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銷商說董明珠有著“走過的路都不長草”的硬氣,曾經的同事說她有著“十頭驢都比不上”的倔強,董明珠自己也不諱言格力的企業文化與她的個性有關。格力是一個具有鮮明的“董明珠式”個性的企業,格力歷史的改寫也正是起于董明珠臨危受命的那一刻。的確,臨危受命與力挽狂瀾的故事并不只是存在于俠客的世界,更存在于變數橫生的商業叢林。
在董明珠的自傳《棋行天下》一書中,或許可以窺見在家電業業務員的集體叛逃、經銷商的騷亂叫囂以及渠道換陣從未歇止過,烽火連天的家電業似乎沒有安逸平靜的黃昏。有人說,招招見血的家電業不是一個女人所能干的行當,然而在鐵與火的商業戰爭中,這個有著兩條劍眉的董明珠卻硬是為格力打下了鐵桶一般的江山。
經銷商說董明珠有著“走過的路都不長草”的硬氣,曾經的同事說她有著“十頭驢都比不上”的倔強,董明珠自己也不諱言格力的企業文化與她的個性有關:“沒有我董明珠,就沒有今天的格力。”不可否認,格力是一個具有鮮明的“董明珠式”個性的企業,格力歷史的改寫也正是起于董明珠臨危受命的那一刻。的確,臨危受命與力挽狂瀾的故事并不只是存在于俠客的世界,更存在于變數橫生的商業叢林。關于格力以及格力眼中的商業世界,董明珠欣然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格力一定要進步,不和其他人比
《新營銷》:你一直在強調格力要走專業化道路,只做空調。格力為什么要做專業化的苦行僧?
董明珠:專業化和多元化是因人而異的,并不絕對,重要的是企業是否能夠趕得上市場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格力為何走專業化,因為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消費者所認可的品牌價值。市場是做不完的,賺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如果所有賺錢的項目都做,如果今天說這個產品做得很辛苦就輕易不做了,你永遠一項都做不好。上帝憑什么偏愛你多一點?
《新營銷》:空調業已經 “一枝獨大”之后,未來格力的成長路徑在哪里?在市場達到一定的飽和量之后,是否會出現替代品?
董明珠:第一,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市場遠沒有達到飽和,空調行業仍然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第二,所謂替代品,就是別人的技術提高了,而你的產品會被淘汰。技術領先,你就能始終領先。第三,越是苛刻的環境,就越有挑戰性。我們的目標是占有全球30%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們就必須堅持自己的東西。對手不是別人,是你自己。很多媒體曾問我:格蘭仕曾放言要在5年內取代格力成為中國空調老大,對這場“格格之爭”你怎么看?我說格力一定要進步,不和其他人比。現在結果怎么樣?格力還是中國空調的老大,而且比任何時候都強大。
在家電業,壟斷是不可能的,市場太大了,格力的未來機會在中央空調。對于空調來說,節能、減少衰竭是關鍵,尤其對一拖多的中央空調而言。我們可以一拖一千,零下20°C啟動,連日本企業也做不了,核心技術我們都有了。我們以前大部分是貼牌,而現在大部分是自有品牌。
《新營銷》:在格力,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有多大?
董明珠:格力沒有計劃,今年也許幾個億,明年也許不需要了。日本有的,美國沒有的技術;日本沒有的,美國有的技術,現在格力都有了。
《新營銷》:格力與國美之爭讓越來越多的人反思什么是健康的商業環境,回頭看格力當初與國美決裂、自建渠道的抉擇,你現在感覺如何?
董明珠:與國美的較量,格力并沒有損失,相反增長了48億元。在空調行業誰最有話語權?是大戶。它們與家電廠家叫板,不答應要求就不賣產品。許多人恨國美,但一見到國美就點頭哈腰。我認為企業與渠道商應該是多贏格局,不能只是一家賺錢。這種分歧導致了兩者在經營理念上的矛盾。“廠大欺商、商大欺客”的“不歸路”難道就一定要走下去?格力自建專賣店渠道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非刻意而為之。專賣店可以為中央空調提供一個最好的服務支撐,這是對未來的投資。
《新營銷》:有人說格力模式的成功要歸結于股份制區域銷售公司模式。你是在什么情況下實行股份區域公司制的?
董明珠:在1997年以前,國內有上千家經銷商,渠道商為了走量,同時做很多品牌,大打價格戰。格力的渠道商根本不受控制,開會時信誓旦旦,但一回去就到處沖貨。這對中小經銷商和品牌的傷害很大,區域管理根本無法執行。1997年,幾乎所有的代理商都在虧錢,這并不是格力的問題,而是渠道商經營的品牌太多太亂。為了穩定市場,前前后后我炒了10個銷售公司的總經理。后來我給經銷商說:格力保證你們賺錢,但是要成立公司,這樣價格不會亂,沖貨也會少很多,大家都好過。所以從1998年到現在,格力總部沒有一個銷售人員。
廣告再好也不如消費者的口碑好
《新營銷》:海爾空調也在學格力開專賣店,海爾能比格力做得好嗎?一時間大家都在學習格力模式,你如何看這一現象?
