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壁壘通過市場準入限制和產業競爭力影響而發揮作用,根據經濟學供求理論和彈性理論,綠色稅收和市場準入限制分別從價格和數量方面影響著我國的國內經濟。此外,博弈論的“囚徒困境”法則也為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理論依據。目前,我國仍面臨著受限產品持續增加和污染產業轉移兩大挑戰。因此,其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著手,以便從根本上有效地促進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綠色壁壘;博弈分析;國際合作;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2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6-0054-03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傳統的國際貿易壁壘措施已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的要求,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急需一種能有效保護本國國內市場與產品競爭力的新型有力“武器”;與此同時,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矚目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綠色壁壘應運而生。它以實施的隱蔽性和制定的合法合理性日益成為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關卡。
一、當前遭遇國際綠色壁壘的主要形式
(一)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限制
即對不符合進口國標準的我國出口產品征收附加關稅或通過提高技術標準,從而抬高市場進入門檻來限制對我國產品的進口。比如,美國出臺的《防污染法》,要求所有進口汽車必須裝有防污染裝置,并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標準,這樣一來就有效地保護了他本國的汽車產業。
(二)綠色環境標志
它是指進口國政府或其授權部門按一定環境標準頒發的特定圖形,用來表示某種商品從研制、開發生產、使用直至回收過程中均符合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比如,德國的“藍天使”、加拿大的“環境選擇”及美國的“綠色標簽”等。
(三)綠色衛生檢驗檢疫制度
即發達國家通過在海關進行有關產品尤其是食品的衛生檢疫來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其主要表現是對農藥殘留、放射性殘留、重金屬含量的要求日趨嚴格。由于生產條件和水平的限制,我國不少出口產品達不到標準,而烏拉圭回合通過的《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又規定,成員國政府有權采取措施以保護人類與動植物的健康,這就進一步加大了我國農產品和食品的出口難度。
(四)綠色補貼
即進口國政府對環境成本內在化進行的補貼。環境成本內在化,就是為保護環境,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在成本之內,也就是說,由企業以生產成本的方式來承擔污染治理費用,這尤其對我國外貿企業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負擔。盡管《WTO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中規定,“按新的環保要求,促進設備改造,而對企業負擔給予的資助”為不可申訴的補貼,但一些進口國仍以其違反自由貿易原則而對其征收反補貼稅。
二、國際綠色壁壘的博弈分析
(一) 綠色稅收效應分析
綠色稅收是指一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為名,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人類健康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以達到限制或禁止相應產品進口的目的。綠色稅收的存在,不僅直接提高了我國產品的出口價格,而且從長遠角度看,我國出口企業還要為達標而更新設備、改進技術,從而又間接提高了出口產品的成本,這樣就有效地保護了進口國的國內市場。然而,進口國在利用綠色關稅保護自身市場的同時,對其國內的消費者、生產者以及社會總體福利又有何影響?(見圖1)
圖1 某進口國國內市場某產品的供需狀況
圖1顯示了某進口國國內市場上某產品(假定為)的供求狀況。為簡化分析,這里假定該國產品的供求曲線呈簡單的線性關系,并且該進口國對產品的交易量在國際上以小國身份存在,也就是說,其產品的供求不足以影響國際價格。因此,在自由貿易情況下,該國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等于國際市場價格。如圖所示,假定國際市場價格為Pw,在該價格水平上,國內生產供給量為S1,消費需求量為D1,該國的國外進口量為(D1-S1);但是假定該進口國政府經檢驗斷定,自國外進口的W產品不符合其環境標準或衛生標準,從而決定對每單位W產品征收價格為T的綠色關稅,則W產品的單位進口價格就上升至(Pw+T),繼而引起該國國內市場價格亦上升至(Pw+T),價格的上升刺激了國內廠商的生產,供給量大大增加,但同時W產品價格的上升也導致了消費需求的減少。在該價格水平下,進口國W產品的供給量上升為S2,而需求量下降為D2,從而國外的進口量就減少為(D2-S2)。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W產品價格的上升和生產的擴大使進口國的生產者剩余增加了a面積部分;但其價格的上升和消費的下降又使消費者剩余減少了(a+b+c+d)部分,而政府在征收綠色關稅后,其稅收收入增加了c面積部分。綜合考慮,整個社會的福利減少了(b+d)部分。但與此同時,我們又考慮到,鑒于綠色措施的存在,進口國居民的生活環境的確得到了改善,健康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因而從這方面來講,是增加了進口國居民的福利。
由此可見,綠色稅收政策對進口國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福利有著復雜的影響: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本國的國內市場,增強本國同類產品的競爭力,同時,還可以改善本國居民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從理論上講,它又會對本國的整體福利水平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各國對于綠色稅收政策應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慎重地加以運用。
(二)市場準入限制效應分析
市場準入限制主要體現在產品的進口數量限制上,而產品供求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價格的變化。下面來看一下進口國實施市場準入限制后,其國內市場價格的變化。在不考慮供求彈性的前提下,若進口國對某產品提高環保或技術標準從而限制其進口數量,則該產品的進出口差價將增大。這是因為,進口國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后,國外原用于出口的產品囤積于出口國內,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導致該產品的國外價格的下跌;而進口國則由于限制該產品的進口,短期內國內市場供給又不能馬上調整,從而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該產品國內價格的上漲。由此可見,該產品的國內外差價呈擴大趨勢。但是,若考慮到產品的供求彈性,則情況會有所不同:若該產品在進口國的供給彈性較大,則價格稍有變化,國內供給就會大幅度上升,從而該產品的國內價格上漲幅度就會較??;同樣,如果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大,則價格稍有變動,國內的需求就會大量地減少,從而價格上漲的幅度也會較小。
