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點研究金融不良資產的一般處置模式。通過對日本的政府救助行動、美國的合同處置方式的分析,總結了國際不良資產處置領域較為成熟的經驗;分析了我國近年來在金融不良資產處置領域取得的經驗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的基本模式。
關鍵詞:金融;不良資產;處置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6-0177-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general model of disposing of financial non-performing assets.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between governmental rescue in Japan and contractual disposition in US, the author summarizes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aling with NPA, analyses the experience and insufficiency in disposing of NPA in China and raises some basic and rational model for disposing of financial NPA in China.
Key words: finance; non-performing assets; general model of disposing
1世界各國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的基本情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加快,金融全球化趨勢也在逐步加強。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使全球金融市場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全球金融風險隨之加大,尤其是90年代后期一些國家爆發金融危機,銀行的不良債權急劇增加,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銀行的不良資產成為困擾許多國家金融業發展的重大隱患。
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一些國家通過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置不良資產,如美國在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破產風潮背景下,政府為了化解銀行業危機設立重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簡稱RTC),專門接管和處置失敗的儲蓄信貸機構的不良資產。進入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出現擠兌風潮和一系列銀行倒閉事件,日本政府為了經濟的穩定,成立了“整理回收銀行”處置不良資產。在東南亞國家,為了化解金融危機,泰國成立了“金融業重組局”和“資產管理公司”,馬來西亞則成立了Danaharta資產管理公司,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東亞國家處置不良資產較為成功的是韓國成業株式會社(KAMCO)。美國和德國、瑞典等西歐國家的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完成階段性使命而功成身退,韓國、泰國及馬來西亞等東亞國家的資產管理公司仍在有效運行,在化解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鑒于美國在不良資產市場化處置方面的成功和日本政府一系列金融救助行動的經驗教訓,下面將對兩個國家不良資產處置情況進行深入分析。
1.1日本政府的壞賬處理措施
近10年來,受“泡沫經濟”破滅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等因素影響,日本銀行積聚了大量不良貸款。據日本金融廳統計,日本銀行壞賬占日本名義GDP比重在2001達到了13%。巨額壞賬不僅嚴重損害日本銀行業的發展,也成為日本經濟復蘇和金融改革推進的重大障礙。在專門的處理壞賬措施方面,政府從立法、機構、資金、監管等方面進行了努力。
日本政府的做法,一是政府出臺穩定銀行業運行的專門法案,建立銀行壞賬處理的專門框架。二是政府向問題銀行注入公共資金,救助陷入經營危機的銀行,支持銀行處理壞賬。三是政府設立處理銀行壞賬的專門機構,接受、管理和處置問題銀行的不良資產。四是金融監管當局設立新的金融監管標準,促進民間金融機構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和建立風險預警制度,并推動銀行加快壞賬核銷、擴充資本規模和改善資產負債結構。
1.2美國以合同方式處置不良資產的經驗
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和重組信托公司(RTC)都曾采用過多種方式處置其不良資產。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FDIC與民間資產管理公司之間訂立的資產管理與處置合同。
該合同的特點:一是簽約過程的競爭性。不僅與附屬資產管理機構簽訂,也與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簽訂。二是充分體現激勵強度。獎勵費用按照扣除各種費用之后的凈回收額計提,有助于承包商在資產處置中節約成本。三是考慮了時間成本與處置難度。提成比例根據時間遞減,以促使承包商加快處置速度。隨著可處置資產的不斷減少,考慮處置難度加大的因素,將提成比例調整為隨時間遞增。四是強調成本控制。五是加強了審計。六是體現了開放性。FDIC可以向已簽訂的合同中添加任何新的資產,也可以按地區重新組合資產,這使承包商深刻意識到只有以更好的處置表現才能爭取更多的業務。七是實施有效的監管,以防止其出現欺騙、浪費與瀆職的行為。
2我國在金融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2.1金融不良資產處置中的政府行動及效果
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警示,中國政府在1999至2000年間從四家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出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剝離額度約相當于四家銀行1999年末貸款總余額的16%,這意味著剝離使銀行不良資產率總體平均下降了16%左右,使銀行背負的不良資產相對減少40%。政策性剝離的總體效果相當于將不能生息且需要支付對應存款利息的銀行不良貸款置換成由政府隱含擔保的收息債券,大大增強了銀行的盈利能力,進而增強了消化不良資產的能力。
2004年,配合中行和建行的股份制改造,政府組織了450億元的不良資產招標處置,對569億元損失類貸款進行了二次剝離。2005年,配合工行股份制改造,政府組織了4 590億元可疑類不良資產的競標和2 460億元損失類不良資產的統一委托處置。總體看形勢在好轉,但仍有部分銀行和地區信貸資產風險出現反彈趨勢,加強不良資產管理,不斷降低不良資產比率,在金融市場加速開放的今天,仍是我國銀行保持市場競爭力、開展國際化經營所必須長期面對的問題。
2.2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專業化運作情況
從業務運作特點看,形成包括折扣變現、拍賣、招標、協議轉讓、資產重組、資產置換、資產租賃、實物資產投資等一批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的常規技術手段,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的技術手段逐步多樣化;堅持金融創新,運用現代金融交易、投資和管理技術,借鑒不良資產處置的國際經驗,開發新型不良資產投資和交易工具,探索新的不良資產運作模式;進一步拓展不良資產處置的國內外市場空間,不良資產處置手段的技術含量逐步提高;內部建立不良資產處置運作的資產信息管理、資產定價、處置業務流程、內部風險控制等技術支持體系和組織管理架構;在不良資產協議出售、債轉股、資產重組、債務追償、企業破產等手段的運用時,利用和獲取政府和企業管理部門對剝離輔助、下崗分流、減免稅費、優質資產注入等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認識和關注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金融企業改革等宏觀經濟政策變化,把握并合理運用國家的不良資產處置政策,不斷爭取不良資產處置政策和法律條件的發展和完善。總的來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業務實踐過程中已經構建起不良資產管理和處置的基本技術和管理框架,并初步確定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不良資產領域的專業機構地位。
