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我國現階段農產品物流網絡結構進行系統分析,從物流場所出發,用系統模型描述了系統的狀態,構建了我國現階段的物流系統有向圖,以此為工具,估算了有向圖的流量及損失,分析了農產品物流損耗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農產品物流面對的各種環境,重新構建了包括逆向物流在內的降低農產品物流損耗的物流系統有向圖,為提升我國農產品物流系統功能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有向圖;物流網絡結構
中圖分類號:F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6-0016-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farm products logistics of China today systematically and shows the system's condition with system model. The directed graphs is constructed about farm products logistics system at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we estimate flux and loss of the directed graphs and analyse the factors of loss. Then a new farm products logistics system directed graphs is constructed including reverse logistics, which can reduce the loss of farm products logistics efficently. The paper is anticipat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nction promotion of present farm products logistics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farm products logistics; directed graph; logistics network structure
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產品種類、數量大幅增加,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然而,我國農產品物流損耗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年有3.7萬噸蔬菜水果在運送路上腐壞,足夠滿足2億人1年需要[1],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物流網絡結構不合理。同時,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及消費觀念的升級,對農產品物流的及時性(JIT)、安全性(Safety)、低成本(Low cost)運作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物流網絡結構現狀,構建一個合理的農產品物流網絡結構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近年,部分學者對農產品物流網絡結構進行了一定研究。楊順江等將國際上運行良好的蔬菜流通模式歸納為“海島模式”和“大陸模式”,并構建了我國未來蔬菜流通模式[2]。黃祖輝,劉東英從農產品物流體系形成的制度層面進行了分析,以生鮮農產品為例,總結了我國十種農產品的物流通道[3]。喻曉燕,黃立平總結了我國農產品的流通現狀,從供應鏈的角度給出了改善的建議[4]。侯立軍對我國糧食物流的科學化運作進行了研究,結合我國糧食生產的實際提出了實現糧食物流科學化運作的具體構想[5]。分析以上文獻發現,大多學者都是把農產品物流的場所和參與的主體混合起來研究論述,找出并分析我國農產品物流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區別于前人研究,本文試圖以有向圖理論為分析工具,從農產品物流的發生場所即物流節點出發,分析每個場所、場所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各物流場所活動的物流主體,描述物流損失狀況,找出造成農產品物流損耗的因素,構建出合理的農產品物流網絡結構模型,提出提高我國農產品物流水平的建議。
1我國目前農產品物流有向圖模型
我國農產品物流非常復雜,物流節點、物流主體及物流通道,構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網絡系統。農產品生產的分散性、間斷性,消費的連續性、廣泛性、層次性,農產品的多樣性、生物特性等,決定了大部分農產品物流場所和物流主體規模小、數量多。為了全面系統分析,我們從農產品產出到消費經過的每個物流場所出發進行完備劃分,將所有物流環節全部包括進來。以大多數可以自由流通的農產品為例,從農產品的產出、流通、消費三個方面將農產品物流場所劃分為四個類型:生產場所集合A,流通場所集合B,消費場所集合C,后消費場所集合D。A、B、C、D為農產品物流網絡的4個節點,含義如下:
