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只有解決好民生問題,廣大群眾才能安居樂業,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胡錦濤
所謂關節點,又稱事物變化的臨界點,是影響乃至決定事物變化、轉折和發展的關鍵環節、關鍵因素。在工作中,關節點又是重點,抓住關節點就能取得突破,并可通過以點帶面的作用,獲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當前重慶要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構建和諧社會,應把握好以下關節點——
強化“民生為本”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決民生問題,執政者對待民生的態度和感情堪稱第一大關節點。當前,應結合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大力強化“民生為本”的意識。即堅持以人為本,最根本的是堅持民生為本。無論是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還是把握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必須把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生計、生存問題放在首位,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以人為本之根本。晝觀日出沒,夜聞風雨聲,時刻不忘群眾的痛癢疾苦、安危冷暖。同時,對群眾利益、群眾生活,小至一枝一葉、一點一滴,大至一生一世、千家萬戶,從油鹽柴米,到衣食住行,都要處處悉心體恤,做到關愛有加。
總的來說,我們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要看到,過去我們在直接解決民生問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欠賬較多。因此,今后應致力于增強人民群眾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與社會和諧程度,著眼于既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又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兩個層面,把更多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財力用到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上,投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真正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安全、發展、尊嚴等不同層次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群眾生活舒心。
奮力破解四大難題
一是破解就業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應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幫助更多群眾就業。堅持拓展就業渠道與培訓指導就業相結合,促進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就業培訓,指導和幫助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困難群眾就業再就業;實行增加就業崗位與鼓勵創業相結合,建立健全創業孵化、創業扶持機制,降低門檻,搞好協調與服務,鼓勵失業待業人員、務工返鄉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等自主創業;實行社會保障與就業政策相結合,對解決城鎮“零就業家庭”、“低保戶家庭”人員就業的單位,由政府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扶持政策,為就業、非就業人員建立保險、救助、福利、慈善事業互相銜接、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其基本生活無后顧之憂;實行市內與市外就業相結合,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并加大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到市外就業的力度。尤其要解決好庫區移民就業培訓、自謀職業、轉移就業問題。
二是破解住房難。居所是民生之基。當前,既要解決群眾無住房的問題,又要解決其居住面積與質量的問題,也就是既要讓群眾有房住,還要讓群眾住得好。應繼續完善廉租房制度,解決低收入者住房困難;加快“城中村”與危舊房改造,改進群眾居住環境和條件;增加城市普通商品房與經濟適用房的有效供給,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措施,抑制房價,讓更多的老百姓買得起房,提升人民群眾的居住質量。
三是破解看病難。就醫是民生之常。應多管齊下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應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資源。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兼顧多層次需求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和以基本醫療為基礎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創新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城鄉、社區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醫院之間必要的聯診機制,減少重復查病;擴大濟困病房和惠民醫院試點范圍,降低患者就診費用。整頓和規范醫療服務秩序,加強醫療、藥品收費管理,降低藥品虛高價格,保證群眾基本用藥、安全用藥,享受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四是破解上學難。教育是民生之要。應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公平、合理、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院校辦學水平,以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為重點,建設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積極創建學習型社會。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建立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的綠色通道,及時提供助學貸款。防止教育高收費、亂收費,讓老百姓上得起學,受到良好教育。
強化人才支撐
解決民生問題,需要專門人才。應抓緊對解決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行業如服務業、社會事業、社會管理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有關的技能型人才,也要培養相關的理論研究人才;既要培養一般人才,又要培養高層次人才。特別是要抓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專業隊伍建設,既注重隊伍的數量,又注重人員的素質。在充實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同時,要注意對理工類人才特別是跨學科、復合型、多功能人才的吸納、使用。此外,還應組織建設好志愿者隊伍,并利用好社會各方面人才包括在職與退休的人才,以滿足解決民生問題對人才、人力的需求。
多方籌措資金
一是加大各級公共財政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投入,并將其作為公共財政的主要功能之一,確保其投入的最低標準和應有的增長幅度。
二是市級財政與區縣財政相結合,分項目、按比例分擔與民生問題直接相關的社會事業建設重大項目所需經費,并明確各級財政加大社會建設投入的責任,將社會建設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
三是財政資金與社會資金相結合,拓寬解決民生問題的投資渠道,完善民營、外資、個體等不同社會力量投資社會事業的免稅減稅政策。
四是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相結合,完善以教育儲蓄、教育貸款、創業貸款等為重點的銀行支持體系,以商業養老保險、生產安全保險為重點的保險服務體系,創新適應社會事業發展、促進民生問題解決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五是金融和非金融機構融資渠道相結合,通過銀行、保險、信托、債券、典當等渠道融資,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導、社會投入補充、金融資本參與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籌資體系。
(作者系重慶師范大學副校長、重慶市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