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2006年,中國汽車界有太多的新聞值得我們回憶,比如新車銷量突破700萬輛、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達到27%,等等。其中有一條小小的新聞可能會被人們忽略,那就是2006年10月、11月連續兩個月,北京地區的二手車交易量首次超過了新車的銷量。統計數據還顯示,2006年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區二手車交易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新車交易的增長速度。
根據美國、日本等汽車消費發達國家經驗,二手車交易量超過新車交易量,這是成熟汽車市場的一個重要標志。目前,美國、德國、瑞士、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二手車的交易量分別是新車銷量的3.5倍、2倍、2倍、1.4 倍、2倍。從總量上看,2005年我國二手車交易量只有140萬輛,僅相當于新車銷量的1/4,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但是別忘了,140萬輛的二手車交易量基本上是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汽車消費發達的地區實現的,和這些地區的新車銷量相比,差距并不是太大。而北京二手車交易量超過新車銷量,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換車時代”。
實際上,從2004年開始,各大汽車廠家就在為“換車時代”的到來而做著準備,相繼推出了自己的二手車交易品牌。其中知名度最大的當數上海通用,它早在2002年9月就啟動了“別克誠新二手車”品牌。隨后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一汽奧迪、一汽豐田、華晨寶馬、東風日產、東風悅達起亞等廠家都推出了自己的二手車品牌,其遍布全國的經銷商網絡也積極開展二手車置換業務。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各大廠家雖然都在大力推動經銷商開展二手車交易,但除了上海通用的二手車置換業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外,其他廠家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絕大部分二手車交易并不是在4S專賣店進行的,二手車大賣場、黃牛黨依然是二手車市場的交易主體,這也是目前我國二手車交易一直處于不規范狀態的重要原因。
按理說,4S專賣店在出售二手車時,都會按廠家的標準進行檢測、維修,并提供相應的質量擔保,消費者購買應該更有保障。但在實際操作中,4S專賣店為什么無法成為二手車交易的主體?這里面固然有4S專賣店的運營成本高導致二手車價格偏貴的原因,但我認為,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于4S專賣店無法完全解決消費者換新車的需求。
舉個例子吧,張先生原來開的是POLO,現在想換成別克凱越,他該到哪家專賣店去置換呢?上海大眾專賣店的二手車專員會想,你不在我這里買車,那么這輛POLO的收購價格當然要壓低一點,張先生當然不樂意。上海通用別克專賣店的二手車專員也會想,我收購了你的這輛POLO,我還得轉賣給上海大眾專賣店或者“黃牛”,收購價格當然不能太高,張先生當然也不樂意。所以最后的結局往往是,張先生跑到二手車市場將POLO賣掉,然后拿著錢買別克凱越。對想買二手車的消費者來說,因為專賣店的二手車價格比“黃?!钡馁F,他們也愿意到市場上買二手車。這樣一來,4S專賣店的二手車業務開展不起來,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上海大眾的4S專賣店肯定是不能賣別克凱越的,如此一來是不是意味著專賣店就無法開展二手車業務了?這倒也未必,因為在國外,4S專賣店已經成為二手車交易的主體。那么我們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我認為,差距不在硬件上,也不在交易流程上,而是在營銷思路上。在發達國家,4S專賣店的二手車業務紅火,根本原因在于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很高,他們換車時,基本上都在同一品牌下置換,比如將POLO換成帕薩特,將花冠換成凱美瑞,這樣專賣店就可以全部搞掂。而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很低,換車時,幾乎很少在同一品牌中挑選新車。
所以,我一直認為,只有當換車高峰到來時,才是真正檢驗品牌忠誠度的時候,也是真正檢驗廠家和經銷商營銷水平的時候。在“新車時代”,消費者基本上是第一次買車,對汽車一知半解,他們更關注外形、顏色、配置、價格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在購車決策上更容易受到廠家宣傳、媒體報道的影響。但是,“換車時代”的消費者卻是第二次、第三次購車,他們幾乎是半個汽車專家,不會輕易被廠家和媒體所“忽悠”。他們更加關注汽車的品牌、性能和維修服務,對經銷商的服務質量也更加挑剔。
在這種情況下,廠家和經銷商的營銷思路和營銷策略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而調整的方向就是要從以新車促銷為重點,逐漸轉向以售后服務為重點,不僅要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更要提高他們的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