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轉軌時期我國的企業管理面臨著對企業長期戰略規劃的思考,只靠一時的熱情不僅不能帶來企業的成功,相反,可能會導致企業的失敗,慘痛的教訓告訴人們,企業的長期發展必須有長期的規劃。
關鍵詞:企業管理;企業戰略;大敗局;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競爭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6-0047-02
2001年由新華社記者吳曉波撰寫、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敗局》一書,也是一部關于中國企業失敗的MBA式的教案書。書中通過對瀛海威、秦池、愛多、玫瑰園、飛龍、巨人、三株、太陽神、南德、亞細亞等十家在中國曾經輝煌一時的明星企業的隕落軌跡過程進行了分析,詳細地闡述了這些企業從興旺到衰落的過程。作者以第一手的翔實資料對十多年來中國市場上著名企業的失敗案例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集體解讀”。他們曾經是市場經濟大潮中一艘艘破浪而進的快艇,犁過旋渦和險浪,終因不敵多變的潮勢而觸礁,擱淺或沉沒于市場大潮之中,成為經濟社會中的“泰坦尼克號”。 《大敗局》一書詳細記述了這些“泰坦尼克號”擱淺或沉沒的過程,并剖析了其深層的原因和細節。它最有價值的一點在于,首次提出了解讀中國企業“失敗基因”的世紀命題。通讀全書,唏噓不已,讓我們品到的是不能承受之重的滋味。它讓人們了解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在中國進入市場經濟的初期,企業的發展不再受國家計劃的約束,企業經營者在缺乏長遠計劃和經營理念的情況下個人英雄主義的極化,這些領導者可能一度帶領企業出奇制勝,但最終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在這樣一個像戰國時代一樣企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一代中國企業家在臨近現代工業文明時由于缺乏理性的戰略思考而表現出種種幻想和瘋狂,甚至浮躁和幼稚,深刻地闡述了現代工業文明時期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一批戰術運用得當的戰將,更需要一個戰略規劃長遠的元帥,企業發展不僅需要營銷和運作,更需要有長遠的發展眼光。
我國企業管理是伴隨著我國企業的改革而逐步發展過來的,也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深化而摸著石頭過河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管理處于探索階段,一方面需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理論,另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實踐和幾十年傳統的管理經驗。但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企業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來自國內外的產品競爭給企業帶來了挑戰。這一特殊時期環境的壓力和企業決策者所爆發出的熱情也空前的巨大,以至于在一些企業曾一度出現像大躍進時期一樣的狂熱。書中作者吳曉波多年關注這些企業,與其中的不少企業家有過促膝長談,為他們第一次的失誤和失利而扼腕長嘆。作者生動翔實地記錄了十大明星企業的存亡軌跡,揭示了其盛極而衰的內在原因,同時,對每家企業都附有大事記、檔案留存、新觀察、八方觀點等小板塊,給以獨到的點評,并摘錄了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和多年追蹤某些知名企業的資深記者對有關經濟現象的精辟分析。還把同一行業、同時起步、命運相同或迥異的相關企業放在一起,加以分析比較。比如,把太陽神與它的“夙敵”—同是生產保健品起家、經營業績驕人的娃哈哈相提并論;說到亞細亞,則論及同是商業流通企業的日本零售業巨頭八佰伴和成為第一家申請破產的上市公司鄭百文;寫到“政治參與”熱情十分高漲的牟其中,則論及政治色彩最濃重的中國企業界的長青樹、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魯冠球,從而既大大拓寬了案例和論題的時間和空間,又避免了作者的一家之見,提升了作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隨后的兩年我們又看到,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在香港被拘捕之后,接著,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長鄭俊懷等5名高管也被拘捕,原因是未經董事會同意挪用巨額公款。還有科龍電器等格林柯爾控股上市公司刊登公告證實,顧雛軍等5人涉嫌經濟犯罪,已被公安部門立案偵查。
感情的狂熱并不一定能帶來理想的收獲,相反,轉軌時期企業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性的思考。中國的企業為什么在這些年出現了大敗局?吳曉波的高明之處在于捕捉和提煉出了企業內部的“失敗基因”,目的是對更多的企業或是后來的企業,實施“基因療法”,使其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抵抗病菌或病毒的能力,避免重蹈覆轍。縱觀書中所述十家敗北的企業個案,其共同的“失敗基因”,似乎都難逃“二律背反”。他們既是無序的受害者,又是無序的制造者,缺乏對市場規律和秩序的起碼尊重,其中包括缺乏職業道德、企業精神以及企業家對社會和他人足夠的關懷。這樣的企業,其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被規律和秩序淘汰出局。