董明珠:海爾不可能比格力做得好,它的公關做得很好,這一點我始終學不會。但是,企業永遠不要只學一種模式,因為一個企業的成功必然有很多支撐點。專賣店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售后服務,但一個偉大的企業不能過多依賴售后服務。格力空調用了20年都不用修,海爾做得到嗎?沒有售后服務的產品才是最好的。我的口號是:用格力空調,是我的光榮,你的榮幸。格力不會拿消費者當試驗品,因為萬分之一的失誤,對消費者而言是100%的損失。
以前很多人一直不看好格力的專賣店模式,現在反過來有很多人學。但反過來現在才來學就不行了,因為特定的模式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條件下才能實現。格力承諾免費維修,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惡招。消費者是最忠實的品牌推廣者,所以格力很少做廣告。節能、噪聲、能量是衡量好空調的標準,格力實實在在地做到了。現在海爾與我們的差距是100億元,對海爾的排斥,是消費者選擇的,所以廣告再好也不如消費者的口碑好。
《新營銷》:目前格力的銷售主要是通過3000家專賣店完成的,但據說格力對專賣店的條件極其苛刻,2003年的返點是4%,現在是2%,而且返點產品是指定產品,并且要求專賣店銷售格力小家電,這些是否會給格力帶來“廠大欺商”的負面影響?
董明珠:精品戰略是格力始終堅持的一個方向,指定產品都是經過格力論證的最賺錢的產品。空調最好賣的是夏季,但如果遇到涼夏,肯定會影響到一些區域的銷量,但是我們所有的政策都是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制定的,并非一成不變。這事實上是一個利潤如何共享、風險如何共擔的問題,并不是“廠大欺商”。
《新營銷》:在過度競爭時代,你提倡沒有售后服務的產品是最好的產品,你如何把它落到實處?
董明珠:格力有一個總經理禁令,一個貼海綿的動作做得不規范員工就要被炒魷魚。獲得“全國質量獎”的企業有35家,而空調行業只有格力一家。我曾經對質檢部門說:這個榮譽是一輩子的壓力。拿了這個獎還要進行復審,如果第二年有問題,對這個機構就會有影響。格力的質量控制人員不是分廠管理的,質檢員能處分一個分廠的廠長。格力現在的質檢人員有1000人,看似是在重復勞動,但我算過賬,這比維修成本合算得多。格力現在從總部就能看到市場上的任何一個變化,包括售后服務。
《新營銷》:在格力的歷史上發生過不少銷售公司內耗的事件,如何控制風險,避免這些事件不會重演?
董明珠:客觀上說,我不敢保證。但這些作為教訓,給了我們很深的烙印。一個格蘭仕的人曾寫了一篇文章,說格力內訌。我對此很氣憤。矛盾焦點不在一個人的斗爭,而是關乎公司利益的問題。我認為,如果不發生這些事件,格力的問題可能更大。
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可能更好
《新營銷》:格力一直強調管理與控制,是否考慮過用外腦來協助解決管理問題?
董明珠:格力有自己的文化,這些問題自己解決可能更好。我們目前還沒有請過一家咨詢公司。
《新營銷》:你是一個個性鮮明的領導者,格力執行的也是強硬的企業文化。你如何保證不同風格的人在格力獲得發展?在生產管理、營銷管理中,你如何看待“董明珠式”的企業文化,并與中下層人員進行溝通?繼任者能延續格力的這種企業風格嗎?
董明珠:我不主張人際關系的管理模式。在格力曾經有一個現象,與領導走得越近的人越發財,我痛心疾首。公司曾任命了一個副總,人際關系也因此變得復雜,當時沒人敢動他,有人甚至說“格力比國企還國企”。這觸動了我,半年后我把他炒掉了。人家說我好斗,這也是其中之一。我當了總裁,誰也逃不過我的眼睛,我允許下屬自由發揮。我堅持一個原則:在陽光下賺錢,把權力用好,不是為了權力傷害人而是為了企業。這個問題我早就看透了。我更多地是講理,講結果,沒有我董明珠就沒有格力的今天。但格力文化并不是我一個人做出來的,而是這十多年來公司上上下下摸索出來的,而且事實證明這是適應格力自身發展需要的企業文化。從一上任就開始考慮接班人問題,在中國企業中,恐怕只有我董明珠一個人。我現在培養的一個繼任者只有29歲,很能干,當然他的成長壓力也很大。
《新營銷》:許多外資公司的人才到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后無法生存,為什么?你常說格力的人非常有能力,但出去的人都是垃圾。你的人才觀是什么?
董明珠:這是一個企業文化問題。答案很簡單:適者生存。老有人拿我和吳士宏比,說:南有董明珠,北有吳士宏。我說我比她差,至少她比我更有魄力,但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否清晰地認識自己。從格力出去了很多中層干部,但大都很難生存下去。什么原因呢?一是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企業文化的基因;二是他在那里適應不了各種人際關系,因為格力不需要人際關系。很多人打電話說想回來,但我告訴他:一去無法回頭。我可以有更多的人才可以培養,現在是千里馬很多,伯樂太少。有些人會說:我很有才干,但在格力沒有得到發揮。但如果在格力都沒有得到發揮,那么這個人肯定不行。現在整個格力有25000人,中層不超過80人。一個人在格力能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他在一個企業能用心學十幾年,我認為就是很優秀。
《新營銷》:如果你和董事長的決策發生分歧,而中高層也反對你,你如何做?
董明珠:首先要解決自己的事,患得患失就什么也干不成。不要老是很自信,靠感覺辦不了事,一定要講究評估、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