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胡錦濤總書記交辦的四大任務,抓住了重慶整個工作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既是重慶的工作重點,又是重慶的工作難點。這四大任務如何破題?本刊特約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同志撰寫了這一組文章,供讀者參考。
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為重點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努力做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這篇大文章。
——胡錦濤
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努力做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這篇大文章,筆者認為應選擇以下突破點——
全力打造“1小時經濟圈”,做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火車頭”
重慶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城市經濟這匹“小馬”很難拉動農村這輛“大車”。統計數據顯示,重慶主城對周邊區縣經濟的拉動比率為1∶5.7,而上海為1∶6.8,北京為1∶11,天津為1∶7.4,差距十分明顯,其原因就在于重慶城市經濟發展不充分、發展不領先,整體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時農村發展十分落后,經濟實力太弱,無法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城鄉經濟關聯度較差,互動發展的統一性、協調性不強。因此,打造“1小時經濟圈”,做大做強城市經濟,是變重慶“小馬拉大車”為“大馬拉大車”的客觀需要。
重慶雖然是直轄市體制,但經濟結構和地域結構卻是一個典型的省域架構,在西部和全國都十分有代表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重慶要“加快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并“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其目的就是希望重慶立足于大城市大農村的特殊市情,大膽探索創新,在西部走出一條大城市帶大農村的新路子,為全國城鄉統籌發展提供示范經驗。因此,打造“1小時經濟圈”,做大做強城市經濟,適應了中央對重慶發展的新要求。
由此可見,“1小時經濟圈”順勢而生,生逢其時,肩負著歷史的重任,既是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戰略平臺,又是第一大突破點。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做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引擎”
如果說城市是一個地區發展的“火車頭”,那么,產業就是它的“引擎”。重慶發展二、三產業,應該主要依托“1小時經濟圈”。目前“1小時經濟圈”范圍內的23個區縣,雖然幅員面積只占全市的36%,但這一地區經濟條件較好,發展比較成熟,其常住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市的60%和78%,是目前重慶的經濟主體。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條件,在項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保障、金融機構設置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統籌推進交通、通信、供排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超強輻射和集聚功能的核心經濟區域。
第二產業要重點做強五大產業。一是建設中國汽車名城和摩托車之都,打造汽車、摩托車產業集群;二是建設裝備制造業基地,打造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三是建設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打造中國西部化工谷;四是建設微電子生物產業基地,打造高技術產業集群;五是建設中國鋁加工之都,打造材料產業集群。
第三產業要重點做強三大產業。一是充分挖掘旅游資源,打造旅游文化產業集群;二是加快發展商貿物流產業,打造西部現代物流中心;三是加快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努力把重慶打造成服務西部大開發的金融服務中心。
通過做大做強二、三產業,不斷增強全市經濟實力,有效增加財稅收入,就會大幅度提高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今后,重慶地方財政對“三農”的投入,一定會在目前18%的基礎上逐年提高,廣大農村一定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工業化成果。
大力推進城鎮化,做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助推器”
推進城鎮化,既是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珠三角”是依靠廣州、深圳、香港發展起來的,“長三角”是依靠上海發展起來的,“環渤海”是依靠北京和天津發展起來的。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把城鎮化作為帶動力強勁的“助推器”。根據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城鎮化水平在30%-70%的時期,是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目前重慶的城鎮化率為46.7%,正處于黃金發展期的中間階段,是推動城鎮化最省成本和最有效率的最佳時期。
首先是要做優主城特大城市,盡快提升主城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其次要做強區域性中心城市,盡快提升萬州、涪陵、黔江、江津、永川、合川及長壽等中心城市傳遞、放大輻射功能的作用;其三,做大中小城市,盡快提升銅梁、雙橋、綦江、南川等區縣政府所在地城市的規模和水平;其四,要做活小城鎮,盡快提升其基礎性帶動作用。通過城鎮化的提速提擋,城市規模大了,城市實力強了,就能夠有效改變重慶目前的“小馬拉大車”格局,形成“大馬拉大車”甚至“大馬拉小車”的良性局面。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才能與四川成都、綿陽等地聯動開發,共同構建城市群,攜手打造成渝經濟區。
大力拓展就業空間,做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蓄水池”
重慶人口眾多,密度太大,發展空間極其有限。目前全市人口密度為382人/平方公里,居西部之首,人均耕地僅0.8畝,遠遠低于全國1.4畝的平均水平。在這種人地矛盾相當突出,人均資源十分有限的條件下,要富裕農村居民,縮小城鄉差距,最現實的途徑就是將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轉移出來。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就會從原來農產品的生產者轉變成農產品的需求者,這種身份的變化,會帶來農村資源分配對象的減少和農產品需求的增加,最終讓留在農村的農民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換句話說,就是農村務農的人越少,農民就越有條件富裕。目前,美國務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例只有2%,日本為4%,韓國為8%,我國臺灣省也只有30%多,重慶目前有48.4%。如果通過打造“1小時經濟圈”,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出更大的就業空間,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能形成一個龐大的“蓄水池”,將農村特別是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地區的農村人口,吸納到非農產業和城鎮里去。據初步規劃,到2020年,“1小時經濟圈”城鎮化率將達到80%左右,常住人口將從現在的1660萬增加到2200萬,凈增人口540萬,基本可以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包括部分新增勞動力),農村的常住人口就會明顯下降,農村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就會有效緩解,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就會大大改觀。
(作者系重慶市委研究室農村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