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產業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目前,我國物流產業整體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離國際化水準還有很大差距。然而,落后既意味著需求,也意味著更大的利潤和機遇。本文在對我國物流產業發展及研究現狀具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一些問題,并針對問題為今后發展我國物流產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國內物流;發展及研究現狀;趨勢;展望
中圖分類號:F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6-0082-04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one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that has the vast development potential.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ndustry is still at the start stage. There is still a very big gap between our country's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however, backwardness means demand, even more the bigger profit and opportunity.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 logistics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way, present logistics business research,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gives some advice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logistics industry.
Key words: domestic logistics; development research situation; tendency; forecast
物流是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中應用范圍很廣的一個概念。自1915年美國學者阿什·肖在《市場流通若干問題》一書中提出“物流”一詞以來,物流研究已從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實踐推廣階段(1950~1978年)、物流理論的成熟與物流管理現代化階段(1978~1985年)進入到物流理論實踐的縱深化階段(1985年至今)。以往狹義的物流概念是指發生在商品流通領域中,在一定勞動組織條件下憑借載體從供應方向需求方轉移的商品實體定向移
動[1]。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和經濟的全球化,現代物流的概念應運而生并不斷得到發展。目前,已被人們普遍認同的現代物流是指:為了實現顧客滿意,連接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克服空間和時間阻礙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流動服務的經濟活動過程[2]。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一個新興的服務部門,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物流業持續10年保持20%~30%的速度高速增長,迅速上升為與高科技、金融業并駕齊驅的三大朝陽產業之一。
1我國物流產業發展和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
1.1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物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社會物流總值大幅增長,2005年,全國社會物流總值達47.4億元,同比增長25.1%,明顯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比例繼續下降,社會物流總效益不斷提高,如表1、2: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物流業近10年的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為21.36%,而與美國的9.74%相比,可以看出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與物流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總體來講,目前我國物流產業處于產業發展的個別管理與綜合管理之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企業物流仍是全社會物流活動的重點,物流服務需求不足,專業化服務程度低。(2)專業化物流企業開始涌現,多樣化物流服務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一方面是圍繞貨運代理、商業配送、多式聯運、流通加工等物流職能和環節的專業化物流服務;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統化物流服務或全程物流服務。目前國內物流企業剛剛開始這方面的嘗試,還缺乏成功的運作經驗和實例。(3)物流需求彈性逐年增高,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物流的發展。(4)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倉庫利用率不高。企業物流仍然以自理為主,不愿意把業務外包,導致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3]。(5)物流發展所需的制度環境有待完善。物流管理部門各自為政,造成各部門的一些規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不適應現代物流的需要。
1.2我國物流研究現狀分析
1.2.1物流基礎研究。我國關于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結構以及物流信息等較系統的論述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即由北京物資學院王之泰教授在物資部專業刊物《物資經濟研究通訊》上撰寫的“物流淺談”一文始,物流概念第一次較為完整地被介紹進我國。截止目前為止,物流概念傳入我國已有20多年時間,我國的學者、研究人員對物流的發展史、內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應看到,對物流的基礎理論、物流系統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微觀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統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我國對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資系統,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對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將物流與物資流通混為一談。