(三)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在現實生活中,生態環境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占有性。因此,在本國利益至上的驅動下,各國難免會存在“搭便車\"的動機,這就會使少數已經提供該公共物品的國家因缺乏激勵機制而放棄這種努力。這種外部性的存在,直接導致市場失靈。此外,在各國制定環境政策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囚徒的困境\"的局面,即個體理性的行動導致集體行動的非理性結果,這都不利于全球環境的保護。拉美、東南亞金融危機表明,區域金融合作可以有效地抑制金融動蕩。由此,可推斷出國際合作對于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將十分有效。
下面具體運用博弈理論來看一下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假定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甲國和乙國,他們對于綠色壁壘所關注的環境和人類健康問題有兩種選擇:合作與不合作,并且其策略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是無差異的,其報酬矩陣如圖2所示。在圖中,甲國的兩種策略寫在左邊,乙國的兩種策略寫在上邊。圖中的每一格表示對應于甲、乙的一個策略組合的報酬組合。假定我們可以簡單地用量化的方式對其行為的結果進行描述,即每格中的第一個數字表示甲行為的報酬,第二個數字表示乙行為的報酬。(表內數字無實際意義,其僅僅表示大小關系,目的在于說明合作與不合作對雙方可能帶來的后果。)如圖2,假如兩國合作,共同擔負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成本,則其行為的最終報酬分別為(10,10);倘若甲國采取合作策略而乙國采取不合作策略,則其最終報酬為(6,12);同樣,若乙國合作而甲國不合作,則其報酬表現為(12,6);若兩國都不合作,則報酬結果為(8,8)。顯然,從通常角度來看,合作可以使雙方優勢互補,并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益,因而兩國合作的收益要大于不合作;但是,若一國合作而另一國不合作,也就是說有一方想搭便車,則改善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成本全落在一國的身上,因而加大了該國的成本支出,從而使其報酬小于雙方合作時所能得到的報酬,而對于“搭便車\"的一國則由于其沒有付出成本,同時又從另一方的付出中得到了收益,因而其所得報酬較雙方合作時有所增加。關于這一點在圖2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圖2 報酬矩陣
通過上述對兩國策略組合所可能帶來的報酬的分析,可以看到,若甲國采取合作策略,則乙國必定不合作(因為12>10);若甲國不合作,則乙國還是會采取不合作策略(因為8>6),因此,無論甲國采取何種策略,乙國都不會采取合作策略。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甲國。這樣一來,甲、乙兩國均會采取不合作策略,從而整體報酬只有16(即8+8),這就達不到雙方均合作時整體所能達到的20的總報酬,從而個體理性的行為導致了整體行為的非理性結果。為改變這一狀態,使整體得到最大報酬,就必須有一定的限制來約束甲乙兩國的行為,使二者均采取合作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合作協定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雙方不信任的缺陷,從而使雙方能夠在無限期重復博弈情況下獲得最優收益。
三、我國外向型經濟面臨的綠色壁壘問題及對策展望
(一)我國外向型經濟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綠色壁壘作為一種國際性貿易壁壘,它的設置者主要是發達國家,而我國則由于其自身的經濟、技術水平的限制多是該壁壘的被動接受者。如今,隨著綠色壁壘廣度和深度的擴大,我國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1.我國有越來越多的產品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影響。由于歷史性原因,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出口商品結構和層次比較落后和低下,其國內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強有力的綠色貿易壁壘體系,因此,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成為其出口貿易發展的巨大障礙。
2.由于發達國家和我國之間的環境標準各不相同,因而在理論上就存在著污染產業從環境標準高的國家向環境標準低的國家轉移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就可能由于污染產業的移入而造成本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雖然目前有些學者(Repetto,1995和Albrecht,1998)證實了環境標準與污染產業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即發達國家并非向我國出口污染產業,然而與之相反,也有學者(Xing Kolstad,1998)指出,這是受到東道國環境管制制約的緣故。因此,我國仍然需要注意污染產業的轉移問題,尤其是外國直接投資產業的環境標準問題。還需要在如何進行綠色環境經營、如何構建與完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及如何獲得發達國家的先進產品生產技術等方面尋求合適的方法和途徑。
(二)我國跨越綠色壁壘的對策建議
面對發達國家形式復雜的綠色壁壘和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國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同時考慮自身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國外綠色壁壘的跨越而應采取的措施,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1.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國內相關法規的建設,從自身角度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力爭符合國際通行的綠色標準。
面對日益增多的國際環保公約、協議等各國行使綠色壁壘的法律依據,我國應針對其具體要求,不斷完善國內相關法規政策,主動提高產品的標準,以便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應盡快建立、完善環境稅收體制并采取適當的環境措施以嚴禁國外污染產業向國內的轉移,并把環境評估作為外國投資者投資國內企業的主要考慮因素。
2.采用多元化企業經營方式,積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進行跨國經營。對于大多數我國企業來說,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對跨越國外綠色壁壘,尤其是跨越國外動態的綠色壁壘非常有效。這是因為,合資企業的產品由于外方的加入,在向外方所在國出口時,其生產往往更具有針對性,從而更容易跨越國外的綠色門檻,如我國出口日本的輕工產品和機電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的。
3.積極研究并借鑒發達國家行之有效的綠色限制措施,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根本上實現對綠色壁壘的跨越。綠色措施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而我國應借鑒其積極的一面,在追求自身經濟增長的同時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借鑒發達國家的存儲返還制度、推行稅收優惠或處罰以及充分借鑒國際上應用較多的排污許可證制度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