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發業在中國時常受到非難和指責,是“可以被利用、改造和規范,但不可以被信任和依靠”的。特別是進入21紀以來,在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和加快流通現代化建設的口號下,“重零售、輕批發”的傾向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向被認為是落后原始的批發業受到更強烈的沖擊。正視中國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中小企業的市場供給和加工制造大國的客觀實際,重塑批發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批發業;大批發商;創新;技術革新
中圖分類號:F7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6-0005-03
一、中國批發業的發展狀況
在計劃經濟時代,制造、批發、零售三部分企業的管理界限是分明的。批發網絡的核心是商業系統的一二三級批發供應站。一級站是由當時的商業部在上海、天津、廣州三地,分六個行業成立的面向全國的采購供應站,負責收購這三個中心城市相應制造企業的產品,向全國銷售;后又逐步成立各省市、地區、縣的相應的二三級站,從而建立起面向全國的批發供銷網絡,批發體系是比較完整。在那個時期,這樣一個比較完備的批發體系,對保證國家生產建設的運行以及保障人民生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多種流通渠道和減少流通環節,即“三多一少”為代表的流通體制改革,使得原有的包含一二三級批發供應站的批發網絡系統受到遏止,批發業的輝煌不在。再加上生產和零售資本的滲入,外資的進入,物流中心的突起,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生產與消費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改善,這些都對批發業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盡管面臨著眾多的擠壓和挑戰,自身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問題,中國的批發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截止到2002年底,全國批發交易市場已發展到89 043個,成交總額34 772億元。其中,成交額上億元的批發市場達到3 258個,雖只占批發市場總數的366%,但年成交額達到19 840億元,占全國年成交額的57%以上。2002年批發零售商品銷售總額為81 266億元,同口徑批發銷售額為52 968億元,超過零售額,如果加上批發市場的批發銷售額3萬億元,總數超過8萬億。按2002年中國社會商品零售額4萬億計,批發銷售額大體相當于零售額的2倍左右。隱藏在這些數字背后的是涉及到數十個大類、幾十萬個品種的農產品、工業品和工業投資品以及相關的產業鏈和產品流程,明確地表明了批發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巨大貢獻和重要地位。
二、在中國發展批發業的客觀必然性
是什么原因讓如此生存條件的批發業還能頑強地發展起來?對其原因的深入探究也再一次表明了批發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這一點是客觀的,也是必然的。
第一是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統計結果表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增長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1990年的工業生產指數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的中國工業生產指數上升了375倍。1980-1997年的17年里,中國制造業占世界份額從14%上升至59%。近年來,中國制造業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總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位,包括跨國公司在華生產的產品在內的百余種產品的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三大世界級制造區域。據統計,僅去年一年,中國就為60億世界人口每人生產了一雙鞋,28件衣服和17米長的布料。如此巨大的產量,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銷售,能完成此重任的大概只有具有大進大出特征的批發業了。另外,見表1。
表1表明了商品流通的四種類型,很顯然,本地市場是無法消費如此巨大的產量,產品勢必要在地區之間進行流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外銷,而這同樣迫切地需要批發業參與其中,發揮其各種優勢和功能。
第二是大量、普遍存在的中小企業的市場供給的客觀要求。批發連接生產和零售。在中國,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零售領域,典型的特征都是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在生產領域,比如在整機方面,中國最大的冰箱、洗衣機生產商的年生產規模在200萬臺左右,而惠普的全球洗衣機產量在1999年就高達174萬臺,其在美國的一家全自動洗衣機生產廠一年的產量就高達300萬臺。在關鍵零部件方面,中國最大的壓縮機廠規模僅為250萬臺,而恩布拉科集團的年生產能力高達2 300萬臺。國內的大生產企業況且如此,那些“散兵游勇”式的中小企業就更不用說了。在零售領域,2004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0%以上是由占中國流通企業總數的99%中小流通企業實現的。如果放在全球背景下看,則中國流通企業全部都是中小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生產企業直接與眾多的零售企業進行交易,或零售企業直接與眾多生產企業進行交易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這對于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且也是不經濟的。因此,通過批發這一環節來進行批量的銷售和進貨,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第三是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客觀需要。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因受到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的特征,這就加大了滿足他們需求的難度。另外,中國長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這些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進而導致消費水平和消費行為是不一致的。消費者客觀上存在多樣化選擇的問題,而生產企業不可能向千萬個零售企業一一直接供貨,零售企業也不能一一登陸每一個他需要的產品的生產企業網站,這樣對雙方來說交易成本都很高。這些都使得中國的批發業依然有繼續發展的緣由。
