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名群眾拿著鋤頭、棍棒,氣勢洶洶地沖向企業,鄉領導聞訊趕來,終究沒有把這些憤怒的群眾擋在廠門之外,喊聲、罵聲、敲打聲、哭聲混成一片,整個廠內亂成一團,最后廠房門窗的玻璃幾乎全部被砸碎,企業的幾個老總被追到廠房的樓頂上……這是曾經發生在城口縣高燕鄉泰山村燕山錳業公司真實的一幕。然而這次群體性事件,促使錳礦資源豐富的高燕鄉,探尋出一條化干戈為玉帛的和諧之道——
“企業110”撐起“保護傘”
“高燕鄉是城口縣錳礦加工業大鄉,加工企業眾多,部分村民因各種糾紛與企業發生摩擦,企業一遇到什么問題就直接捅到縣領導那里,搞得鄉上工作相當被動!”2003年4月,城口縣政府辦公室的李元華調任高燕鄉黨委副書記不久,就切身感受到了村企不和的嚴峻形勢。
為了改變現狀,高燕鄉黨委、政府決定主動服務企業,在2005年初,推出了“企業110服務卡”。卡片上不僅注明了鄉主要領導和城鎮經濟辦公室7名同志的座機和手機號碼,還莊嚴承諾“24小時全程服務,不推、不等、不過夜”。
“這可給我們企業幫了大忙了!”提起“企業110”,高燕鄉的錳礦企業老板們個個稱道。
2006年4月29日下午5點,城鎮經濟辦公室值班人員正收拾東西準備下班,電話突然響了:“我們是五洲錳業廠的,有一些村民圍在廠門前,可能要出事!”
“你們不要著急,我們馬上趕到!”
不到3分鐘,接電話的張旭和余興海氣喘吁吁地跑到五洲錳業廠門口。情況確實不妙,大元村的謝國培和廠里的質監員正在大聲爭吵。
“我們辛辛苦苦挖出來的一車礦石,你們咋能說不收就不收呢,這不是明顯坑我們嗎?”謝國培說得十分在理。
“原來就給你們說過,礦石里不能混普通石頭,你這一車礦石明顯不符合標準,我們怎么能要?”質監員針鋒相對。
雙方對罵著,一些拿著木棒的村民時不時地敲打著廠門。
10分鐘后,當時分管城鎮經濟的鄉黨委副書記李元華、副鄉長張禹松聞訊帶著其他同志趕到現場。這時前來圍觀的村民已經有六七十人了。
“村民朋友,你們一定要冷靜,有事好商量,千萬不能胡來!”李元華高聲喊道。
“我們不管,這車礦石他們必須得收,不然我們就砸玻璃!”幾十號村民群情激昂,根本不聽勸。
李元華一看村民很沖動,立即要求鄉干部組成人墻,他站在最前面,大吼道:“你們如果要鬧事,就先從我們身上踏過去!”他這一聲吼,把眾人震懾住了。接著,李元華放緩了語氣,對大伙說:“人家企業來發展,不僅是我們高燕鄉的福分,更是我們城口縣的福分!”
經過苦口婆心地勸解,最終,這場紛爭以雙方均作出讓步而化解。
村民與企業之間發生矛盾,干部居中協調,自發放“企業110服務卡”以來,高燕鄉已處理糾紛30余起。
“院壩會”啃下“硬骨頭”
為滿足鄉上錳礦企業對電力的需求量,城口縣經過多方協調,決定從開縣接一條220千伏專線進入高燕鄉。但在線路施工中,必須遷移4座墳。
2005年3月6日,一個特別工作組設在高燕鄉城鎮經濟辦公室。經過摸底排查,工作組把突破口選在當地大戶汪旭家的那座墳。
接到任務的第二天,工作組就開始到汪家開展工作。正如預料,任憑工作組的同志磨破嘴皮,汪旭就一句話:“遷墳絕對不行!”
