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企業性質的認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理論界至今還是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歷史唯物主義觀的指導下,來對比分析古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并從對比分析的啟示中來推導出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與動力,從而認識到要促進社會主義企業發展,要著重增強企業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能力。
關鍵詞:企業性質;價值創造;價值實現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6-0062-04
企業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價值是商品經濟的核心概念,企業的產生與發展自始至終都是圍繞著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而展開。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小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家庭作坊、小手工業、工場手工業,抑或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出現的企業,都是圍繞著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形式而發展的。在歷史唯物主義觀的指導下,從新的視角對比分析了古典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以及新制度經濟學等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從中推導出企業的價值性質,并以此分析如何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一、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分析對企業性質的各種不同認識
(一)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
對企業性質的探討是在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主體時才提上日程的。當社會經濟生活發展到人們開始考慮如何更有效創造社會價值時,人們也就開始對企業這種價值創造組織展開反思。亞當·斯密對企業性質的認識無疑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指出,分工的細化引起生產力的提高,從而會形成各種工序工種,這些工序工種必須協調起來才能生產出產品,這就迫切需要有一種組織來協調。企業的性質也就基于此得到了闡釋。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由此決定的企業發展程度和形式,決定了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還只能是將企業看作為,如何更有效促進價值創造的組織體,但難能之處是古典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探索企業的價值創造性質。
(二)馬克思對企業性質的認識
雖然馬克思沒有給企業下過明確的定義,但馬克思對企業的價值創造性質的描述卻是十分明顯的。“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較多的工人, 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 , 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 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①。馬克思在這里明確地將企業看作為,同一資本同時雇用較多勞動者, 并將他們集中在同一工作場所, 在同一資本家命令下生產或供給較大量商品的經濟組織。雖然這只是對初級形態上的資本主義企業的描述,但他實質上已經將探討企業性質的重心放在了企業的價值創造性質上。在馬克思看來,企業首先是一種價值創造組織,它的基本功能是創造價值。其具體表現為,企業從市場購買較多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 將它們結合在一起, 在權威的命令或指揮下有秩序地進行生產。然而,這種生產不是為了自身的消費,而是為市場、為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本質上就是創造社會價值。
(三)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
為了研究市場價格機制在平衡供求關系中的作用,新古典經濟學僅把企業簡單歸結為一個“使利潤最大化”的假定。在新古典模型中, 企業僅被理解為生產函數,主要考察其追求利潤最大化行為對資源配置和分配的影響。正如G·C 阿爾奇博爾德(Archibald)所言: “一個經濟學家如果相信, 配備給定的技術, 在定義周密的市場約束之下經營的一家廠商, 是獲得最大利潤的一個行為者(不管是由于有意識的、理性決策或其他什么方式獲得的) ,他就會認為不必需有任何特定的廠商理論: 廠商理論只不過是最優化方法(可能還有市場結構) 的檔案。如果廠商們實現最大化、它們怎樣做并不十分重要……”②也就是說,新古典經濟學并不認為考察企業的性質及其存在原因是有意義的,企業僅是一個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黑箱”。
(四)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
1937年,科斯的《企業的性質》第一次將交易費用引入企業性質分析范疇。1960年,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使人們猛然醒悟交易費用的重要性。當1991年科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交易費用更成為東西方經濟學探討企業性質的一個焦點。在這一時期,交易的順利實現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成為新制度經濟學探討企業性質的核心問題。新制度經濟學家們也開始著重考慮市場機制和企業,哪一個更能促進交易以更低的成本順利、快速實現。
繼科斯之后的現代企業理論的發展仍然沒有脫離企業的價值實現性質思想的窠臼。以威廉姆森和克萊因等人為代表的主要從資產專用性條件出發進行的規制結構和契約結構的比較分析,也是從如何優化企業的交易行為,促進價值的順利實現考察企業的性質。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研究的深入有待于辨識交易費用的不同方面,以及考察組織交易的不同制度形式的經濟特性”③。在他看來,規制結構的確立和運行都是有成本的,關系契約的形式因為能夠節約交易費用,以更低的成本促使價值順利實現,所以才被選擇。由格羅茨曼、哈特、穆爾等人開發的從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對應邏輯出發進行的企業所有權結構分析,同樣也是從如何促使交易以較低的成本順利實現的角度出發的,其本質也是圍繞著價值實現展開的。格羅茨曼和哈特發現,在企業這種復雜的產權結構中,存在一些比較難以明確界定的控制權。哈特認為“合同可能不會提及某些情況下各方的責任,而對另一些情況下的責任只作出粗略或模棱兩可的規定”④。在他們看來,進入交易前,生產決策很難以較低的交易費用來預料,這就使得下一時期能夠通過重新安排企業的剩余控制權來增進效率,促使價值以較低的成本順利實現。可見,對企業性質的研究仍然圍繞著促使價值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來展開。由阿爾欽和德姆塞茨開端并最終擴展到其他學術領域的團隊生產理論,雖然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提到了分工協作在組織形成中的意義,似乎又涉及到了企業的價值創造性質。但團隊生產力理論的后續發展卻拋棄了這一點,繼續向機制設計以及資本結構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探討企業的價值實現性質。總的來說他們仍然堅持交易費用決定論的分析主調,從而也就沒有脫離企業的價值實現性質認識的思想窠臼。
