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供應鏈是改變傳統環境治理與企業發展關系的一種方法,它的發展對于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綠色供應鏈的研究從其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僅僅只有10多年,還有很多領域等待開發。不僅需要新的理論研究來支撐,還需要研究者多進行實證定量研究,來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環境績效;政府激勵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6-0132-03
一、引言
綠色供應鏈最早于1996年在美國國際科學基金(NRC)資助進行的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中提出的,其內涵尚處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之中。最初Narasimhan和Carter(1998)僅把綠色供應鏈定義為是一種采購功能,在原材料選購中加入環保意識;Steve V.Walton(1998)等認為綠色供應鏈是將供應商加入到企業的環境戰略中,其核心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應用到供應鏈的領域中;M.H.Nagel (2000)指出綠色供應鏈涉及產品的使用、組成以及生產的全過程,并且強調在供應鏈范圍內達成一種長期穩定的戰略關系;Sean Giblber(2000)進一步擴大了綠色供應鏈的范圍,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為了環境友好進行的設計、采購、生產、分銷、使用及再使用,并在供應鏈內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動及所形成的合作關系;George A.Zsidisin和Sue P.Siferd (2001)將綠色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上個體企業在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使用、再利用和處理企業的產品垃圾時應關注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經理、員工、董事會構成了綠色供應鏈的內部因素,而顧客、供應商、貿易伙伴、政府、競爭者構成了外部因素;Jeremy Hall(2000)的觀點比較全面,認為綠色供應鏈是從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對產品從原材料購買、生產、消費,直到廢物回收再利用的整個供應鏈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各個企業內部部門和各個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環境管理方面協調統一,達到系統環境最優化。
綜上所述,隨著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綠色供應鏈的內涵被逐漸擴大,不僅包括制造活動或者產品轉化活動,而且還加入了環境設計、供應商運營流程的改善及評價系統,將供應鏈與環境保護逐漸融為一體。
二、激勵理論
企業環境管理有被動和主動兩種激勵因素:主動激勵來源于構建和保持企業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被動激勵來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門。二者在綠色供應鏈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矛盾交織的融合與相斥的態勢,表現在實際運行中既有激勵作用,又處處存在發展的障礙。
(一)主動因素
1.市場壓力
消費者是綠色供應鏈的原始發動者,消費者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并且顯示了對環境友好公司的偏好(Winsemius,1992)。盡管大多數企業并沒有注意到環境系統將給其帶來商業收益,但是市場將迫使其改善環境管理績效。
研究者發現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及核心企業的示范作用是綠色供應鏈運營的關鍵。Richard(1996)指出在綠色供應鏈中的供應商評價、精益供應鏈及在供應鏈內建立合作戰略等有利于改進整個鏈條的活動與環境相容的程度;Lippman(1999)認為有效地實施環境意識供應鏈的關鍵因素包括:最高領導層的參與、多功能團隊的集成、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合作創新等;Green(2000)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認為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及合作方式是推動、激勵與強迫各企業實現其活動與環境相容的關鍵性因素;Jeremy Hall(2000)通過對英國與日本的食品零售商和英國航空工業的案例研究后發現:整個供應商的行業領導者在供應鏈渠道中占有主導力量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的運營。
市場的壓力促使供應鏈企業加強合作來推動綠色供應鏈的運營,保證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2.風險管理的需要
采取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避免因為政府規制等因素所導致的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或者因為市場競爭要素變化而失去競爭優勢的風險等。不僅如此,綠色供應鏈可以創造新的市場機會,加強客戶的忠誠度,保持并擴大市場份額。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主動激勵因素中兩種不確定性的存在阻礙了企業廣泛采用環境管理策略。第一,企業不能確定污染減少能否給其帶來利潤,第二,企業不能確定采納正式的環境管理(EMS)企業比不采納環境管理系統(EMS)的企業收益更大。
綠色供應鏈運營的有關激勵和障礙性因素的研究是如何促進綠色供應鏈得以高效地運營,這涉及到企業與各相關方面的合作問題。
(二)被動因素
政府對企業環境的管制客觀上形成了對綠色供應鏈發展的被動激勵因素。根據德國和荷蘭的經驗(H.Baumann, 2002),政府政策對綠色供應鏈的推動有以下三種功能:(1)改變消費者需求;(2)關閉產品鏈;(3)使產品設計綠色化。通過直接制定法規、經濟激勵等手段,改變供應鏈上各方的激勵因素,促進綠色供應鏈的發展。
