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內外對于鋼鐵企業的出廠物流的研究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可以參考,不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都處于不成熟的階段。筆者將原本用于供應鏈建模的SCOR模型引入到出廠物流體系分析中來,改變了原來只能靠拍腦袋思考的局面,把問題由定性向定量深入發展。這對以后深入研究出廠物流一體化問題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鋼鐵;出廠物流;SCOR模型;仿真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6-0065-04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leaving-factory logistics, there still not gener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n theory. The author draws on the SCOR model in supply chain modeling lane,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 thinking into the leaving-factory logistic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after-dep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eaving-factory logistics system.
Key words: steel; leaving-factory logistics; SCOR model; simulation
當前,伴隨著我國經濟持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總體上看我國鋼鐵業也正處在勢頭良好的景氣時期,行業利潤較高。但是就全球與國內鋼鐵行業的發展態勢而言,鋼鐵企業在處于良好發展時期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可以預見我國鋼鐵企業未來面臨的行業競爭與生存壓力將會越來越嚴峻。為了求得長足的生存與發展,為了實現“躋身世界鋼鐵企業前三強”的戰略目標,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鋼鐵企業——寶鋼更需要奮起直追、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企業內部寶鋼采取加快技術創新、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優化產品結構、改善工藝技術裝備等措施,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正是為了迅速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所采取的策略。這其中,控制、優化生產物流、降低生產成本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近年來,物流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各大鋼鐵企業的重視,已被作為決定一個企業的興衰和發展的戰略問題來考慮。本文中的出廠物流指產成品從倉庫開始經過卡車、平板車、火車、輪船等多種運輸方式的運輸送達最終客戶的手中的過程。出廠物流作為鋼鐵物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并且是直接服務于客戶,因此其運行狀況的好壞對企業物流的成本和績效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國內外對于鋼鐵企業的出廠物流的研究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可以參考,不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都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本文通過分析寶鋼出廠物流現狀的基礎上,將原本用于供應鏈建模的SCOR模型引入到出廠物流體系分析中來,改變了原來只能拍腦袋思考的局面,把問題由定性向定量深入發展。這對以后深入研究出廠物流一體化問題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寶鋼出廠物流現狀分析
1.1寶鋼物流的優勢
目前,寶鋼通過管理層面與技術層面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已經在一體化出廠物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優勢,這些優勢包括:
(1)豐富的物流管理人才儲備。隨著寶鋼股份的成長壯大,物流管理人才不斷走向成熟,物流人才的質和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先進的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寶鋼股份作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先進典范,已具有建立先進物流管理信息平臺的硬件基礎。同時,寶鋼運輸管理信息系統的建成投用,規范的物流管理的信息流轉模式,為建立一體化物流管理信息平臺提供了軟件基礎。
(3)強大的運輸潛能。在現有的生產管理體制下,運輸能力無法從根本上得到發揮。同時,從目前一體化管理角度來看,這種能力的儲備又是豐富的運輸資源,能夠為一體化管理創造巨大的利潤空間。
(4)集團公司一體化管理力度加大。隨著集團公司推進集中管理的不斷深入,物流一體化管理將作為其中的一項有效控制手段,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以研究實踐。
1.2寶鋼出廠物流急需解決的問題
寶鋼目前已基本具備物流管理優勢。根據寶鋼出廠物流一體化的戰略思想,寶鋼目前亟待解決的出廠物流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1)倉庫的規劃與合理利用。目前寶鋼倉庫總使用面積為61 563 m2,總堆存能力為134 500噸,但是倉庫往往出現空置面積較多或者堆存空間不夠的現象,這與鋼鐵產品的需求不穩定有關;同時,寶鋼“十一五”規劃建設,也需要充裕的倉庫與之相適應。
(2)提高配載效率。目前寶鋼的火車配載以人工操作為主,每次一裝車出庫需要現場操作人員手工獲得到庫的產品信息,管理員憑經驗手工計算配載方案。
因此,需要設計一個決策支持系統來幫助配載人員減少裝載方案確定時間、減少車皮等待裝卸時間、降低車皮的空載率。
(3)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框架資源。一直以來,配合框架車作業的框架長期以來無論從配置的數量、結構還是日常的管理上,都未得到過應有的重視和科學的管理,在目前生產的運行過程中,框架配置一些不合理的方面逐步凸現,已成為影響框架車總體運行效率進一步提高的一個因素。
2出廠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
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W,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認為,物流為供應鏈的一個子集,并且是供應鏈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從價值鏈的角度看,供應鏈是一條聯接供應商到用戶的增值鏈,而在Michael Porter的價值鏈模型中[20],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包括基本價值活動和支持價值活動。前者是與生產有關的活動,后者為基本價值活動提供資金和基礎設施的支持。其產品增值的五大主要活動為入廠物流、生產運營、出廠物流、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其中出廠物流是上下游價值鏈的銜接,還與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活動相關。如果企業的出廠物流所有相關活動都比其競爭對手具有成本和效益優勢,能為企業的產品增加更多價值的話,其出廠物流將是重要的競爭資源。
因此,出廠物流的研究是供應鏈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許多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用于出廠物流管理中,同時出廠物流的研究對于豐富供應鏈管理理論和方法也具有重要價值。特別是在將出廠物流看作一個體系進行研究的時候,由于出廠物流體系本身也是一條小型的供需鏈,這條鏈上體現出的很多特性和及鏈上組織的行為,跟供應鏈上的節點有很多相似性和可比性,這樣,借鑒供應鏈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出廠物流一體化的研究是可行且有現實意義的。
3出廠物流SCOR模型的現狀分析建模
由于寶鋼出廠物流體系涉及到的流程很多,篇幅所限,不在此一一列舉所有的流程。以代表性的“鐵路庫集配載”為例建立流程模型,如圖1。