2.3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實踐
在政策性剝離之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也在專業化經營管理不良資產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建行配合股份制改造目標,嘗試和探索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手段來處置不良資產。2002年啟動了公開競爭性出售項目,向國際投資者成功售出賬面價值約40億元的不良資產;2004年8月,在廣東等10個一級分行進行資產“大保全”體制試點,逐步實現不良資產向一級分行集中經營。其他如工行的天津等分行為解決國有企業不良貸款問題,進行了與政府合作的打包項目。
當然,商業銀行自主采取的不良資產處置行動受制于內外條件,尤其是處置中涉及的稅費問題、道德風險的防范、處置的靈活性等方面的限制,困難較大。需要探索更為切合實際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途徑。
3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模式
3.1沉重的歷史包袱仍需借助政府力量解決
從國際經驗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金融救助行動雖未能徹底解決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但對遏制金融機構破產趨勢以及緩解可能產生的社會沖擊仍具有一定作用,且政府金融救助政策實施的時機、力度和方式直接影響不良貸款處理的效果。我國政府通過組建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進行政策性剝離的做法對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的專業化運作也起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從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進程看,各大銀行為達到改制上市目標,不良資產率應降到10%以下。從金融業開放的形勢來看,中國政府將逐步放開對外資銀行在地域、客戶和業務上的限制,2007年以后,國有銀行必然面對全方位的國際競爭。而國際上正常水平的銀行不良資產率一般在5%以下。為此,需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資產率每年下降3%左右,確保到2005年底達到15%左右。若要保持平均每年下降12%,壓力巨大。據此,由政府在制度上對處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做出安排,將成為必然的選擇。
3.2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必須走專業化、市場化道路
美國處置不良資產的成功,在于市場機制運用得好。從我國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的實踐看,市場機制運用得好,就能夠推動資產處置的進程,有悖于市場規律行事,必然貽誤資產處置商機,導致低效率和低效益。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幾年的運作中,成功地實現了諸多的市場開拓目標,但整體上仍沿襲著濃厚的行政色彩。財政部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考核雖然有折現值衡量指標在先,三年承包目標責任制繼后,但都是僵化的指標考核,根本無法適應不良資產本身價值和市場形勢的變化,更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商業銀行自身所進行的一些處置嘗試也顯示出在專業化和市場化運作方面的欠缺。
正確借鑒美國經驗,比較我國金融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成功與失誤,走專業化處置和市場化運作之路是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的理想選擇。其中的專業化,是指由專業的機構進行處置。考慮商業銀行改革開放的時限性,可以先將不良資產的所有權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再由資產管理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實施處置。財政部對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通過簽訂處置合同的方式達到處置激勵和費用、風險約束目標,資產管理公司要承接起不良資產處置任務,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組織結構的重組、機制的再造、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的創新。
適應市場化運作的需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必須在后續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上做出創新探索。其中首要的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和運營機制。借鑒美國以合同方式競標處置不良資產的經驗,在管理上要引進更多的市場機制與競爭機制,制定更科學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在考慮成本與收益的情況下爭取資源與人員的流動,從而實現更高的效率。其次是要把握金融不良資產的專業特征,通過有效的營銷活動拓展市場。金融不良資產是價值和形態具有特殊性的金融債權,本質上反映了社會資源的低效和不當配置,加之不良資產的價值發現、價值轉化和價值實現需要更多的特殊條件,因此,必須立足不良資產的特點,認識和把握金融不良資產的成因、不良資產債務主體性質、不良資產資源的行業和地域結構、不良資產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以及不良資產價值的變化,以全面和真實地掌握不良資產的存在性。同時,應準確把一定時期的宏觀條件、資本市場發展、投融資活動以及社會信用環境變化,識別各種機會和風險,通過資產的組合設計、適當的價格和渠道選擇,最終實現營銷目標。
3.3盡快完善有關的市場、法律和制度條件
從不良資產處置的外部環境看,一是發展多層面的吸收和消化金融不良資產的市場,促進不良資產投資市場形成有效的資金供求關系;同時推動信托、租賃、評估和評級行業的成熟和發展,規范投資人和中介機構等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使不良資產的出售、轉讓、重組、置換的專業化運作充分依托市場機制,有待于充分挖掘不良資產的潛在價值,并推動不良資產價值的有效實現。二是增強與不良資產處置相關的法律基礎,為規范和促進不良資產處置業務運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三是落實有利于加快資產處置和提高處置效益的政策規定,適時調整有關的政策條件,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運行機制、運行模式、監管模式等方面進行一些新的制度安排。
參考文獻:
[1] 周小川. 中國資本市場的機遇與前景[Z]. 在“2002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發展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2002.
[2] 陳清泰. 入世意味著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J]. 中國經濟評論,2001(10):26.
[3] 佚名. 企業的未來在于價值設計——訪創新思維大師愛德華·德·波諾博士[N]. 中國經濟時報,2002-05-22.
[4] 張志柏,俞自由,李松濤.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成投資銀行的基本思路[J]. 金融論壇,2001(11):30.
[5] 楊子健.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面臨的挑戰[N]. 金融時報,2004-03-23.
[6] 孫曉霞. 完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運行機制[N]. 金融時報,2004-03-23.
[7] 夏利華. 徹底處置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途徑[J]. 甘肅金融,2002(4):11.
[8] 周艷杰. 日本不良債權處置及對我國銀行改革的啟示[N]. 金融時報,200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