧機。“只要是能為百姓造福的事,鎮里就會不遺余力地去做。這是鄧書記的遺愿,也是新任書記趙洪越(原虎城鎮鎮長)以及新一屆領導班子的要求!”虎城鎮黨委組織委員廖銘說。
“鄧平壽的事跡,讓我完成了一次靈魂上的浴火重生!”
合興鎮社會事務及社會保障辦公室主任周祥芬聽說鄧平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來源于很多渠道,所有的信息匯成一個概念——一位好書記。
去年9月1日,為抗旱,周祥芬在給村民送水的路上遭遇車禍,緊急搶救后數月不能張嘴說話。就在她一步一步戰勝傷后初愈的痛苦和乘車下村的恐懼時,她聽到鄧平壽去世的消息。在鄧平壽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和眾多聽眾一樣,她的眼淚沒干過。她說:“自己受了那么重的傷都沒流過這么多淚,如果說此前自己經歷了一場死里逃生的話,那么,鄧平壽的事跡,讓我完成了一次靈魂上的浴火重生!”
領導叫周祥芬“以養傷為主,工作為輔”,但她現在跟鎮里所有干部一樣,經常往鄉下跑。在開展學習鄧平壽的活動中,鎮里為每個干部定制了一個民情日記本。周祥芬的日記記得工工整整,一周至少有4天在村里,包括4月2日暴風雨那天,她都沒讓本子留下空白。
“學習鄧書記的事跡后,我愿意繼續留在基層工作,踏踏實實為百姓做點實事。”周祥芬深情地說。
4月5日上午9點,周祥芬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請示鎮黨委書記黃建華。黃書記正提著包要出門,聽了她的匯報后,說:“我馬上要下村,你把情況匯總一下,我們再研究處理。”說完就出了門。不一會兒,周祥芬從窗口望去,只見他和鎮長的身影消失在鎮政府大門外。
4月8日,周祥芬在村里遇到村民楊永國。楊永國說:“合興農民過去常說,虎城鄧書記好好哦,現在大家說,合興的干部也不錯哦!”
周祥芬的心里,充滿了自豪和溫暖。
“你把百姓放在什么地方,百姓就把你放在什么位置啊!”
“鄧平壽身上集聚了眾多基層干部的優秀品質,他用整個人生為我們立起一根標桿。”蟠龍鎮黨委書記王建平說,“我是在今年換屆中上任的鎮黨委書記,如果鄧書記不去世,他應該是全縣年齡最大的鎮黨委書記,而我是最年輕的一個。”35歲的王建平與鄧書記比照的結果是,“我的路還很長,基層干部有學頭、有干頭,也有奔頭!”
王建平是在縣里召開的一次會上認識鄧平壽的。憑直觀感受,王建平一直認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但他到底怎么了不起,王建平沒想到竟是在他離開后,才真正了解。而了解的結果,是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震撼:“你把百姓放在什么地方,百姓就把你放在什么位置啊!”
2月,蟠龍引線廠進行廠區公路硬化。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一次又一次地前去調研,幫助企業設定路線、調整土地。一個多月,便大功告成。
3月,一批鎮干部連續下村半月,為一起10余年未解決的村級公路糾紛,挨家挨戶做工作,終于排除這個不和諧隱患。
4月上旬的一天,暴雨傾盆。為了保障場鎮居民飲水水質安全,水管站的張平、祝順平、曹遠新趕緊冒雨清理水池。中午2點過,王建平趕到現場,只見曹遠新不時潛下兩米深的水底檢修,不會游泳的張平和祝順平,則渾身濕透地在井口艱難地挪動水管。他們沒有吃午飯,池邊放著一瓶白酒……
肅立池邊,王建平百感交集。他說,從這幾個干部身上,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學習鄧平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