政策領域的綠色生產文獻主要是研究企業間的關系,主要是在產品鏈層面和社會層面。產品鏈可以看成是產品生命周期的方面。社會層面通常是政府管制,政府通過生態、安全和健康管制來促進企業生產綠色產品。政府政策方面看待綠色生產文獻主要有以下缺陷:大部分文獻沒有采用系統的觀點,產品鏈研究往往會縮減為雙邊關系研究(如企業和供應商之間)。
三、決策理論
(一)供應商選擇
在綠色供應鏈決策問題中比較集中的是供應商選擇問題。Noci(1997)將供應商選擇工具分為5類:絕對方法、權重方法、矩陣方法、狀況方法與層次分析法,他認為只有層次分析法能同時考慮定量與定性因素,應該成為評價供應商的首選工具。Noci給出了定量的評價標準:綠色能力、環境管理效率、聲譽及全生命周期成本;Walton(1998)通過調研,分析了美國制造商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的供應商選擇標準及影響因素,Qinghua Zhu(2001)在Walton研究的基礎上比較了中美兩國不同的環境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供應商選擇問題,并評價供應商選擇標準及其各因素在評價供應商時的重要程度。Anna Nagurne(2003)研究了綠色供應鏈成員的決策行為,研究中考慮了制造商、一級分銷商與顧客3個層次的行為主體,借鑒博弈論的理論與方法分析了各行業主體的特征。Sarkis J.(2003)在研究中發展了決策技術層次網絡分析,他認為影響綠色供應鏈運營決策的主要因素包括: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企業在價值鏈所處活動、環境意識活動(減量化、重復制造、重復循環和回收處理等)、組織績效要求、可選擇的系統/方法等。
(二)決策模型
生命周期評價理論(LCA)被認為是綠色供應鏈的一個主要工具。LCA通過匯集環境方面的數據,重新構建供應鏈以改善供應鏈的環境績效。從某種意義上說,LCA實際是一種情境工具,要想使用LCA工具來實現環境目標需要供應鏈伙伴的共同合作。LCA分析包括下列內容:(1)目標定義和范圍。找出LCA要解決的問題;(2)清單分析。把對環境有影響的過程列出清單,利用功能單位投入-產出分析技術,建立一個數據清單;(3)影響力評價、改進評價。Geoffery J.L.F. Hagelaar(2002) 認為根據不同的環境鏈戰略和不同的環境鏈績效,應該有不同種類的LCA,服從法律導向LCA、過程導向LCA、市場導向LCA。服從法律導向LCA指的是服從法律法規,一個例子是煙囪的過濾系統可以減少廢氣污染;過程導向LCA指的是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市場導向LCA指的是通過重新設計產品以減少污染,從而獲取競爭優勢。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評價研究了綠色供應鏈構建問題,將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分為三類,即遵循戰略、過程戰略及市場戰略。
Batta和Chiu(1988)年提出了一個危險品廢物的單目標決策模型。由于單目標決策模型未能在交通風險和交通成本間找到平衡點。1994年,List和Turnquist提出了多目標決策模型。Yasutaka Kainuma, Nobuhiko Tawara(2006)用多重貢獻效用理論來評估供應鏈,這樣不僅可以從管理的角度來評價供應鏈,也可以從環境績效的角度來評價供應鏈。
四、績效研究
企業始終面臨著市場與環境績效之間平衡的壓力(Khoo H.H.,2001),因此,綠色供應鏈同企業績效的關系決定了其實施的順利程度。如果綠色供應鏈的實施與企業業績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將對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是,各種文獻對企業社會責任和財政績效的研究持不同的觀點(Craig R.Carter 1999):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會帶來附加成本,因此對企業財務是一種負面影響;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績效之間沒有什么聯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企業的財政績效是一種積極的影響。Fiksel(1995)研究了綠色采購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認為綠色采購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與環節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通過綠色采購在提高其環境績效的同時能提高公司的商業績效。Craig R.Carter采用統計數據得出結論,環境友好采購政策有助于增強企業績效。Klassen和Mclaugh(1996)通過對162家公司的實證分析表明,環境績效與企業獲利之間有著顯著的正向相關性,較強的環境績效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反之較差的環境績效將對企業贏利產生負面影響。Pujari和Wright發現企業良好的環境績效有賴于以下方面的改進:企業部門間的協調、高效的環境信息管理、高層支持和緊密的供應商及客戶關系。
單純從商業視角研究綠色供應鏈的文獻有以下缺陷:第一,大多數文獻忽略了財政、管理和競爭者對綠色供應鏈的影響,第二,大部分文獻反映了西方的觀點,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關注不夠。
五、結束語
綠色供應鏈的研究從其概念的提出到目前為止僅僅只有10多年,還有很多領域等待開發。不僅需要新的理論研究來支撐,還需要研究者多進行實證定量研究,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目前為止,綠色生產研究領域文獻的主要缺陷有:(1)有很多經驗研究,但大部分只是描述性的而非對假設的驗證;(2)應用的工具太多;(3)缺乏系統性的觀點。
針對上述缺陷,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因素:(1)各學科理論與方法的融合。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實現資源配置優化的同時需要實現與環境友好,因此需要綜合包括現代優化手段與方法、環境管理技術等各個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的成果,同時,由于綠色供應鏈管理強調其產業特征,因此其研究對象的工程技術與知識應成為研究方法與理論依據的重要來源之一。(2)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管理研究本身是為了解決管理問題即強調其應用性,但對于基礎性理論研究需要投入同樣的關注,今后需要加強綠色供應鏈定量研究,增加研究的實用性和研究深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