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已成為熱門的課題,其研究對城市乃至其所在區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闡明城市綜合競爭力內涵的基礎上,從綜合經濟競爭力、交流開放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等4個方面,共選取具有代表性的24個核心指標,構建了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線性加權函數和模糊隸屬度函數模型測算出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并對各個城市的分項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為科學制定城市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國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6-0013-04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的發展,21世紀全球進入了激烈競爭的新時代,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競爭,將突出地表現為城市層面的競爭。提升城市競爭力是提高區域經濟發展實力、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對城市競爭力的研究成為熱門的課題。截止2000年底,我國共有城市663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622%,城市GDP占全國GDP的687%,其中副省級城市15座,其總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192%,GDP占所有城市GDP的184%,這些城市已成為所在地區的戰略支撐點與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筆者擬以15個副省級城市作為研究樣本,通過構建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線性加權函數和模糊隸屬度函數模型測算出各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并對各城市的分項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進行比較與分析,從而較清楚、客觀地認識各城市的優勢和不足、現狀和潛力,為科學制定城市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一、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內涵
競爭力是競爭的基礎和源泉,關于城市競爭力的內涵,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側重于從市場競爭優勢的角度來闡述城市競爭力的含義,認為城市競爭力主要是市場競爭力的外在表現[1];有些學者則從體制管理入手,認為優良的體制及高效的管理可以使城市生產出比其它城市更優質、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勞務,其理論基石還是古典價格理論[2];還有的學者為突出人力資源在城市競爭中的地位,認為城市競爭力最終不過是技術、人才及體制創新能力的競爭等等[3]。
上述種種看法及觀點有其合理性和借鑒性,但它們還很不全面,往往只是強調城市競爭力的某個側面,無法體現城市競爭力的綜合特征。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當今城市都已成為人文、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要素相互交流、相互依賴的“巨系統”,它不停地與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交流,這種廣泛的交流擴散能力其本質就是該城市綜合競爭力。如果從城市發展的職能看,它既存在著基本職能(為本城市以外的需求服務能力)和非基本職能(為本城市需求服務能力),那么該城市競爭力就主要體現在它的基本職能的大小上。鑒于以上的理解,可以這樣定義城市綜合競爭力,所謂城市綜合競爭力就是指該城市在一定區域內與外界發生物質、能量、信息交流與集聚的能力,是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城市綜合競爭力反映了城市的生產能力、交流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及社會全面進步和對外影響力等[5-6]。一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通常應包括以下幾個分項競爭力:(1)綜合經濟競爭力,它反映了該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對外界的影響力的大小;(2)交流開放競爭力,它是指該城市與區域及其它城市的物資、能量、信息和人員交流的能力,包括國內或區內的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兩個方面;(3)科技創新競爭力,它主要反映了該城市科技發展水平及與其它城市的科技競爭能力;(4)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它是從城市的社會進步狀況、基礎設施、市民素質和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來反映該城市競爭力大小的。
二、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
(一)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闡述,在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等原則的基礎上,筆者從綜合經濟競爭力、交流開放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等4個方面,共選取具有代表性的24個核心指標,構建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5-6],考慮到不同城市間的可比性,這些指標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對比重(如表1)。
(二)評價方法
考慮到上述指標體系中既有正向指標,又有逆向指標,指標間的“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模糊性,所以采用線性加權與模糊隸屬度函數模型來測評各城市的綜合競爭力[9-10],其函數模型一般形式為:
對正向指標,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隸屬度函數,即:
根據我國目前城市發展仍然處于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同時考慮到知識經濟及城市社會環境對城市競爭力的顯著影響,在綜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后,對四個一級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標為030,交流開放競爭力指標為020,科技創新競爭力指標和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指標為025,指標權重和量化值確定后,可采用下面的線性加權函數評價各城市綜合競爭力:
