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誘惑,理想和抱負會被金錢淹沒,規(guī)則和標準會被利潤掩蓋,但我執(zhí)著地認為:要成就大事,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目標。
目光堅定的重慶杜克高壓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杜長春坐在老板椅上,手里不停地把玩著一個看似普通的黑色橡膠圈。這個不起眼的黑色橡膠圈,耗費了這位雙料博士20多年的心血,讓他和他的企業(yè),走上一條充滿傳奇的探索道路。
結緣
說起杜長春的密封件情結,要追溯到1981年。那時,他正在重慶大學攻讀機械碩士學位,在做實驗時,經常碰到油封漏油的問題。愛琢磨的他從此跟密封件結下不解之緣。
從1985年到1995年,杜長春先后留學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留學期間,杜長春曾在日本最大液壓企業(yè)萱場公司和英國最大液壓企業(yè)Hamworthy公司擔任研究員。他發(fā)現(xiàn),這兩家企業(yè)同樣存在油封漏油的問題。這一發(fā)現(xiàn),再次激起他的求知欲。通過詳細查閱資料,杜長春驚訝不已:小小的密封件,其意義和市場前景大得驚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杜長春舉了兩個例子: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失事,其原因就在于一個密封件失效;我國一顆衛(wèi)星發(fā)射失敗,禍首仍是密封件!
杜長春從那時起就和密封件較上了勁。在10年留學期間,他幾乎將國際一流企業(yè)生產的最好的密封件產品都研究透了,研制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封”的夢想,開始在心中萌芽。
1995年,留學期滿的杜長春不僅獲得英國永久居住權,而且得到英國工商業(yè)部的承諾:只要保證專利產品在英國生產和使用,他就可以獲得50萬英鎊的項目研發(fā)資金。
這個前提條件,讓一心想報國的杜長春無法接受。同年6月,杜長春帶著上百項發(fā)明、20多項專利、70多箱書、幾十箱零部件回國。
杜長春剛回國時,并不想搞企業(yè),只希望專心搞發(fā)明,不久就研發(fā)出8項高科技成果。他想把這些成果賣給別的企業(yè),卻被一些人稱為“科技騙子”。成果賣不掉,只好自己干。1997年1月,杜長春與他人合資,在重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注冊成立重慶杜克高壓密封件有限公司。杜長春把第一個項目鎖定在密封件上,他戲言自己是“一個大瘋帶了一群小瘋,目標要做‘第一封’”。
創(chuàng)業(yè)
盡管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條件十分艱苦,但杜長春卻以苦為樂。當時他住在姐姐家里,床頭擺放著一臺小型實驗機,家里人很不理解,問他這么吵怎么睡得著?他說:“這種聲音對你們來說是噪音,對我來說,就像是嬰兒的笑聲一樣好聽。”
當時的杜克,正像一個嬰兒。幸運的是,這個“嬰兒”很快引起一家國際巨頭的關注。1998年,全球500強公司之一的日本野村集團到重慶尋找合作伙伴,高新區(qū)將30余個企業(yè)推薦給野村集團選擇。剛剛起步的杜克引起了野村集團的興趣。野村集團不僅請專業(yè)人士在杜克駐留一周時間,進行深入考察,同時還聯(lián)系杜長春在日本和英國留學期間的導師,求證杜長春的人品。最后,野村集團向杜克注入250萬美元投資。
有了資金,杜長春如虎添翼。1999年,他發(fā)明的杜氏高壓旋轉油封等技術榮獲中國高新技術及成果展覽會金獎,公司研發(fā)的“海霸杜氏油封”作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同年,國家人事部批準杜克設立博士后工作站。
2002年9月30日,杜克生產出第一個和市面上所有車橋密封件都完全不同的樣品。在樣品誕生的那一刻,杜長春仿佛看見了成功的金光大道。
磨難
沒想到的是,為了這項世界首創(chuàng)技術,躊躇滿志的杜長春幾乎被逼到絕境。用杜長春的話來說:“從學者轉變?yōu)槠髽I(yè)家,九死一生;從樣品轉化為產品,九死一生;從產品轉化為商品,九死一生。這三個九死一生,我都挺過來了。”