物流仿真參數:
對于該EPC流程模型的各仿真參數設置如表1—表4所示:

從圖2中還可以看到“產品裝車”“計算配載方案”和“選擇出庫產品”所需的時間遠遠大于其它功能,是流程瓶頸所在,需要加以改進。

4出廠物流改進
流程改進一:
根據當前流程的仿真結果和流程瓶頸,我們首先選擇對“計算配載方案”這一功能進行改進,引入“智能配載系統”取代當前的人工計算方法,這將使得“計算配載方案”這一功能由原來的20分鐘降到15分鐘,并且由于使用了計算機計算配載方案,出廠計劃可以直接由9 672系統下載到本地計算機,取消了原來的“打印出廠計劃”這一過程。
通過這一流程的改變,可以使整個訂單的完成率達到100%,訂單總執行時間減少了近10個小時,平均執行時間從2.1小時降低到了1.5小時,管理員利用率從49%降低到36%,即可以進一步減少管理員的數量。并且此時的“產品裝車”已經成了鐵路庫出廠物流的瓶頸。
流程改進二:
雖然這樣改進的流程已經可以完成當天的所有出廠計劃,但是一旦進入到訂單高峰期,每天的出廠計劃將遠遠大于40單,并且每年這樣的訂單高峰期將持續長達兩個月之久。以每天完成80單出廠計劃為例,我們就可以發現當前的流程還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每天的訂單完成率只有63.75%,而動態等待時間高達23天。
于是我們根據新的瓶頸所在,再一次改進出廠流程。首先將原先被動的等待末端庫送來產品改為根據配載結果通知末端庫發貨,這樣可以保證送來的產品可以立即被裝車,省去了催貨的情況;然后引入了另一個應用程序“能裝車系統”,通過計算機計算和定位產品應該在火車中擺放的坐標,并生成行車操作指令,指導行車以最高效率裝載產品,這樣不但省略了人工“選擇出庫產品”,還可以將“產品裝車”時間縮短為原來的一半,同時可以將“通知末端庫發貨”和“計算裝車順序”改為并行流程,大大減少了等待時間。通過對新的流程的仿真,我們可以發現訂單完成率上升到了96.25%,訂單平均處理時間下降到了0.87小時。
詳細方針結果見表6:

5結論
本文從寶鋼出廠物流管理的實際出發,結合當前鋼鐵行業的背景及物流發展的理論和時間,首先總結了鋼鐵物流的特點,其次著重分析了寶鋼出廠物流的特點,包括其優勢,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本文的將用于供應鏈建模的SCOR模型移植到出廠物流體系的研究中,并使用ARIS軟件搭建了仿真平臺。該方法的創造性使用使得深入地、定量地研究出廠物流一體化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Scheer A W. 集成的信息系統體系結構(ARIS)——經營過程建模[M]. 李清,張萍,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 張鯤,何臘梅. 煉鋼物流仿真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 重慶大學學報,2003,26(12):43-46.
[3] 劉磊. 基于工作流的企業過程仿真技術研究[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5,11(11):1511-1515.
[4] Arntzen B C et al.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t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J]. Interfaces, 1995,25(1):69-93.
[5] 張曉明,鄧子瓊. 企業建模方法學的分析與建模工具的評價[J]. 系統仿真學報,2004,16(3):511-514.
[6] Peppard J, Rowland P. 業務流程再造精要[M]. 2版. 高峻山,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 Taylor D. 全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案例[M]. 胡克,程亮,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8] Buzacott J A. Commonalities in reengineered business processes: models and issue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6,42(5):76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