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從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的跨越,是我國運輸業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分析了傳統貨運的基本內涵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論證了制約傳統貨運快速發展的影響因素,并闡述了現代物流相對傳統貨運的發展優勢,提出傳統貨運實現向現代物流跨越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貨運;物流;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5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6-0076-03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spann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freight transportation to the modern logistic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 main questions which exist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freight transportation, prov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 freight transportation,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superiority to modern logistic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 in the spanning from traditional freight transportation to the modern logistics.
Key words: freight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貨物運輸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日益增強。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瞬息萬變的貨運市場需求以及貨主對貨物運輸及其附加服務的要求更高,使得傳統貨運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目前關于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別是在道路貨運、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但綜合研究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跨越的整體對策尚未形成,因此本文就整個貨運行業如何向物流業的轉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傳統貨運的基本內涵及存在問題
傳統貨運是指以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運輸方式滿足貨物移動為目標的經濟活動。但它只考慮物品的空間移動,忽視了整個運輸過程、運輸環節及其附加服務,沒有實現整體上的最優,而承運人(貨運經營者)和托運人(貨主)也只是簡單的承托關系,他們往往只考慮貨物運輸的最終目的或運輸效果以及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不會考慮如何提供一系列的優質服務,忽視了雙方的共同利益。
傳統貨運在不斷的發展壯大過程中,由于受到社會經濟條件、交通運輸行業指導政策以及市場變化的各方面影響,出現了一些制約貨運業快速發展的問題。
1.1傳統貨運的各種硬件設施不完備
基礎設施如貨運站場、公路、橋梁、碼頭、河道等規模較小,其功能配置和布局不完善,建設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運輸需求并適度超前;各種運輸工具如車輛、船舶、飛機等性能有限,設備落后,不能充分應用新設備提高運輸效率,而且一些大型機、船舶等還依賴外國進口,不能依靠高科技技術實現國產化,難以降低運輸成本;運輸網雖然不斷的拓展,但相對地域而言,仍舊不足,而且區域發展不平衡;各運輸方式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離,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實現運輸的無縫性、連續性,限制了運輸需求,因而制約了貨運的快速發展。
1.2傳統貨運的軟件設施有所滯后
運輸技術不能實現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能體現信息時代貨運業的發展趨勢,難以構筑現代交通運輸的支撐;沒有完善的運輸信息平臺以及運輸信息網絡,導致運輸信息不暢,服務水平難以提高;管理手段陳舊,缺乏有效的管理平臺,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傳統貨運的效率;傳統貨運從業人員意識滯后,高技術管理人才匱乏,不能提供完善的高質量服務。
1.3傳統貨運的運輸組織不完善
第一,由于區域性的大型運輸集團公司興起較晚,面對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的挑戰,規模化和網絡化的運輸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經營水平和生產效率不高,在運輸經濟中的市場主導作用尚未顯現出來[1]。
第二,由于運輸信息不暢、運輸網絡不健全,導致營運載貨車輛的工作效率很低,運輸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第三,傳統的貨運企業不能采用多式聯運來降低成本,要針對產品的特殊性采用不同的裝運方式、采取多種運輸的聯合,通過運輸的規模和距離經濟性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從而造成了先進的運輸組織方式發展不足。
2制約傳統貨運發展的因素分析
2.1政策因素
第一,在我國,傳統貨運的基本運輸方式是由不同部門主管管理,沒有形成綜合管理體制。因此,在具體的運輸過程中,由于部門分割的原因,不能實現貨運的連續、無縫性,而且在貨運市場上會存在一些管制問題,阻礙傳統貨運的發展。
第二,運輸政策雖在不斷完善,但是相對于運輸業、運輸市場的快速發展,仍有所不足,不能及時地根據當前的貨運環境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前瞻性與創新性不夠,使貨運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第三,由于部門經濟、行業隸屬和地區分割等原因,造成運輸資源布局非常分散,有效利用率很低,現有運輸資源的整合差[1]。
2.2市場因素
第一,市場競爭加劇,貨運成本增加。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流通服務需求總體增長態勢持續強勁,貨運企業數量的增多,使得市場競爭加強,貨運總成本在大幅度增加,而企業運輸收益卻在迅速下降。這樣就使許多中、小貨運企業很難經營,為社會提供的運輸供給也會相對減少,也使得貨運增長勢頭沒有明顯增加,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運輸需求。
第二,市場發展不規范,單干、各自為營,不參加審驗換證,從事地下運輸等經常出現。
第三,市場監管缺乏力度。管理部門既不能對運力的增長進行控制,又不能對其運力結構進行調控。從而造成貨物運輸市場監管缺乏力度,市場秩序較為混亂[1]。
2.3資金因素
貨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由于經濟、市場等因素以及貨運企業自身經濟實力的影響,很難在現有的規模上進行更大的拓展,對硬件的設施設備如運輸工具、港站等不能采用先進的科技及時進行更新,不能應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因此很難適應當今社會對貨運的現代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傳統貨運的發展壯大。
2.4技術因素
傳統貨運更多的只是應用運輸技術,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創新,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加之電子商務的不斷升級更凸現出傳統貨運技術的陳舊和滯后。而信息技術與運輸技術是共同構成當今社會交通運輸的兩大支撐。傳統的技術因素不能清楚而明確的體現貨運流程,亦不能突破單純的實物流,忽略了貨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統一,阻礙了傳統貨運的創新及跨越。
3現代物流相對于傳統貨運的優勢
