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場規模可觀的國際創意文化盛會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創意設計大師、全球著名的創意案例和展示,以及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體驗型項目,使得北京創意產業的造勢氣氛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而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還熱鬧非凡的科技創新概念與此相比則顯得冷清許多,尤為明顯的是,似乎創意產業與科技創新產業之間并無邏輯關系。這不只是在北京是這樣,在其他很多城市,去年科技創新話題的熱鬧與今年的趨冷,與創意產業話題的當下熱鬧形成的對比是很鮮明的。我甚至可以預測,到明年這個時候,創意創業大概也涼快上了,熱的不知道是一個其他怎么樣的時髦產業呢。
我不想對這種運動式的造勢是否真的能夠造就出一個規模產業做太多的評論,我在這里要特別探討的是科技創新產業和創意產業之間的邏輯聯系。如果按照我們可以接受的寬泛定義,科技創新包括了產品技術創新、營銷創新和運營管理模式創新,而創意則更多地體現為可單獨呈現或服務于其他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突破性表現服務技能。從本質上說,創意產品實際上也屬于一種較有特色的創新型產品與服務,而創新產業中的相當一部分工作實際上是需要結合甚至高度依靠創意服務的,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交集,也就是創新與創意產業之間不僅不是相互獨立的關系,而是高度相關,甚至可以說是蘊涵關系。至少現代創新與創意產業之間是這樣的關系。
將創意產業與創新產業分割,對于創意產業來說,其一,會令其與主流商業產品及服務之間的關系削弱,從而演化為邊緣化產業;其二,使個體化、閉門式與自悟式的落后作業形態成為所謂的創意產業園區內的主導形態,實際上這些作坊與創新產業之間并不構成產業型的有機價值鏈;其三,令這樣的產業成為依賴政策驅動與注血的產業,而喪失通過與主流商業產品及服務創新的關聯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面對科技創新產業來說,這意味著,其一,關鍵的技術設計進步因界面工藝創意水平不足而很難有效地實現市場價值的轉化;其二,使科研創新人才和創意人才之間難以形成密切的合作關系;其三,導致對于創新和創意產業的政策支持政出多門(文化部門的創意產業和科技部門的創新產業),各自形成新的部門利益,而并不能支持兩者本應有的自然結合。
好萊塢的觀眾預覽測試服務(利用電子測試裝置了解、測試觀眾對電影粗剪片興趣度分布的設備與測試流程)能夠幫助電影導演了解觀眾的口味分布,從而在最終剪輯時有效地考慮觀眾需要。在這樣一個工作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創新與創意的有機協調。其實,今天我們對創新和創意產業都不只是一個擴大投入的問題,還有一個適當界定市場容量及判定市場需求空間,而設定更具市場可行性的概念開發的問題,只有這種消費者需求導向型的創新和創意產業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低市場價值的創新與創意活動。而這恰恰是因為政策驅動、個體作業、精英靈感較為明顯的中國創新和創意產業機制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因此,我們應當把創意產業的發展視為科技創新產業深化與細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把創新和創意項目管理流程的市場取向優化當作創新工程提升的一個關鍵步驟。公共產業政策應當回歸產業的市場價值邏輯本身,而不應當用簡單的行政分割與行政任意來主導,這是防止有形之手在高端產業領域產生負面作用的重要思路。
(本文作者為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