二、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對比分析各種不同的認識
(一)古典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企業理論對企業性質認識的對比分析
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主要是從分工的角度考察企業的性質。在這里,他們已經認識到了企業這種分工的組織體,目的就是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分工機制作用的發揮,更有效的促進產品的創造。顯然,古典經濟學已經開始從價值創造角度把握企業的性質。此時,社會經濟生活處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期,價值創造是主導,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題是如何更有效地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來滿足現實的未被滿足的社會需求。因此,價值創造成為此時人們把握企業性質的著力點。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期,不過此時已經進入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上升階段。然而,此時社會經濟生活主題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馬克思對企業性質的認識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尤其是亞當·斯密的觀點。但是,馬克思對企業性質的認識不是簡單的繼承古典經濟學的看法,而是更進一步的發展了古典經濟學的認識。馬克思對企業性質的認識是在歷史唯物主義觀的指導下,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分析,從企業是如何利用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角度,來進一步深化對企業的價值創造性質的認識。在這里,馬克思不是簡單的將企業看作為一個價值創造組織體,而是將其看作為一定生產關系下的生產力組織載體,價值創造僅是其生產功能的體現而已。
(二)馬克思主義企業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認識的對比分析
新古典經濟學是商品經濟發展期的產物,是對資本主義經濟上升時期經濟現象的一種解釋,但它在企業性質認識上并沒有質的突破。從新古典經濟學將企業看作為生產函數的假定來看,顯然它并沒有突破馬克思企業理論關于企業的價值創造性質論認識。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模型中(廠商理論),企業是在技術和市場兩項約束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黑箱”。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意義,而這些仍然沒有突破企業性質的價值創造思想窠臼,它只是以自己華麗的市場機制分析模型掩蓋了對企業性質的探討而已。
不過,兩者并不屬于同一范疇,兩者在主觀上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規定性。馬克思主義企業理論強調在歷史唯物主義觀的指導下,把企業看作為一定生產關系下的一種生產力組織,而新古典經濟學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企業組織當作為一種前提存在來考慮和分析。
(三)新古典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認識的對比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分析填補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大空白,使新古典經濟學更進一步接近現實。新制度經濟學沿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來研究企業性質,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打開新古典經濟學的“黑箱”。
然而,兩者存在著質的差別。從本質上講,新古典經濟學是將企業看作為一個創造價值的“黑箱”,企業的性質是在于作為一個“黑箱”參與市場運行。新制度經濟學則把企業看作為對市場機制的一種替代組織,之所以存在這種替代關系,關鍵就在于企業能夠更為有效地促進價值實現,也就是能夠節約交易費用。
(四)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認識的對比分析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繼承關系,但是二者又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差別。從理論淵源上講,新古典經濟學是可以說是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所以,在對企業性質的認識上,新古典經學與古典經濟學也存在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兩者都有意無意的側重于從企業的價值創造功能角度把握企業的性質。
然而,兩者又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差別。古典經濟學從分工的角度把握企業的價值創造性質,而新古典經濟學則把企業當作一種前提假定來看待,它更加側重說明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而不認為企業內部的分工對企業性質有任何影響。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是一種前提,考慮企業的性質也主要是從企業是市場的一種主體來考察,因此,它僅把企業當作一個“黑箱”來參與市場活動。
(五)古典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認識的對比分析
古典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古典經濟學強調從企業的價值創造角度把握企業的性質,而新制度經濟學則強調從企業的價值實現角度把握它。新制度經濟學雖然沒有直接將企業看作為促進價值實現的組織體。但是,它表達了一方面在企業內能夠更為迅速和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價值,另一方面交易能夠進一步的促進這種組織的發展。在他們看來,不是企業促進交易的實現,而是交易產生了企業。它實質上是將促進價值實現的交易看作為分析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動力。在他們看來,企業的存在就在于能夠順利促使社會價值的實現。同時,企業價值實現的交易過程不僅僅是交易關系的實現,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增值。