現代物流是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轉移,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它是以給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為目標,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運輸為主要手段,結合包裝、裝卸、搬運、倉儲等各個環節,為供應鏈各個節點上的企業提供后勤服務的經濟活動[2]。它通過策劃一系列的環節:如何運、何時運、怎樣運,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使貨主(企業)與物流公司實現共贏。現代物流相對傳統貨運有如下優勢:
第一,現代物流是多種運輸方式的集成,它把傳統貨運下相互獨立的海、陸、空的各個運輸手段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組織起來,從而使用戶獲得最佳的運輸路線、最高的運輸效率、最安全的運輸保障和最低的運輸成本[2]。
第二,現代物流打破了運輸環節獨立于生產環節之外的分界線,通過供應鏈的概念建立起對企業供產銷全過程的計劃和控制,從整體上完成最優化的生產體系設計和運營,為企業營銷進行創造性設計。
第三,傳統的貨物運輸只注重貨物的實體流動,而物流同時還關注信息流和增值流的同步聯動[2]。
第四,現代物流注重貨運流程的管理和高科技信息情報,使傳統貨運的“黑箱作業”變為公開和透明的[2]。
第五,發展現代物流是改變傳統攬貨方式、取得增值效益的需要。傳統貨運只是在運輸行業中經營獲利,其回旋余地和收益是有限的,而承運人和托運人(貨主)的關系也很難長久,不利于保持長期穩定的貨源。而物流可以為貨主設計整套的物流解決方案,把貨主的利益和自己的物流服務結合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有利于業務的拓展和持續,從而實現雙方的共贏。
總之,現代物流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先導,它最終決定商品生產和流通的速度、效率、成本和效益,是實施現代貨運業對外開放戰略,促進貨運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貨運企業管理現代化進程,深化貨運企業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現代物流代表著貨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4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跨越的對策和建議
4.1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的對策
傳統貨運向物流業發展,是一項關系到企業命運的系統工程,既要正視自身的不足,又要認識自身的優勢和積極因素。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1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進行物流運作的基本保證。在硬件方面,要以大、中型貨運站場為基礎,建立若干個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完善倉儲功能,構筑物流運作的物質基礎;在軟件方面,要以現有通信設施為基礎,建立全國聯網的物流服務信息系統,構筑物流運作的信息平臺,利用信息技術等高科技融合運輸技術,加快信息化建設,帶動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
4.1.2積極開展對外合作、籌集資金。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需要引進大量資金,逐步購置或改善設施和設備,按照物流的功能進行建設。貨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如銀行貸款、融資租賃以及企業合資等,來改善設施設備,從而為向現代物流轉變奠定基礎。
4.1.3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系統。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的跨越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但現有的法律和法規僅對貨運代理、貨運站場、港口碼頭的建設和管理作了若干規定和詳細要求,而對于物流企業的準入和運作如何進行規范尚無法律可循。為此要根據物流業與國際接軌的慣例,以符合WTO有關規則為支撐,研究制訂和物流業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并充分考慮貨運及物流發展的需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迅速成立綜合運輸代理業統籌物流業發展、規劃、運行,以便在今后國家規范物流管理職能時搶占先機,以利于物流業的發展。
4.1.4找準切入點、優化營運模式。積極參與企業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以實現連續性、長期性的協作;加速與商品集散地、大型貨物配送中心、大型超市集團和批發市場的聯系協作;向高新區、保稅區、自由貿易區挺進,加大對新型高科技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的承運、配載力度;以大中型貨運站為主,以小型貨運站和代理貨運點為輔,全方位、多輻射地開拓綜合物流服務市場,構筑以海陸空相互銜接的立體式“大交通”格局。
傳統貨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第一,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傳統貨運企業開展物流運輸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因此要實現這種轉變,就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資源實施有效的整合,加快轉變過程。第二,要進行企業服務功能的完善及規模的調整。傳統貨運企業應拓展企業的經營管理功能,改變以往提供單一倉儲、運輸服務狀況,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和自有資源的優勢,提供高層次的物流服務。并不斷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集中人力、財力、物力,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服務質量,滿足社會需求。
4.2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轉型的具體建議
(1)建立完善的綜合運輸網絡,發展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的多式聯運,實現物流活動各個環節的連續性和銜接性,體現高效率;
(2)傳統貨運站場等應逐步向現代綜合物流中心轉型,并形成布局合理、體系完善的物流園區,拓展業務,更新服務理念;
(3)強化企業現有經營諸環節的物流意識,使既有系統適應物流運作和管理需要,同時提高從業人員對運輸及物流的認識,增強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
(4)在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的過程中,不能以一般規律對待,而要根據傳統貨運的特點,因地制宜,逐步實施轉變,這不僅可以健全物流功能,形成現代物流體系,同時也加強了自身的運輸服務。
5結論
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代表了21世紀貨物運輸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因此應針對傳統貨運的特點,建立現代化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與管道的綜合貨運體系,在硬件設施、軟件技術、企業類型以及管理方式上進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現代物流企業,輔之建立現代化的倉儲體系。向現代物流的成功轉型已經成為我國貨運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方建元,許茂增,等. 云南省道路貨物運輸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6,25(2):110-113.
[2] 高自友,孫會君. 現代物流與交通運輸系統[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 董千里. 高級物流學[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 翁貴平. 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發展的途徑[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