生產場所A:A包括無組織零散農戶的大田A1和有組織的農業企業基地A2,假如農民加入合作組織,可將此類經濟組織視為有組織的農業企業,A={A1,A2}。
流通場所B:B指與生產緊密聯系的批發市場及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包括一級批發市場B1(大型批發市場,主要位于交通干線附近城鄉結合部處,進行大宗農產品拆零拼裝集散業務);二級批發市場B2(中小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位于市內支線運輸節點,從事農產品的批零兼營業務);配送中心B3(可位于任何位置,主要從事農產品的初級流通加工及配送業務),事實上,目前有的配送中心位于批發市場,而新型的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同時具有批發和配送的功能,這里將其分開是由于配送中心具有獨特的物流功能;農產品加工廠B4(可位于任何位置,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產出品為農食品和輕工業品),B={B1,B2,B3,B4}。
消費場所C:C指與消費緊密聯系的各類農產品零售終端,包括農貿市場C1,便利店C2,超市C3,連鎖店
C4,餐飲娛樂場所C5, C={C1,C2,C3,C4,C5}。
后消費場所D:D包括,機關團體食堂D1,家庭D2,D={D1,D2}。機關團體D1和家庭D2不屬于盈利單位,故視其為后消費場所。
活動于各物流節點并使各節點發生關系的農產品物流主體多種多樣,范圍從最簡單的農戶一直到大規模的涉農企業,具體有從事生產的個體農戶、運銷戶、農民合作組織、零售商、批發商、涉農企業(農產品生產、加工、商貿企業及其一體化企業)以及專門為農產品物流服務的農產品物流企業等。各物流主體,從事從最簡單的單一物流服務如運輸、倉儲等到最復雜的物流供應鏈管理等各種農產品物流活動。這樣,通過農產品的物流主體將農產品各物流節點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農產品物流鏈,簡要表示如圖1。
由上可見,農產品物流系統可簡單地表現為以生產、流通和消費場所為組分的系統,而其中的每個組分都是其子系統,子系統中又包含更小的子系統。農產品物流系統錯綜復雜,除農產品本身的特性,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物流基礎設施落后、流通制度更迭、市場需求變化、技術進步、經營戰略及方式改變、相互競爭等等因素相互共存、相互作用而引起農產品物流無序、重復、低效的程度相當嚴重,造成了農產品大量損耗。那么,農產品物流的具體運行狀況到底如何,怎樣才能使農產品物流有序進行、使農產品物流系統得到質的提升,成為我們關心的問題。為此,通過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有向圖模型,對其損失量及原因分析進而構建合理的物流網絡結構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考慮某地農產品物流,結合現實,做如下假設:
(1)某地的農產品供應來源于本地和外地兩處,其銷售去向也是本地和外地兩處;
(2)由于運輸限制,本地與外地的物流關系局限于兩地的初級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生產者與一級批發市場以及一級批發市場之間;
2我國目前農產品物流系統有向圖分析
2.1農產品物流損耗數量分析。以農產品生產子系統A為例,A中的物流主體包括A1中無組織的分散農戶和A2中組織化的農業生產企業。我國基本的農村經濟體制是家庭承包責任制,以家庭為單位的主體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生產主體。隨著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在A1所生產的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除少量自用外,大量產品進入市場流通。設由A1進入市場的物流量為a1(單位可以取為噸或其它),這部分產品大致有5個通道,即
2.2農產品物流損耗因素分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農產品物流損耗取決于各物流場所的損耗數量、各物流通道的損耗數量、物流場所和物流通道的數量三個方面,以下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分析損耗因素。
(2)在物流通道的損失。活躍于農產品物流通道的物流主體形形色色,從物流方式可以區分為第一方物流主體,從事送貨(供應)任務,第二方物流主體,從事取貨(采購)任務,第三方物流主體,從事運貨任務,即不擁有貨物的所有權,受第一方或第二方委托專門從事農產品的運輸服務。物流通道的損失主要由于包裝不當、裝卸搬運工具和運輸設備落后、方法不合理以及運輸時間過長造成,其中,規模大、專業性強的物流主體從事農產品物流活動農產品損失較小,反之較大。