2004年,正當杜克密封件逐漸打開市場局面時,客戶卻反映車橋油封漏油嚴重。這一問題令杜長春百思不得其解。屋漏偏逢連夜雨,由于用人不當,公司在管理上也出現(xiàn)問題。到第二年,訂單從200萬元下滑到40萬元。訂單的驟減,在公司引發(fā)了人事地震,原有220名員工,一下縮減到120人,13個部門的中層干部走了10人。在經營狀況最慘的兩個月,公司無力交電費,被拉閘停電兩次。杜長春卻天天帶著笑容上班,沒事就給大家講笑話。凡是要走的員工,杜長春一律放行。
面色從容的杜長春,其實內心早已波濤洶涌。一次,擔任公司采購部經理的妻子醉酒后,竟大哭起來,嘴里只念叨著一句話:“這個爛公司……”從沒見過妻子如此痛哭的他,心疼卻無比堅定地摟住妻子說:“大不了回到起點,東山再起。”
這時,公司最核心的4名技術人員也聯(lián)合建議,要杜長春放棄密封件這個項目,轉向搞一些能快速獲得利潤的短平快項目。杜長春火冒三丈:“不行!只要我杜長春在,這項技術就不會失敗!”
身為博士后導師的杜長春深知,研制密封件是一門交叉科學,涉及橡膠、金屬、機械等眾多領域,在國內,至今沒有一所大學開設本科專業(yè)。他說,很多“海歸”都只做大項目,他之所以一直做不起眼的密封件,是因為一方面,目前國內的相關技術實在是太薄弱了;另一方面,密封件的市場卻大得驚人:全世界密封件的市場容量每年超過3500億元,國內每年也有150億元以上的市場需求,而我國生產的全部密封件,產值不到30億元。
面對殘酷的現(xiàn)狀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杜長春豈能甘心放棄?
涅
在將近兩年的質量改進期內,倔強的杜長春每天都在尋找密封件漏油的原因。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廣泛調查,杜長春終于找到問題所在:“技術和產品都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我忽略了一點,國內重型汽車超載情況嚴重,車橋常常嚴重變形,從而導致油封漏油。”
重新調整參數(shù)后,公司生產出了全新的油封。經測試,同樣行駛10萬公里的載重汽車,使用進口油封,漏油率為10,而使用杜克生產的車橋油封,漏油率只有2。
當時,營銷部3個經理已經走了2個,剩下的那個也完全喪失了信心。杜長春不顧董事長和博士后導師的身份,說:“我來跑市場!”
杜長春幾乎跑遍了全國每一個大客戶,向他們解釋原來的車橋油封漏油的原因。一路跑下來,終于有兩三個客戶,答應使用他的產品。
2005年下半年,第二代和第三代車橋油封投入批量生產。當年,杜長春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2006年,杜克的產值翻了一番,一舉收復市場。2007年,公司的產值將比2006年至少增加150%。杜長春幽默地說:“現(xiàn)在公司除了訂單不缺,什么都缺。”
杜克這個新生“嬰兒”終于長大了。10年創(chuàng)業(yè),6年虧損,杜長春一點也不后悔。他打了一個比喻:“研究技術就像培育果樹,制造產品就是摘取果實,當然是前者慢后者快。”這個從小就學會了在沖浪中尋求快感的重慶漢子感慨地說,“面對誘惑,理想和抱負會被金錢淹沒,規(guī)則和標準會被利潤掩蓋,但我執(zhí)著地認為,要成就大事,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目標。”
俗話說,三流企業(yè)賣產品,二流企業(yè)賣品牌,一流企業(yè)賣標準。最近,杜克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中國商用車車橋橡膠唇形密封圈國家標準制定單位。國家質檢總局負責人說,按照杜克制定的標準生產,將大幅度提高我國汽車橡膠唇形密封圈的制造水平,促進中國汽車密封件乃至整車的發(fā)展,從而使國內企業(yè)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而今,一個橡膠圈引發(fā)的傳奇還在繼續(xù)。杜長春給杜克制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2008年產值過億元,在2010年成為中國最大的密封件制造企業(yè),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