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商業企業集聚在同一區域內共同經營而共同發展的現象,是當前商品流通領域中的重要趨向,值得深入探討。目前,國內學者對商業企業集聚體的研究正處于初始階段,明確其概念和內涵,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展開。同時,商業企業集聚具有合作網絡特征,因而探尋合作網絡中各節點的合作動機等問題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商業企業集聚體;發展態勢;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F7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6-0040-03
集聚現象由來已久,企業之間的集聚現象,作為企業價值生成的一種表現形式,正日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研究問題[1]。企業集聚不僅僅局限于制造業,商業服務業也具有這一特征。現代商業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企業通過集聚在同一區域內共同經營而共同發展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當前商品流通發展中的重要趨向,其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值得探討。商業企業集聚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產業集聚現象。紐約的曼哈頓、東京的銀座、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中環等都屬于典型的商業企業集聚體。
一、我國商業企業集聚體發展的一般態勢
(一)商業企業由簡單集聚向有序集聚發展
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商業流通體制的變革為我國商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迫切需要商業的規模化發展,從而為商業集聚創造了條件。城市新商業區和各類交易市場不斷涌現,商業企業集聚體在數量上增長較快,可以說這是我國商業企業集聚的初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商業企業集聚從數量上的擴張向數量和質量并重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為城市老城區的改造和升級;交易市場規模的擴張;商業企業集聚與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新建商業企業集聚體表現為由原來的自發性、盲目性較強,向科學化、理性化發展。
(二)商業企業集聚體地位日益顯著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零售業已從社會生產系統的終端行業轉變為先導行業[2]。商業處于市場運行中的最前沿地帶,屬于充分競爭性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商業資本有機構成較低、流動性較大。商業企業一般必須接近顧客,滿足顧客多樣化需求,因而商業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我國商業企業的規模較小,零散度較高,如何提高商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商業的規模效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在理論和企業界探討最多的是采取兼并、聯合,特別是通過連鎖經營等方法擴大企業的規模,強調單個企業的大型化、集團化。然而借助于大量商業企業的有序集聚方式,來擴大商業規模和提升范圍經濟效益,也是一條有效途徑,但沒有引起企業界和學者的足夠重視。商業企業集聚體作為商業企業的主要存在形式,要比獨立選址的商業企業產生更大的經濟影響,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商業企業集聚體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高低,也關系到城市空間布局的合理與否和經濟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三)伴隨商業企業集聚體的蓬勃發展,問題也隨之凸現
首先,商業企業集聚體在開發建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資現象。一方面表現為開發商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就上馬大型項目,另一方面表現為局部地區投資過熱。我國購物中心增長的速度過快,僅2003年全國購物中心的增長率就接近40%,其中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而鼓勵購物中心的建設,也直接導致了近幾年購物中心一窩蜂上馬的現象[4]。
其次,商業企業集聚體在經營管理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商業企業集聚體的建設管理部門,往往認為其建設和改造應該政府買單,其運作應該由市場而不是政府去決定。沒有“明確的主體”來負責商業企業集聚體內總體的業態結構、業種結構和職能布局,形象推廣,商業氣氛的營造。由于缺少統一的定位、統一的營銷、統一的服務,就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明確而良好的認知,因而必然導致原有顧客的流失。
此外,當前我國商業企業集聚體還存在著同質化、定位模糊、資金瓶頸等突出問題。
二、商業企業集聚體概念的綜合分析
(一)國外商業企業集聚體相關概念的理解
國外對于零售集聚現象相關的研究較為豐富,但對零售集聚并沒有給出一致的詞匯,與之相關的主要有Retail trade area、Retail concentration、Retail agglomeration。
其中retail trade area即商圈,是指銷售或運輸產品、服務的營銷組織(群)在追求數量和成本經濟性過程中的一定規模的區域[5]。Retail concentration主要反映商業企業集聚體內的聚集程度。Retail agglomeration使用更為廣泛,得出的商業企業集聚體的含義最為接近。
(二)國內商業企業集聚體相關概念的提出
國內關于商業企業集聚體的相關研究較為零散,盡管在研究購物中心、商業街、現代商務中心區等方面擁有大量的文獻,但它們多數集中于現狀和存在問題、發展對策和建議、規劃建設等方面,并沒用明確地抽象出商業企業集聚體的概念。
國內學者對商業企業集聚體的相關研究,最早是從經濟地理的角度展開的,如楊吾揚、仵宗卿,等等。對商業網點和商業活動的空間結構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近幾年,隨著國內學者對企業集群研究的逐步深入,國內涌現出了豐富的相關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大量的集中于生產領域,深入地分析流通領域的較為少見。武云亮、蔣三庚、唐建民等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與商業企業集聚體的直接相關概念主要有商業集群、商業中小企業集群、商業集聚、商業企業集聚體。根據對概念理解的不同,筆者將其歸納為四種觀點。