1.2.2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體系研究。物流是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的重要支撐,而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樣也推動著物流業向現代化轉化的進程,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4]。總結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幾方面:(1)物流和電子商務發展的關系;(2)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物流配送業的要求;(3)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系統的特點;(4)物流企業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策略;(5)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中可選擇的物流方案等。
1.2.3第三方物流的理論探討。企業關注本身的核心業務,而把主業以外的工作加以外部化,這是第三方物流得以產生的土壤。實踐證明,第三方物流的優質服務既滿足了客戶復雜多變的物流服務要求,同時又促進了第三方物流的蓬勃發展,從而推進了整個物流行業的協調發展[5]。目前我國社會化物流配送只占我國物流配送總量的12%左右。沒有物流營運的社會化和現代化,商品流通很難達到高效通暢。因此,關于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重視,各種各樣的理論研究不斷涌現。例如,第三方物流社會經濟效益分析、運輸和倉儲等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關系、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第三方物流、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瓶頸等。
1.2.4有關第四方物流的研究。第三方物流(3PL)的出現大大推進了物流供應鏈的集成化。然而,第三方物流的預期效益常常難以完全實現。由于3PL難以提供滿足企業所有物流需求的全方位服務、3PL與客戶之間缺乏共享的利益目標,使得外包通常只能為企業提供一次性的成本節約,難以作到企業所希望的持續不斷的節約成本[6]。由此,一個全新的概念——第四方物流(4PL)應運而生。它的橫空出世將使物流供應鏈的集成化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截止目前,對第四方物流的探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未對其有一個共同認可的概念。
1.3我國物流產業發展趨勢
1.3.1企業規模化。現代配送系統趨向于多品種小批量化,而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我國物流企業面臨的競爭是國內外兩方面,一些國有儲運公司,規模雖大但存在體制不靈活的問題,一些新型物流公司大多規模偏小。它們在競爭中求聯合,依據雙贏戰略選擇戰略伙伴,以圖結成實業聯盟創造規模效益。可以預見,物流企業強強聯合趨勢將加強,我國現代化超大型物流企業將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1.3.2管理信息化。電子商務時代,物流信息化是電子商務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礎,沒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進的技術設備都不可能應用于物流領域,信息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將會徹底改變我國物流面貌[7]。
1.3.3系統網絡化。物流的網絡化是電子商務時代物流活動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互聯網時代,供應鏈理論得到發展與普及,網絡技術的興起使得全球范圍內供應鏈不斷地產生變革,從而使得流通業的經營理念全面更新。當今世界全球信息網絡資源的可用性及網絡技術的普及為物流的網絡化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物流網絡化必將迅速發展[8]。今后數年,全國性物流系統的基礎建設,如大型物流中心的建設將會有較快發展,現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統亦將逐步成熟。
1.3.4經營全球化。電子商務的出現,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致使物流企業的發展趨向多國化、全球化的模式。現在,世界五百強企業已有400多家進入中國市場,今后必將有更多的跨國公司、大企業進入中國的制造業和流通業。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將加速中國地區物流網絡的全球化。
1.3.5服務一體化。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強增值服務是今后物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作為一種戰略概念,供應鏈也是一種產品,而且是可增值的產品。其目的不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戶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務[9]。在引進先進信息技術和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第三方物流服務產業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各種增值服務也將成為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重要內容。
2我國物流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際制造中心由歐美轉移到日本,再由日本到亞洲四小龍,現在到了中國大陸,這為有針對性地充分發展我國物流產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但我國物流產業還存在以下問題:
2.1體制問題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歷史因素。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物流社會化程度低,物流管理體制混亂,機構多元化,與物流相關的各部分,分由不同的政府部門進行管理,沒有一個部門或機構統籌協調全社會的物流管理,物流體系的內在聯系被人為地分割,物流體系各部分之間缺乏直接的橫向聯系。另一方面,物流發展所需的制度環境有待完善,目前還沒有一部完備的物流法規。這使得我國物流產業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流通的集約化經營優勢難以發揮[10]。
2.2觀念問題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思想因素。物流觀念陳舊,對現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認識不夠,沒有認識到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建立對企業發展,乃至對全社會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利潤,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獨特作用。自營物流方式仍是多數企業熱衷于選擇的物流方式,主觀上排斥社會化物流服務和對第三方物流服務方式的選擇。
2.3物流服務成本過高。2004年,中國倉儲協會的第五次全國物流供求狀況調查表明,企業對物流成本抱怨的上升,已成為物流外包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這里面有企業對“第三利潤源”的認識偏差,往往只從物流角度分析成本問題,而不是從系統角度分析物流服務質量給企業總成本帶來的影響。
2.4物流渠道不暢。這一方面是經營網絡不合理,有點無網,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缺乏合作,貨源不足,傳統倉儲業、運輸業能力過剩,造成浪費[11];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落后,物流信息化水平難以達到企業的需求,因特網、條形碼、EDI等信息技術未能廣泛應用,物流企業和客戶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資源,沒有結成相互依賴的伙伴關系。
