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日本分銷體系是典型的長渠道模式,而且還具有復雜性、多層次、低效率的特點,然而由于日本對物流的高度重視,現代化的高效物流配送體系對日本分銷體系的改造起著極大的支撐作用。這對研究我國物流發展、發送我國配送體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物流;日本;分銷體系;啟示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6-0135-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complicated, multi-level and the low efficiency features, Jap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logistics, however, efficient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rnization of the Japanese distribution system plays a great role in supporting the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Key words: logistics; Japan; distribution system; inspiration
由于地域遼闊,造成了我國分銷體系的紛繁復雜、效率低下,再加上我國物流管理上的相對滯后,因此分銷和物流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以中國制造企業為例,據2001年12月英國經濟學家情報組(EIU)的報告:平均而言,中國制造企業90%的時間用于物流相關活動,而僅有10%的時間用于制造。在這一點上,傳統的日本分銷體系與我國情況何其相似。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經說,分銷貿易領域“仍是日本經濟的滯后環節”。然而,如今日本的分銷體系以及物流配送效率早已今非昔比。他們是如何有效解決這一“滯后環節”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1傳統的日本分銷體系
日本的分銷體系長期以來一直被看作是最有效的非關稅壁壘。其傳統的分銷體系有四個顯著特點:
(1)高密度的中間商。日本市場的中間商、零售商和批發商的密度是任何西方工業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商品往往需要經過三四個中間商才到消費者手中。在日本,小商店(95.1%的零售食品店)占零售食品總額的57.7%;而在美國,小商店(69.8%的零售食品店)只占零售食品總額的19.2%。
(2)制造商控制分銷渠道。制造商通過一系列專門設計的做法和激勵措施如長時間的寄售、高額的回扣、寬松的退貨要求以及促銷支持等將批發商和其他中間商與自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競爭對手排除在渠道之外。
(3)獨特的文化形成的經營哲學。貿易習慣和日本分銷渠道的長結構產生緊密的經濟聯系和依賴性,從而形成一套獨特的以強調忠誠、和諧和友誼為價值觀體系的經營哲學。
(4)旨在保護小零售商的法律。日本的《大規模零售商店法》(Large-Scale Retail Store Law)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小零售商不受大商場的侵害而設立的。該法要求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大商場其“建造、擴大、延長開門時間或者改變歇業日期”都得經有關部門批準,尤其是建立大商場的計劃還必須當地的小零售商全體同意才能獲準通過。
雖然隨著一些專門商店、超市、廉價商店和便利店的出現,發起了向傳統零售業的挑戰,部分企業也開始借助互聯網等現代手段利用直銷避開分銷系統,迫使日本的分銷體系正在不斷改變。但是,分銷體系的特點深深扎根于日本的文化歷史中,這個改變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本又長又復雜的分銷體系,再加上日本消費者(主要是日本和婦)頻繁又小批量購買的習慣,使日本企業尤其注意到物流在公司管理上的重要性。
日本在解決如何發揮物流對分銷體系的貢獻時,主要在于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對分銷體系的改造,即構建一體化的分銷體系;另一方面是為支持一體化的分銷體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物流網絡體系。
2改造原有分銷體系,重構一體化的分銷體系
許多日本批發商過去常常把自己定性為某特定制造商的專門代理商,只允許經營一家制造商的產品。在這種體系下,零售商要經營一系列商品的話,就不得不和許多不同的批發商打交道,每個批發商都要單獨用卡車向零售商送貨,送貨效率極低,而且送貨時間不確定。這樣,雖然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配送系統的低效率(見圖1)。

因此,為了保證有效率地供應商品,日本生產企業不得不對舊有分銷渠道進行合理化改造。在對分銷體系重構時主要實施了分級規劃和網絡化,以便最終構建一體化的分銷體系。
分級規劃是將物流系統分為兩級:第一級是物流控制中心(一般是企業的信息管理中心),負責企業的整體物流規劃;第二級是物流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負責所轄區域內的物流配送。而網絡化則是指計算機通信網絡化和組織的網絡化。以此方式構建后新的一體化的分銷體系使企業在資源配置的效率方面獲得極大提高,同時借助信息網絡的快速傳遞,使供應鏈中的物流銜接更為緊密。重構后的一體化的分銷體系見圖2。

正是分銷體系的重新構建,才有可能建立了高效的物流系統。從給便利店送貨的卡車數量下降上可以體現出物流系統的先進程度。如果是在十幾年前,平均每天為便利店送貨的卡車就有70輛,現在只有12輛左右。
3完備的物流網絡體系對分銷體系的支持
為充分發揮一體化分銷體系的高效運轉,日本還有一系列完備的物流網絡體系提供支持,這套體系包括企業物流體系、配送中心體系、專業物流體系、流通業自身物流體系、個體運輸戶和中小物流企業體系等。其中企業物流體系主要是制造業企業。日本的9大綜合商社因為只做一級批發,且主要在集團內部交易,因此它們的物流體系也可以算做企業物流體系。其流程為工廠——倉庫、車、船、鐵道、飛機運——流通中心(倉儲中心)——批發中心——零售商品中心。而配送中心體系主要包括以經營鮮活食品為主的超市以及百貨商場的鮮活食品部門,由供應廠一家把產品送到配送中心。專業物流體系主要指以卡車為主要運輸工具的汽車運輸公司,這種物流體系,一般在半徑為5~500公里的范圍內設立物流中心,利用超市連鎖店、便利店或街邊店鋪作為收貨代理店,用專門的卡車按郵政編碼分區直接送到收件人手中。流通業自身物流體系如批發業對批發業內部的物流體系、批發業對零售小賣主之間的物流體系等。個體運輸戶和中小物流企業體系的業務范圍主要是中長途貨物運輸和固定線路的貨物運輸以及市區之內的零散、單件、快遞運送業務。
4對我國的啟示
