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三峽庫區一個鎮政府舉債修建酷似“天安門”的辦公樓,招百姓唾罵。兩年后,該鎮政府緊縮開支,著力招商,引進了一批項目落戶,博得了群眾廣泛贊譽。
這是工作作風的轉變,更是執政意識的覺醒。
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發展提出“314”總體部署時,告誡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和節儉意識。接著,市委啟動“作風建設年”活動,要求我們弘揚黨的優良作風,“清廉從政、服務發展”,不辱中央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
意識是作風之魂。有什么樣的執政意識,就有什么樣的執政行為,同時表現出什么樣的執政作風。我們在“作風建設年”活動中,關鍵是要通過自查和學習,使我們內心深處的憂患、公仆和節儉意識覺醒,并不斷增強。只有這樣,我們的作風才能得到根本的轉變。
深懷憂患之思,才有積極進取的作風。重慶作為中國最年輕、中西部惟一的直轄市,干好“四件大事”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從發展的角度看,“314”總體部署和“一圈兩翼”發展戰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更偉大的事業、更艱巨的征程。越是在直轄十年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我們越要深懷憂患之思。在繁華的解放碑等幾大商圈背后,我們要看到還有成千上萬的下崗失業工人;在庫區幢幢移民新樓的背后,我們要看到移民們還在為生計而歷盡艱辛……深懷憂患之思,我們才有加快發展的緊迫感,才能以積極進取、奮力拼搏的作風去謀科學發展之策、行富民利民之舉。
恪守公仆之責,才有真抓實干的作風。人民群眾是主人,各級干部是公仆。如果我們干部沒有強烈的公仆意識,就根本不可能有真抓實干的作風。重慶直轄后,領導干部級別上去了,但有的同志“架子”也大了。他們浮在上面,不下去體察群眾的疾苦,甚至對群眾呼聲置若罔聞。恪守公仆之責,就是要有“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的民本情懷,深入到那些困難多、問題多、矛盾多、意見多的地方去,真抓實干促科學發展,腳踏實地為民謀利,扎扎實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看病、上學、住房等難題,尤其要關心下崗職工、失地農民等群體,把他們的工作、生活安排好,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常修節儉之德,才有艱苦奮斗的作風。直轄十年,重慶經濟快速發展,日子比以前好過了,但享樂主義、鋪張浪費之風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也慢慢抬頭。“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儉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品格。丟棄了節儉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醉,在風風光光中沉落,進而完全丟掉艱苦奮斗的作風。作為領導干部應當清醒:我們重慶還不富裕,我們的經濟總量依然偏低,我們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還存在諸多問題,我們的發展還受到資源、能源、環境等瓶頸制約。我們必須常修節儉之德,才能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政府;才會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鋪張浪費的“政績工程”,保證財政資金優先用在就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關乎民生的領域,助推社會的和諧進步和發展。
總之,重慶要“求突破、大發展、上臺階”,完成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干部隊伍的作風建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而要實現干部作風的根本轉變,其關鍵又在于不斷增強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三種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