按照當地風俗,“不動祖墳”是亙古不變的規矩,而汪家人多勢眾,又歷來重孝。這確實是一塊硬骨頭。
僵持一周后,鄉上采取第二套方案,動員汪家的長輩給汪旭做工作,仍舊沒能打動他那顆“孝心”。
面對這塊啃不動的“硬骨頭”,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李元華和張禹松卻認為:工作越是難做,越需要做。
情急之下,李元華決定開場“院壩會”。經過充分準備,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開始了。
首先,由廠方負責人給大家算經濟賬,他掰著指頭對大家說:“要是電能充足的話,我們企業產量翻番不說,你們挖礦和做工的收入也將翻番。”
接著,汪旭家中的長輩也出來發話:“汪旭啊,全鄉的人都盯著我們,我們可背不起斷全鄉人財路的罵名啊!”
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勸說,汪旭有些松口了:“我沒有別的意思,我只是想當個孝子。”
見汪旭態度有所緩和,李元華馬上趁熱打鐵,他端出三碗酒來,對著汪旭說:“你確實是一個孝子,沖著這一點,我敬你三碗酒。”說完,連干三碗白酒。
喝完之后,他平靜地說:“不過,我也要數落你幾句。你的這種孝,還只是小孝,只有讓一方百姓生活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大孝……”
汪旭有些動心了。
“汪旭,你曉得不,為了忙遷墳的事,李書記連自己的婚事都推遲好幾次了!”這時,工作組的同志在一旁說,“張鄉長折騰了一個月,糖尿病加重了,他連醫院都沒進……”
汪旭終于被感動了,他當眾表態:“我也不是死腦筋,大家說的在理,這墳,我遷!”臨走之時,李元華說:“按輩份,我們也是你母親的兒子,如果今后有什么問題,我們一起來擔待!”
4座墳終于相繼被遷移,線路施工順利進行。像這樣單靠企業根本無法啃動的硬骨頭,被鄉干部硬啃下來的故事,在高燕鄉還有很多。
“和諧協會”巧扮“潤滑劑”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高燕鄉6個有礦村的人均純收入已達5000元,而無礦村的人均純收入才1000多元。貧富差距的拉大,讓一部分村民將矛頭遷怒于企業,村民與企業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在企業和村民之間建立起一條矛盾緩沖帶,高燕鄉決定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支部+協會”的新思路,在黨委、政府的討論中浮出水面。
2005年7月,五洲錳業廠所在地大元村二社召開村民大會,成立了“大元村二社廠社和諧協會”,村民楊青平被選為會長,黃如剛、冉龍安等4人被選為常務理事。經過商議,協會定下規則:協會受村黨支部領導,主要工作就是協調企業和農民之間的關系。
2006年10月,一股刺鼻的硫酸味彌漫在空氣中。大元二社村民找到協會告狀,協會負責人立馬會同大元村黨支部書記王連召一起,向五洲錳業的總經理秦玉廷反映。秦玉廷當即安排技術人員進行排查,經查實,煙塵中的硫酸味確實較以往加重,原因是采用的原料礦石含硫量增多所致。
廠里決定一方面通過協會向村民介紹真實情況,另一方面立即進行技術整改。很快,刺鼻的硫酸味得到有效控制。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村民到企業鬧事。
“這在以前,可能早就鬧開了。”楊青平深有感觸地說。
“我以前對這里的群眾有偏見,通過這件事,我感覺這里的群眾特親切。”秦玉廷也感慨地說,“我對今后高燕的發展環境充滿信心!”
現在,“大元村四社廠社和諧協會”、“來鳳村廠社和諧協會”、“星光村廠社和諧協會”等相繼成立,不少村民都成了協會會員。
有了和諧協會,廠社糾紛銳減。全鄉2004年發生廠社糾紛97起,2006年僅發生4起,絕大部分矛盾都由“和諧協會”化解了。在和諧的環境中,企業和村民實現了雙贏:10多家錳礦企業年產值近3億元,高燕鄉的農民人均純收入2006年達到2256元,已有500多名村民“洗腳上田”,常年在這些企業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