(3)物流場所和物流通道的數量。很顯然,物流場所和物流通道的數量越少,農產品物流損失越小,即物流環節越少,產品的損失越小。而在現階段,我國的農產品物流環節多,農產品重復裝卸、搬運次數多,物流時間長,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損耗,這是我國農產品物流損耗巨大的一個結構性因素。損失最小的物流結構為A→D,即由生產直接到消費,一種產銷相接的農產品物流結構。這是一種沒有分工的、原始的、自給自足的農產品物流方式,在把農產品作為商品的現實生活中即使存在數量也非常少,如果農業生產企業直接送貨,也需要通過配送中心。因此,不考慮后消費情形,損耗最小的物流結構為A→B→D;考慮后消費情形,損耗最小的物流結構為A→B→C→D。這是一種單物流場所、單物流通道的物流結構,達到了物流場所和物流通道最少的要求,無疑將極大降低農產品損耗。
3農產品物流系統網絡結構再構建
由上面分析可知,單物流場所、單物流通道的物流結構最有利于農產品物流。那么,這種結構是否具有可行性呢?仍然以某地為例,首先考慮生產場所是否可以合二為一,筆者認為可以,即農戶或者加入當地的農業企業的供應鏈中進行訂單生產,或者自行組成各種農業合作組織,這樣就可以將分散的、無組織的個體農戶集中組織起來,形成規模效益,有效消除個體農戶引起的物流損耗。其次考慮流通場所B是否可以合四為一,B1,B2,B3屬于農產品的流通過程,流通加工屬初級加工,基本不改變產品的性質、形狀,三個物流場所中具有許多類似的物流活動,存在相當重復作業,可以考慮合并;B4屬于農產品加工廠,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作業與其他三個不同。因此,流通場所B可以合并為B123和B4。再考慮流通場所C,根據對物流場所農產品損耗分析,“農改超”和連鎖店滿足人們提高了的消費需求,農貿市場和便利店將逐步被取代,C可合為C13,C24,C5。D是終端,不合并。據此,構建出農產品物流損耗最小的閉環物流網絡結構,見圖3。
系統元素由17個減少到11個,包括逆向物流在內的物流關系由34個減少到18個,農產品物流中心B123成為農產品物流的樞紐,聯接生產、消費、本地、外地,正、逆向物流活動,使上游生產組織專心生產、下游銷售組織專心市場,物流中心專門進行農產品的物流活動。B123集中了大量的多種類物流主體,相互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會產生物流企業的集聚效應,極大地提高農產品物流系統的整體功能。
4結論和建議
(1)結論。本文以農產品的物流場所為切入點,對我國目前農產品物流進行了網絡結構的系統分析,構建了農產品物流系統網絡圖,全面地掌握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流入量、流出量的計算,給出了把握農產品物流損耗的具體方法,以及評估一個農產品物流系統績效好壞的必要條件;同時,從物流場所、物流通道、物流網絡結構三個方面,剖析了目前我國的農產品物流損耗嚴重的主要原因,為提高我國農產品物流系統的整體水平提供了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了能有效降低我國農產品物流損耗的新網絡結構圖。
(2)降低農產品物流損耗的建議。首先要加強個體農戶的組織程度,通過“公司+農戶”、農民合作組織等多種模式,利用工業化生產和管理的理論、技術,從源頭杜絕農產品物流的損耗;其次,減少中間的流通環節,避免農產品多次物流活動,將農產品物流中的非增值物流活動降到最低,通過建立大規模的農產品物流中心,集中利用物流資源,對當地的農產品消費進行集中采購、配送和回收,發揮規模效益;第三,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產業,延長農產品的使用期限,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大力發展、推廣農產品的超市化和連鎖經營的新型流通業態,滿足市場消費等級提高的需求;加強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技術地開發利用,提高農產品物流的規格化、標準化,建設和利用農產品物流信息網絡,發展農產品的冷鏈物流;最后,扶持和發展農產品物流企業,充分利用其專業化優勢,為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提供專業化、一體化的物流服務,使各自集中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加強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通過供應鏈管理,有效消除由于信息不對稱及局部觀念造成的農產品物流損耗。
參考文獻:
[1] 黃勇,陳景旗. 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廣西社會科學,2004(11):85-88.
[2] 楊順江,彭鷹. 中國蔬菜流通模式構建一個比較分析的啟示[J]. 中國農村經濟,2004(4):52-57.
[3] 黃祖輝,劉東英. 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與制度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5(4):49-53.
[4] 喻曉燕,黃立平. 構筑農產品物流運作新模式[J]. 上海商業,2004(5):34-36.
[5] 侯立軍. 我國糧食物流科學化運作研究[J]. 財貿經濟,2002(11):37-41.
[6] 胡運權. 運籌學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7] 許國志. 系統科學[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