第四是中國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內外貿一體化就是在國內市場統一的基礎上對外開放,形成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互相開放和利用的格局;建立統一規范、穩定公開、順暢高效的政府流通管理體制;具備內外貿企業能夠平等、自主、公平競爭的法律環境和市場秩序。內外貿一體化,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建立大市場、大流通、提高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條件,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同世界貿易體制接軌的必要手段和內容。它迫切地需要中國培育出相當數量高起點、輻射強、真正有大進大出實力的,成交額在千萬元、億元、10億元、100億元以上的大批發企業。
三、中國批發業的發展出路
以上強調了批發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所以批發業確實需要重塑和提升,才能進一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培育大批發商
批發業本身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特性,而這種優勢在大批發商身上就更為明顯。同時大批發商的經濟帶動能力強,每發出的每一張訂單、每一個信息,都在牽動眾多相關產業和企業的命運,都在引導它們的經濟行為,從而都在調節著、配置著稀缺、寶貴的資源,而這正是我國流通改革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培育大批發商,必須實行資本多元化。競爭和發展的壓力,迫使批發業改革必須堅持雙重多元化發展及社會批發主體多元化,打破國有商業獨家批發為主導的經營格局,形成以國有批發為主導,多種經濟形式批發共存的批發流通體系,同時加快國有批發主體結構的多元化進程,通過轉改制、內外聯合吸收民營資本和職工入股實現國有批發主體資本機構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加速批發業的發展,培育出大批發商。
(二)實行功能創新,向現代批發轉型
現代意義的批發已不單純是產品的集散和交易,應是全方位完善其功能,向現代批發業轉型,其發展的基本方向是發展綜合性服務。一是推進對零售業支持、支援服務功能的創新。開展多方位服務,以購銷為主體,充分發揮儲存、加工、運輸、分揀、包裝、編貨、配送、展示、陳列等多環節綜合性的服務功能。二是推進對制造商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批發業在搜集信息、反饋信息、產品策劃、深度開發、拓寬市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開展代理代購、代銷、代存、代運、代辦、金融信貸等綜合性服務。三是產品細分化做到專而全。專業化經營、綜合性服務是現代批發業市場定位的基本方向。要做到服務全面、功能齊全、專業化品種最多、規格最全、花色最齊備,成為專業用戶、專業經營者最理想的進貨場所。
(三)大力推行批發業的技術革新
現代批發要求從生產部門直接采購、通過網絡系統和自動補貨系統達到銷售終端、滿足顧客的需求,達到這一要求的關鍵環節是信息化和標準化。但我國的批發業在應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服務貿易系統的國際采標率和國內的標準化程度也不高,批發技術落后,已經成為我國批發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批發業必須進行技術革新,在產品采購、銷售等商流作業和倉儲、運輸等物流作業上,要進一步實現自動化和現代化。在經營管理上,要大力推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管理的信息化,導入網絡經營,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只有廣泛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才能提供現代化的服務,從而爭取到更多的顧客,贏得市場。
(四)改善管理,實施管理創新
批發業要擺脫低層次競爭,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很重要的方向是提升自身的價值,而品牌經營是提升批發業價值的重要內容。總體上說來,我國批發業品牌意識不強,創名牌的積極性也不高。品牌代表著管理、服務和質量。批發業的發展必須重視品牌建設,以品牌優勢不斷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這樣才能發揮批發業的輻射力度,充分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五)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國內市場競爭的激化驅使批發業尋求向國際市場發展,而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的采用也為其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方便。中國已經加入了WTO,批發業的開放是雙向的,在面對外來沖擊的同時,WTO也為中國的批發業國際化提供了契機。批發業要積極吸引境外企業設立總經銷、總代理點,積極辦好國際商品博覽會和交易會,重點扶持龍頭批發企業轉變為大型現代貿易公司,成為進出口商品交易的平臺,積極鼓勵和支持龍頭批發企業向國際商貿批發企業發展,到國外去開辦批發業務。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