1.基于商業活動空間的觀點
我國學者楊吾揚(1990,1994)系統地從城市地域結構和商業中心地結構兩個方面展開了對商業網點的深入研究。仵宗卿(2000)、樊緋(2001)、林耿(2002)等對商業空間結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2.基于企業集群引入商業領域的觀點
丁心基、武云亮(2004)對商業集群的效應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商業中小企業集群是指商業企業(主要是指直接以媒介商品交易為專門職能的營利性經濟組織)以及金融、餐飲、儲運、信息咨詢等服務業的關聯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從而形成在一定區域內商業網點密度和專業化經營程度很高的商業經營場所[6]。
蔣三庚(2005)提出了商業集聚概念,并對商業集聚的內涵、效應、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他指出商業集聚是指大量相互關聯密切的商業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從而形成一定區域內商業網點密度和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商業經營場所[7]。
3.基于商業活動及商業經濟關系的觀點
唐建民(2004)指出商業集群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利益密切關聯的多種商業經濟主體、多種功能商業活動以及多種商業經濟關系的集合。簡單的說,它是一個基于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價值鏈分工的利益相關者聚集體,它們是一種貼近競爭者的競合關系,其存在形態包括常見的商業街、購物中心等[8]。
4.基于商業空間、商業活動與商業經濟關系相結合的觀點
筆者認為商業企業集聚體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大量獨立自主又利益相關的商業企業(組織)在空間上的有序集聚,多種商業企業(組織)、多種功能商業活動以及多種商業經濟關系的集合。
(三)商業企業集聚體的內涵分析
商業企業集聚體的概念可以包括以下的具體內涵:
第一,商業企業集聚體是由一群彼此獨立但相互之間又存在著利益關系的商業企業(組織)所組成的。
第二,集聚體內的各種商業企業(組織)存在著互補與競爭關系。
第三,集聚體內的商業企業并非簡單集聚,集聚體內隱含著專業分工和協作的現象。
第四,集聚體內商業企業間所形成的長期關系不是通過契約形式維持,集聚體內的潛規則(如商業文化)和經營理念、經營技巧等人文因素維持著商業企業集聚體的運行,并形成獨特的品牌優勢。
三、商業企業集聚體的研究展望
(一)新的商業組織形式的研究
在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商業企業集聚體的興起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對傳統經濟發展理論的解釋提出了挑戰。傳統經濟學研究視角為“企業—市場”二分法,關注的是經濟發展的資源、正式制度、公平與效率,而沒有考慮經濟發展的中觀層面和非正式制度,忽略了能夠配置資源和協調經濟活動的企業網絡組織。傳統經濟學認為企業和市場是配置資源的重要形式,制度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效率和保證公平。但用傳統經濟發展理論來解釋商業企業集聚現象卻顯得無能為力。基于此,應將經濟學的研究視角轉變為“企業—網絡組織—市場”三分法。商業企業集聚體是許多商業企業有機組合形成的網絡組織,它克服了單個商業企業的“小、散、弱”等自身缺陷,造就了商業群體優勢。它為商業創新提供了一種新的組織形式。這種中觀的組織形式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二)商業企業間合理的集聚方式和運行機制的研究
商業企業集聚體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具有競爭活力和優勢的新型網絡組織,為解決商業領域的“馬歇爾兩難”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新古典經濟學的規模經濟概念,屬于技術意義上的規模,實質上只是比較靜態意義上的單個企業內部的技術經濟規模,它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未能將外部性和空間因素考慮進去。若將這兩個因素考慮進去,規模經濟有兩種類型,即單個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和空間意義上的外部聚集規模經濟。從這一新的理論視角看,中小企業同樣可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好處。商業企業有序集聚于鄰近的商業區位,是商業企業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商業企業集聚體內除了核心商業企業外,多數都屬于中小型商業企業。為了實現外部聚集的規模經濟,需要對商業企業之間的集聚方式和運行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
(三)競爭形態的重塑,迫切需要對“群競爭力”展開深入研究
在商業研究中,競爭理論關注的焦點是“點競爭優勢”,即單個商業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強調商業企業獨立行動的重要性。而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商業企業的競爭優勢并不是靠獨自的力量就能夠獲得的。單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往往來自或鑲嵌于該企業所處的商業企業集聚體中,使得微觀經濟主體企業的競爭行為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集聚體的出現形成了新的競爭單位,把競爭從單個企業之間提升到更大的群體之間,從而重塑了競爭形態。當眾多相關聯的企業在地理空間上形成集聚現象時,它們的經濟行為就在企業單體與集聚體兩個層面上得到展現,競爭的優勢也與兩個層面的情況息息相關。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競爭就越來越多地發生在集聚體之間。在這種以集聚體為單位的競爭中,所有集聚體內的商業企業通過集聚創造了“群競爭優勢”。
目前國內學者已經建立了以“競爭”為主線的理論體系,但“合作”在經濟學中遠沒有獲得與競爭同等的關注。而對“合作”的解釋、描述也顯得非常不足。經濟學對“競爭”的研究還會延續下去,但對“合作”的研究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在商業企業集聚體中商業企業與非商業企業,甚至商業企業之間都存在著廣泛的合作競爭。商業企業集聚體具有合作網絡特征,透析集聚體這個特殊的“合作組織”的運行規律,探尋集聚合作網絡中各節點(主體)的合作動機等問題都有待于進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