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窮則思進,這是自然法則。支撐“小籠包子”闖京城的,就是“開拓開放、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這種創業精神,并不是天生的,一是惡劣環境逼的,二靠當地黨委、政府培育。
重慶地處內陸,山地的自然條件,道路的曲折,耕作的艱辛,養成了重慶人不服輸的血性,賦予了重慶人不畏艱險、樂觀向上、不守陳規、富于創新、敢為人先等獨特的個性。而要把這種獨特的個性提升為一種精神,就需要黨委、政府進行宣傳、弘揚。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可是要人們主動挪動第一步,確實不容易。在這方面,開縣各級黨委、政府給我們作了一個好榜樣,可以說沒有開縣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宣揚,開縣人是難以沖出“思想峽谷”的。
目前,從全市來看,重慶創業的社會氛圍還不濃厚,引導市民敢于創業的工作力度還不夠大。這就更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做好“宣傳員”,大力宣傳和弘揚創業精神。
一是大力鼓勵群眾創家業。當前,我市一些群眾寧愿吃低保,也不愿就業;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創業做老板;寧愿當個小老板,也不愿把企業做大做強。針對這一突出現象,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大張旗鼓地宣揚創業光榮的觀念,積極引導群眾不能只滿足于“打點小麻將,吃點麻辣串”這種低水平的小康生活,而要勇于創業,去追求高水平的幸福生活。創業并不是說每個人都去建工廠開公司,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爭創殷實家業,積攢更多財富。
二是指導能人創企業。企業是創業和就業的主體,是經濟能人施展才華的最好舞臺。一個能人創辦企業,就能帶動一批人就業;一大批民營企業的創立與發展,就能培育出根系發達的“草根經濟”。跟沿海一些企業主的精神面貌相比,重慶本土眾多的小企業主還有很大差距:有的開了個小公司,就當起了蹺腳老板,吆五喝六,“動口不動手”;有的小有成就,就洋洋自得,擺闊斗富,趕時髦、操派頭、圖享受。總之,小得即滿、小富即驕,缺乏一種吃苦吃苦再吃苦、打拼打拼再打拼的進取精神。這種狀態,既是一種心理的懶惰,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這些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重慶人尹明善年近七旬仍不倦奔忙、操勞,他鐘愛的事業如日中天,支撐他的就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種振興民族工業的信念。這何嘗不是優秀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大力宣傳這樣的榜樣,弘揚這樣的精神。
三是鼓勵干部創事業。干部是全民創業的“領頭雁”、“服務員”,推進全民創業,必須有一支致力于干事創業的干部隊伍。因此,要從思想管理、工作能力、工作機制、用人導向和工作作風入手,全面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更新干事創業理念,優化干事創業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公務員首先是“服務員”,為誰服務?當然要為各類創業者服務。干部最大的事業,就是幫助各類創業者創業:成功的創業者多了,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就是干部的偉業。
(作者系重慶社科院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