2.5技術問題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國內物流設施的技術和設備都較陳舊,與國外以機電一體化、無紙化為特征的配送自動化、現代化相比,差距很大。
2.6物流服務層次低下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物流布局不合理,以往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形成了現在大批功能單一的貨代企業。這些企業增值服務薄弱,功能單一,橫向聯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應鏈服務,只能提供單項或分段的物流服務。表3充分體現了該問題。

2.7物流管理和經營人才缺乏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傳統上對物資管理和流通的理解和操作已跟不上現代物流發展的步伐,我國在物流教育和培訓方面還較落后,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急需各類物流管理和經營的專門人才。
3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展望
通過上述分析,促進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完善相應物流體系,應著手加強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3.1樹立現代物流經營理念,明確物流業的重要地位,加大國家宏觀調控能力,規范和培育物流市場。加快我國物流業的發展,首先要導入現代物流觀念,樹立現代物流產業意識,充分認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流已不再僅是生產、流通的派生部門和輔助手段。與此同時,作為物流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需要政府部門的規劃、指導和協調,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物流行業的調控管理,大力整頓和規范物流市場[12]。
3.2加快物流企業的現代化信息系統建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物流信息化。物流企業實現信息化,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進而建設 Intranet和Extranet、各種運輸機械裝備信息終端等。應用先進的信息系統能給物流企業帶來許多優勢,如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加快資金周轉、節約成本及有效組織跨區域物流等[13]。
3.3加快物資企業的轉型改造,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建立起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的建設,能推動商品流通從低層次、粗放型的流通向高水平、集約型的流通方式轉變,實現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物流集約化程度、創造規模效益,促使企業擺脫繁雜物流作業,集中精力發展生產,把企業的生產優勢和區域物流中心物流作業優勢有機結合,實現商流、物流分離,這是物資企業發展變化的重要趨勢[14]。
3.4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現代物流。從市場角度看,既需要專業物流企業轉變觀念,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也需要工業生產企業與商業零售企業從根本上轉變“大而全”、“小而全”、“萬事不求人”的觀念,真正根據經濟效益原則與規模化原則,建立健全適應本企業實力與發展需要的物流系統,支持、促進與監督專業化物流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3.5加強對物流的微觀實證研究。相對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我國物流研究嚴重滯后。目前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民經濟物流層面,在側重于物流與企業關系的研究方面嚴重不足。我國急需構建務實的、跨行業的物流研究體系,全面系統地對企業內部物流、流通企業物流、消費者物流、物流管理技術、網絡經濟對物流的影響進行專題研究,使我國物流在起步階段就能與國際接軌,少走彎路。
3.6物流人才對策。物流產業發展離不開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有識之士。這類人才的培養固然應從大學基礎教育入手,但更應在物流實踐中培養人才。既要重視物流技術、管理知識方面的培養,又要重視培養將專門知識與物流實踐相結合的人才,以使在我國的物流業發展中實現技術和管理的創新。
4結束語
物流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人類勞動活動,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商品生產及交換的發展,物流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強化,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發達的“物流”,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國家充分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誰掌握了物流,誰就掌握了市場。因此,充分研究分析我國物流研究及發展狀況,結合國際物流發展動態,緊跟時代步伐,對進一步促進我國物流產業良性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槐林,劉明菲. 物流管理學[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 蘭宜生.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3] 邵震,計曉平.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策略[J]. 工業技術經濟,2006(4):4-6.
[4] 王國文. 21世紀全球物流發展路徑綜述[J]. 現代物流,2004(11):3-6.
[5] 肖鵬,肖彩琴. 中國第三方物流的現狀及其發展思路[J]. 統計與決策,2006(1):7-8.
[6] 陳斯衛,符卓. 第四方物流的特點與運作模式[J].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4(3):5.
[7] 姚國章. 電子化物流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06(4):3-8.
[8] 徐青青,繆立新. 區域物流發展及研究綜述[J]. 物流技術,2006(4):4-5.
[9] 王非,胡信步. 供應鏈管理若干問題研究綜述[J]. 人文地理,2005(3):3-6.
[10] 張群,程肖冰. 現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J]. 統計與決策,2005(12):2.
[11] 劉炯艷. 協同物流研究綜述[J]. 工業技術經濟,2006(1):2-3.
[12] 汪鳴. 宏觀調控環境中物流的收獲與期待[J]. 經濟物流,2005(1):4.
[13] 孫澤生,任志宇,閻換新. 現代物流信息跟蹤技術研究進展綜述[J].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5,17(2):8-12.
[14] 張紹杰,朱程. 現代物流中心綜述[J].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5(12):5-6.
[15] 蔡榮軍. 我國物流企業的SWOT分析及經營戰略選擇[J]. 商場現代,200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