(1)學習日本政府的綜合物流政策,發揮我國政府對物流發展的引導作用,為改善分銷體系做好準備。日本物流業之所以發展迅速,與日本政府對物流業的宏觀政策引導有著直接的關系。從1997年4月,日本政府出臺《綜合物流施策大綱》提出“綜合物流管理”這一觀點,至2001年頒布了《新綜合物流施政大綱》,使日本物流走向成熟。所有這些舉措都證明日本政府對物流的重視程度。為此,日本政府成立了負責物流產業發展的相關領導機構,明確分工,相互協調。如主管運輸綜合政策設計和實施的是國土交通省,下設有物流主管機構,另外還設有綜合政策局貨物流通設施部門和復合貨物流通部門等。這些管理機構不僅負責對轄區內主要運輸方式以及城市與區域運輸的規劃和協調,而且包括了現代物流“供應鏈”概念所涉及的倉儲、配送等管理工作,使物流的整個業務環節得到有效整合。反觀我國的物流產業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稱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鐵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國內貿易局、外經貿部、能源部、農業部等專業部以及國家計委、經貿委等綜合部門。由于體制未曾理順,各部門之間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業管理中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重復建設等種種問題。因此,我國政府除了在政策上對物流予以重視之外,尤其應發揮好“平臺作用”,即統一規劃好物流基礎設施和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重點是規劃好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為中心的三大物流圈、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大型物流中心和公共物流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引導各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的物流企業共同參與,促進全國統一的物流市場的形成。
(2)構建我國一體化的分銷體系,加速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促使專業物流規模化,共同配送成為主導。以連鎖百貨業為例,我國連鎖業企業自建物流統一配送率只有60%左右,而國外一般達到80%以上,而且自建物流配送中心60%的人員、設施處于閑置狀態。我國一個配送中心負責配送20個店鋪,平均每輛車承擔2~3個店鋪的送貨,而日本的連鎖店一個配送中心負責配送70個店鋪僅需4~5輛車,可見差距之大。再比如,根據對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內200多家物流服務企業調查的結果,我國的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能提供的綜合性全程物流服務還不足總體需求的5%,絕大多數物流企業還不能提供綜合性的全程物流服務。這是制約我國物流社會化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多數仍停留在貨物代理、倉儲、庫存管理、搬運和干線運輸等方面,很少幾家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能夠做到提供綜合性、全過程、集成化的現代物流服務。它充分說明了我們在現代物流服務內容、能力和水平方面的欠缺。因此,規模化的專業物流服務,共同配送的物流方式對于提高車輛的實載率,提高人員、物資、金錢、時間等物流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包括愈加重視的社會效益如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提高分銷配送效率成為決定物流對分銷體系貢獻大小的重要一環。
(3)加速構建物流體系的電子化、網絡信息化,發揮電子分銷的強大優勢。物流對日本分銷體系的重大貢獻很大程度上源于電子信息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電子信息技術是現代物流的生命線,通過信息傳輸與客戶、制造商、供應商實現資源共享,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然而,我國的物流產業剛剛興起,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還相對落后,《2005中國物流信息化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企業中,只有35.7%的企業建立了物流或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國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而在日本,物流企業已經建立了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并在大規模運用聯機系統方面成效顯著,極大地促進了物流服務的改善和經營管理效率的提高。在借鑒日本物流業界的做法,積極充實“信息裝備”,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從而為顧客提供有效服務的同時,應考慮通過網絡向相關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強化零售支援機能和信息機能,不僅媒介“物”,同時也媒介“信息”。如通過物流信息系統的建立,收集信息,建立數據庫,向供銷雙方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絡,并承擔一部分批發機能;也可以發展與廠家和連鎖企業之間的代理、配送業務關系,在商品開發、生產加工、集中采購、銷售、快速結算等方面發揮作用,形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統。這也正是電子分銷的巨大功效。
參考文獻:
[1] 菲利普 R. 凱特奧拉(Philip R.Cateora). 國際市場營銷學[M]. 中譯本. 10版.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261-263.
[2] 周萬森. 中日物流的發展狀況比較與借鑒[J]. 現代管理科學,2004(12):40-41.
[3] 楊書臣. 日本現代物流的新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 日本問題研究,2005(2):5-8.
[4] 吳流. 日本的物流網絡體系[J]. 港口經濟,2001(4):41.
[5] 萬中華. 中國物流業的產業化發展研究[J]. 市場周刊·新物流,2006(4):46-47.
[6] 吳志惠,劉衛戰,李雅惠. 2005中國物流信息化調查報告[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9):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