(六)馬克思主義企業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認識的對比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此時社會剩余日趨增加,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題逐漸轉化為如何快速的實現更多的社會價值,來滿足進一步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需要。此時,交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關鍵經濟活動。針對這種社會現象,新制度經濟學開始著重考慮如何通過一個組織,促使交易以較低的成本順利、快速實現。
然而,馬克思主義企業理論對企業性質的認識不像新制度經濟學那樣,僅從企業運行的社會功能現象上把握它。首先,二者在理論淵源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馬克思主義企業理論對企業性質的認識繼承并發展了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而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則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內的進一步發展。其次,馬克思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為指導,而新制度經濟學則堅持以新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為指導。再者,馬克思主義企業理論強調企業性質的生產功能,而新制度經濟學則強調企業性質的市場替代功能。兩者前者重點探討企業的價值創造功能,后者重點探討企業的價值實現功能。
三、各種不同認識對比分析的啟示
(一)從企業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角度綜合把握企業的性質
通過以上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出,企業的社會意義就在于創造社會價值和實現社會價值,是以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和實現最多的社會價值。這也就決定了,考察企業的性質不能單純的將企業看作為利用社會生產力的產物,更不能簡單的以交易費用的節約來衡量企業的性質。創造社會價值不能不最大化的利用社會生產力,這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企業的發展形式可以用社會生產力的利用形式發展來解釋。實現社會價值同樣也不能不最大化的節約交易費用,這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動力。因此,企業的發展規模和組織規制的發展可以用交易費用的發展形式來解釋。總而言之,企業作為最大化創造和實現社會價值的組織體,利用社會生產力和節約交易費用是其存在基礎和發展動力。從本質上把握企業的性質,必須從企業的社會價值創造和實現入手,從這一本質上去把握企業的性質,才能真正把握企業性質的歷史性,才能真正從本質上把握住如何促進企業發展的根源。
(二)把握企業性質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企業發展
企業作為價值創造與實現的組織體,它的性質受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性質的左右,離開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談企業性質是毫無意義的。價值在一定社會形態下的性質往往成為企業性質的決定因素。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價值主要以剩余價值形式表現出來,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也是以剩余價值的創造與實現表現出來。因此,資本主義制度的企業性質,表現為私有制條件下的資本對勞動雇傭的剩余價值創造與實現的基本性質。
社會主義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同屬于價值經濟范疇。因此,社會主義制度仍然需要企業這種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載體。然而,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在經濟制度上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經濟的價值是平等主體的等量勞動交換,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不平等主體的剩余價值占有。這突出表現在,社會主義經濟強調的價值揚棄了剝削的因素,而資本主義經濟強調的價值本身就是剝削的體現。表現在企業性質上,社會主義企業是以勞動應用資本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性質表現出來。在這里資本與勞動的對立關系通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統一起來,資本對勞動的雇傭轉化為勞動使用資本創造和實現社會價值。
然而,在我國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的性質卻不是整齊劃一的,不僅存在著資本對勞動雇用的剩余價值創造與實現型企業,而且還存在著資本與勞動合作的混合型價值創造與實現性質的企業,當然主導的還是公有制為基礎的勞動應用資本創造價值實現價值性質的企業。出現這種現象并不是對社會主義企業性質的一種否定,也不是對社會主義性質的一種否定,而是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一種直接反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層次性以及多樣性決定了,現在還不是生產力高度發展水平上的經典社會主義。因此,必然會出現多種性質的企業形式。經濟生活中選取那種性質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性質的企業將成為主導形式的企業,阻礙生產力發展性質的企業將會在競爭中逐漸趨于消亡。
無論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他們同屬于價值經濟的范疇。因此,在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上他們存在著共性。現實經濟生活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刻意的劃分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和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能夠促進價值的創造與價值實現的組織體就是所需要性質的企業。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的經驗。因此,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表現出來的活力以及資本主義企業理論的發展,都可以為借鑒。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促進社會主義經濟中企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要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促進各種類型的企業適得其所,最大限度的以最小的成本創造和實現最大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努力吸收資本主義企業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理論成果,積極促進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的蓬勃發展;再者,要在促進各類企業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競爭有序、互動互進的生動發展的格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