《大敗局》的意義還具有不可替代的開創性和承上啟下的啟示錄作用,預示著中國企業的發展必須進入有序競爭的階段。按吳曉波所言:“隨著市場的日趨規范及競爭臺階的提高,中國企業界終于迎來了激情年代的終結。”市場經濟只能按其客觀規律運行,這是企業發展的鐵律。“激情年代”的定位頗有意味,“激情燃燒的歲月”是詩人值得緬懷的歲月,但絕非是企業家的歲月。而激情的背面,應該是理性、客觀、有序。隨著“激情年代的終結”,應該是理性經濟年代的開始。理性年代需要的不僅是一時的激情,更需要理智的審視,冷靜地把握市場的機會,悉心地呵護企業的發展,制定企業長期的發展戰略,從容應對環境的變化。“泰坦尼克號”是因撞上冰山而沉沒的,其實如果沒有冰山,航行中也會有暗礁和險渦。所以企業的發展戰略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騎士時代已經過去,隨之而來的是智者、經濟學家和計算機專家的時代。在企業轉軌的過渡時期,需要對經營管理作客觀的理性梳理,特別是在企業、管理、效益、發展等方面,光憑激情解決不了企業的根本問題,要積極地引入并建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與時俱進的企業發展觀。
除此之外,對企業而言,《大敗局》還具不可替代的警示作用。書中一些企業的老總在總結反思自己成敗的過程中,提出了“警醒意識”這個概念。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和企業家都應該感受挫折、不幸、失敗和失落,這是不可或缺的一課,而《大敗局》正好給企業和企業家提供了一個感受的機會,或者說是激活了潛意識中的“警醒意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的企業家在市場經濟的初期曾經縱橫捭闔,但是缺乏了危機意識,只考慮到了眼前利益。他們渴望成長急于求成,一時的成功給他們帶來了欲望的膨脹,他們只顧抓市場而失去了顧客,他們抓住了現在卻放棄了長遠,企業戰略的缺失成了導致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這些從興旺走向衰亡的企業,曾是那樣讓人感覺到他們無限的生機,給中國現代企業帶來全新的風氣。然而,他們的失敗和衰亡又是那樣的不經意,那樣不堪一擊。似乎是一夜之間,一掌之力就擊垮了這些著名的企業。《大敗局》不是一本闡述原理和發現真理的書,它僅僅是記載了一些著名企業的災難。從中我們看到“秦池”作為中央電視臺廣告“標王”時,那種盲目甚至是狂妄的設想,以至用數億元的資金用于造名,而忽略了調整產品、更新技術設備、提高產品質量。但是,這些著名企業家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幸運的,因為在應當由他們承擔責任的這個年代,他們發動了一場最具激蕩力的企業革命,他們的使命與他們的命運,決定了一個民族的進步,他們的悲劇也成為一個國家進步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著名企業家雖敗猶榮,他們的失敗是后來者的養料。
企業為什么會失敗?原因有多方面。套用一句托爾斯泰的話:成功的企業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內因是主要的。內因包括企業的資金運用、產品生產、市場營銷等許多因素,但從軟件來講,企業文化即經營理念和指導思想對于企業的成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那種認為企業就是個單純的贏利組織,利潤最大化就是企業管理一切政策和行為的惟一主題、準繩、最高宗旨和核心價值觀的觀念,往往容易把經營者引入視企業為賺錢機器的誤區而遭到失敗。那些采取“暴發”方式,想一夜之間把別人的錢都裝入自己的腰包而“暴富”的企業,雖僥幸得意于一時,但終究不會長久。
1983年殼牌石油公司的一項調查發現,1970年名列《財富》雜志的500家大企業,有1/3已經銷聲匿跡。許多國家40%的新建公司存活不到10年便中途夭折。在日本和歐洲,所有公司的壽命只有125年。有人研究了100家世界級名牌企業,發現其中壽命在100年以上者占36%,還有的甚至存續二三百年。從理論上講,企業是人造系統,因而企業是可以改造的。也就是說,企業經營者可以根據企業目的或適應企業內部條件和外界環境的變化來設定或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向、結構、形體、運作方式等,獲取持續成長。大量事實說明,一個企業之所以走向衰敗,失去生存能力,往往不是因為它不可改造而持續成長,而恰恰是企業經營者沒有適時改造它的結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20年間,涌現出了一批明星企業,而許多也是興盛一時,好景不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企業改革初期的這些大敗局不可避免。
所以企業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企業的長期生存比一時的成功顯得更為重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企業的長期發展,靠的是謀略而不是一時的沖動。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首先是要制定長期的戰略,制定長遠的計劃,使企業的發展能夠在正確的軌道上穩步前進,要把創新作為企業成長的永恒主題,包括觀念和思維方法的創新、創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其次要樹立正確的企業觀和管理觀,要解決好企業成長中的關鍵點,如企業成長的后勁、轉折點、成長中的陷阱、成長中的蛻變,要正確處理企業成長中的內在矛盾,包括企業成長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企業運營中的各種重大關系;最后要建立健全綠色管理體系,使企業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
目前,我國的經濟處于轉軌時期,企業管理的重心應該扭轉過去感性的認識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企業的營銷是很重要,但這要基于企業計劃的制定;企業的長期發展必須依靠戰略的規劃,否則,企業可能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