式中Fi為第i個城市綜合競爭力,WI為指標權系數,Фij為第i個城市j項指標的模糊隸屬度。
三、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
根據以上算式,將采集得到的24組數據分別計算其隸屬度,并求和得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四項競爭力得分,按照上述的賦權方法利用線性加權函數分別計算出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表2)。
對比分析上表中各個城市綜合競爭力及分項競爭力的得分及排序結果,可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從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來看(如圖1),目前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整體較強,其最低得分都在10以上,同時它們得分相差也不太明顯,各城市間綜合競爭力標準差為1055;其中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副省級城市主要是深圳、廣州、廈門和南京等四大城市,它們的綜合競爭力得分都在20以上;其中深圳和廣州是我國改革開放較早的城市,它們的綜合競爭力四項指標得分都居前列,所以它們在綜合競爭力總體排序和評價中理所當然地名次靠前,這也充分說明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要求城市社會、經濟和科技方面都必須均衡協調、互相促進、整體提高。廈門和南京分別由于它們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標和科技創新競爭力指標得分位次靠前,這種拉動作用使得兩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序靠前;綜合競爭力得分靠后的城市主要是寧波、哈爾濱、西安和青島等四市,這些城市在綜合競爭力的協調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在四項競爭力指標的某個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缺陷,如寧波主要是綜合經濟競爭力和科技創新競爭力指標得分靠后,哈爾濱主要是交流開放競爭力和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標得分靠后,西安主要是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得分居后,青島的科技創新競爭力得分靠后等,這種某項競爭力后滯作用嚴重阻礙了這些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2從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來看(如圖2),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相比差距較為顯著,標準差達到了1655,綜合經濟競爭力得分最高的深圳是得分最低寧波的6倍之多;在15個城市中深圳、廣州、廈門、武漢和西安等五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處于前列,它們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得分都在20以上,深圳得分高的原因主要是它的人均GDP、人均工業產值、職工平均工資及人均年末儲蓄余額的計算得分都居第一位。廣州的第三產業所占GDP比重較高也使得它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得分居前位。廈門由于經濟增長速度快而顯示其經濟發展的后勁足,所以它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得分也靠前。武漢和西安分別由于它們的第三產業較發達,固定投資在GDP的比重較大而使得它們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較強;綜合經濟競爭力較弱的城市主要有寧波、哈爾濱和濟南三市,它們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都低于180,這三個城市發展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它們的經濟總量不是太大,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圖1 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與排名
圖2 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得分與排名
圖3 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交流開放競爭力得分與排名
3從交流開放競爭力來看(如圖3),15個副省級城市的交流開放競爭力得分差別不是很大,其標準差僅為0507;其中交流開放競爭力較強的城市有深圳、廣州和成都三市,它們的此項得分都在10以上,深圳由于它的市場發育程度高和吸引外資能力強而使其交流開放競爭力居第一位。廣州和成都由于客貨流量大使其交流開放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在交流開放競爭力較弱城市主要有哈爾濱、長春、濟南和西安等四市,它們的交流開放競爭力得分都低于04,哈爾濱的吸引外資能力最弱,已嚴重影響了它的交流開放競爭力的提高。長春、濟南和西安三市的交流開放競爭力各項指標得分都靠后,它們的交流開放競爭力得分普遍較低。
4從科技創新競爭力來看(如圖4),上述15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競爭力比較的差距不是很明顯,它們的標準差只有0634;其中南京、深圳、沈陽和廣州等四市的此項競爭力最強,其得分值都在16以上,南京由于在校大學生人數和人均圖書館藏書量最多從而使科技競爭力得到了顯著增強。深圳由于人均教育科技財政投入最大使其科技競爭力顯著上升。沈陽由于每萬人中從事自然科技人員數較多也使得它的科技創新競爭力得分較高。廣州科技創新的各方面發展較為協調,這使得它的整體科技創新競爭力較強;科技創新競爭力較弱的城市主要有寧波、青島、大連和廈門等四市,其中青島和大連的科技創新競爭力各項指標得分都較低,反映在它們的科技創新競爭力上當然得分較低。寧波和廈門分別由于它們的人均圖書館藏書量和每萬人中從事自然科技人員數偏少使得它們的此項競爭力得分上大打折扣。
圖4 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得分與排名
5從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來看(如圖5),15個城市的此項得分相差最為顯著,它們的標準差為1738,其得分最高的深圳是得分最低西安的近8倍;其中深圳、廣州、南京和杭州等四市的社會環境綜合得分較高,其值都在30以上,深圳的社會環境個各項指標得分都居前位,所以它的得分最高為8884。廣州、南京和杭州三市的社會環境各項指標得分也靠前,所以它們的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得分也較高;社會環境競爭力得分較低的城市主要有西安、武漢和哈爾濱三市,它們的得分都低于20。西安由于人均住房面積和環境污染較嚴重使其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較弱。哈爾濱的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各項指標得分都較低,使其此項競爭力也較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