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湛秀英的法官生涯開始于1994年。僅僅過了兩年,一件棘手的案件就讓湛秀英聲名大振。
1996年上半年,長壽區(當時為長壽縣)發生了一起在當地極為轟動的離婚案。此案涉及財產價值逾千萬元,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孩子為此服毒自殺(未遂),雙方親友為此群毆。
看到此案涉及土地、房屋、機器設備的評估,剛走上民事審判庭助理審判員崗位的湛秀英意識到,若按常規程序判決結案,至少需要6個月。在訴訟期中,雙方當事人的矛盾容易進一步激化。她決心調解結案。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她數地奔波,深入調查雙方當事人擁有房產的房價、地價及工廠機器設備狀況。在調查中,細心的湛秀英留意到,雙方當事人雖然矛盾激化,但對財產分割不會斤斤計較。掌握這些情況后,湛秀英胸有成竹地開庭。
在庭審中,她對雙方當事人的財產一筆筆進行當庭估價,并調動雙方訴訟代理人的積極性,對雙方當事人的矛盾進行化解。
不到一天,一樁本已惡化的離婚案件,奇跡般地畫上圓滿句號。當地群眾紛紛稱贊這個年輕的女法官:“千萬糾紛一朝清!”
10年后,已是民一庭副庭長的湛秀英又遇到一起“兩難”的貨款糾紛案。
2006年,一水泥廠起訴一異地企業拖欠其100多萬元貨款。此案的“兩難”在于,原告是一家新建企業,企業運行處于起步階段,資金周轉不寬裕,若此筆貨款無法追回,企業無法正常運轉;可被告當時也運行艱難,確無財力償還貨款。若一判了之,將被告的機器設備簡單抵押給原告,其結果很可能是把被告“告死”,而原告也不愿長途跋涉去接收這些不對口的機器設備。
怎樣同時保全兩個企業,既讓被告支付貨款,又不至于使被告被“釜底抽薪”?已有豐富調解經驗的湛秀英經過分析,準備調解結案。可開庭時,被告企業法定代表人突然出走,去向不明。
案件似乎一下走入死胡同。但湛秀英沒有放棄,她多方打聽,找到被告方負責接收文件的副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番開導后,副經理終于同意配合法院,主動與法定代表人聯系。最后,在湛秀英的巧妙調解下,雙方終于互諒互讓,達成由被告每月支付原告20萬元貨款的協議。為確保調解協議得到履行,湛秀英利用在調解書中設置違約處罰條款的方法,使雙方愉快達成分期支付全部款額的共識。
十幾年來,通過對一個個案例進行分析,一點一滴地積累經驗,湛秀英探索出“以心攻心五法”等一套民事審判調解新辦法,被大家形象地稱為“湛秀英式調解法”。她說:“司法調解可以不受限于表面事實,能通過法官的努力,形成與當事人心理、情感上的交匯,尋找到更接近客觀事實的真相。”迄今為止,湛秀英辦理的1000余件民事案件,80%以上的案件都是通過調解結案的,當庭兌現率超過50%,無一件錯案,無一件超審限期案件,無一件信訪纏訴案件。憑著出色的業績,今年3月,湛秀英走上全國優秀法官的領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