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思買在中國市場3年開一店,破繭而出的過程似乎過于漫長。但最終破繭而出的究竟是一只蛾子還是一只蝴蝶,恐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了。
百思買:只是符號性意義?
2006年夏天,國美、永樂的并購案無疑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一道風景線。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國美、永樂合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北美的百思買即將進入中國市場。2006年12月28日,圣誕節剛過,上海市徐家匯商業區,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連鎖企業百思買在中國的第一家店開始試營業。百思買的進入為已經硝煙重重的中國電子消費品市場增添了新的變數。
百思買從2005年5月收購五星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到12月底開出第一家店,這中間整整竟然用了7個月時間。同樣的7個月,對于國美來說,則意味著兩百多家門店的開業。相比之下,百思買的速度似乎略慢一籌。蘇寧董事長張近東曾在公開場合“口出狂言”:“兩年之內,我不把百思買放在眼里。” 而蘇寧總裁孫為民則認為,國美與永樂合并,至少還需要半年的整合期,這段期間,對于蘇寧來說是個難得的發展時機。
而對于百思買,孫為民根本沒有把它放在眼里,甚至說:“兩年以后,看它能不能做成。它沒有優勢可言,唯一的優勢就是中國的老百姓崇洋媚外,除此之外全是劣勢,不管是管理也好,人才也好,資本也好,全是劣勢,資本上也是劣勢。”
當然,從戰略上藐視對手的同時,孫為民也沒有忘記從戰術上重視對手。“就像一塊石頭扔到大海里,有符號性的意義。百思買是世界家電連鎖業的巨頭,來到世界上最具成長性的市場上,來開了一家店,從現階段來講,這就像在大海里扔了一個石頭。”他如此評價百思買的“符號性意義”。
百思買的商業模式會帶來什么?
面對對手們的“狂言”與記者的質疑,百思買集團副總裁呂維民覺得,競爭的關鍵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服務,如果真正找到了為中國消費者服務的模式,加快速度并不是什么難題。
百思買早在3年前便已經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開設了采購辦公室,加上去年5月并購國內家電零售業中的江蘇五星電器,百思買將開業時機選擇在元旦銷售旺季的前一周,在中國市場的蟄伏時間長達3年之久。
那么,百思買是否已經做足了預熱工夫?記者為此采訪了五星電器董事長汪建國。汪建國說,自從與百思買合作以后,五星電器的營業額增長了50%以上,這從一個方面驗證了百思買在中國市場發展戰略的正確。
究竟是繼續并購,還是增加自有門店,談及百思買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規劃時,呂維民很肯定地表示,百思買一定會繼續擴張,但他同時表示,具體的商業計劃,暫時還不方便透露。他介紹說,并購和自行開店一直是百思買既定的“兩條腿走路”方針,在中國是這樣,在加拿大也是這樣。
此外,中國家電連鎖業長期在單一模式下運行,一旦有新的因素進入,情況可能完全不同。而百思買的到來,將對中國家電連鎖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百思買不僅意味著強大的外國資本,更意味著全新的商業觀念和模式。
很多國外連鎖零售商如沃爾瑪等,在進駐中國市場的時候,都表現出迥異于國內零售商的銷售策略,例如免去進店費,商品按類擺放,等等。它們之所以這么做,固然有企業實力雄厚、財大氣粗的因素,但相對于國內同行之間的“潛規則”,這種“不合時宜”的行為,為其帶來的顯然不可能是巨額銷售業績,反而可能是虧本之舉。面對國美、蘇寧等國內家電零售業大鱷,百思買正試圖用一種全新的運營模式同國內家電零售巨頭進行差異化競爭。呂維民認為,在這一點上,百思買并不是跟競爭對手競爭,而是希望能夠就此引入一個新的觀念,以此帶動家電業從生產行業到服務行業的改變。
“和國美、蘇寧比的話,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百思買服務顧客的理念將會對中國家電連鎖業產生深刻的影響。”上東投資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方旭的話仿佛是百思買要做“虧本生意”的最好注腳。
除此以外,百思買所具有的優勢,卻是國美、蘇寧難以望其項背的:一是在高端服務領域,百思買具有經驗優勢;二是在國際融資方面,百思買可以利用國際市場拿到更便宜的資金。在這兩個方面,國美、蘇寧與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百思買的市場路線:要市場,還是要盈利?
對于百思買在中國的運營模式,市場上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說法認為百思買“不避價格戰”,一種說法認為百思買“不打價格戰”。那么,百思買的中國戰略到底是什么呢?針對兩種不同的聲音,呂維民很自信地說:“我覺得我們之所以首先選擇上海,包括我們的店面布置設計,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說我們要走品牌路線,而是我們真正了解中國消費者。在過去的兩年半時間里,我們做了很多市場調查,讓中國消費者告訴我們他們的需要──他們需要的產品,他們需要的服務,我們就做這樣的產品和這樣的服務。”
百思買如何規避中國家電業的傳統模式進行創新?如何挑戰家電連鎖業的“潛規則”?呂維民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在市場研究人士看來,百思買的銷售模式會使得它的利潤率在一開始時低于國內的家電連鎖企業。也就是說,百思買極有可能采取的行動,是花錢買市場,“賠本賺吆喝”。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百思買到中國來最大的優勢,就是在市場開拓方面,可以賠個5~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高管人員最重要的任務是應對新市場的競爭對手,擴展市場份額,而不是很快就要盈利。百思買從容上陣,勝算自然多上幾分。
而對于百思買的創新模式,上東投資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方旭認為,百思買從一開始就不像蘇寧、國美那樣是以鋪開店面和打價格戰為主的。百思買之所以有信心采取這種模式,是因為它在全球其他市場上的盈利足以彌補它在中國市場上的虧損。所以張近東才會說“兩年之內,我不把百思買放在眼里”,從短期來看,百思買不會對我國家電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雖然劉東旭也認為,從長期競爭來看,百思買一定能夠在中國家電零售業占據一席之地。但是目前國美、蘇寧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家電連鎖銷售網絡,店鋪越來越集中,適合開設連鎖家電賣場的地點越來越少,而且在未來的發展中,百思買在逐漸成熟,蘇寧、國美也在不斷完善自己,因此,在這場漫長而浩大的角逐中,究竟誰會成為最后的贏家,結局尚難預料。
鹿死誰手,尚難定論!
雖然百思買集團副總裁呂維民一再表示,百思買以顧客為中心的根本理念不會變,在這一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百思買會結合中國市場的具體情況,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發揮自己在全球市場上的營運、系統、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獲取成功。
而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看來,國內家店連鎖零售商的前景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樂觀,因為對于企業來說,生生死死,每一刻都存在。對于企業家來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常備不懈,如果兩年以后才發現自己技不如人,便為時已晚。面對巨鱷,鹿死誰手,其實是很難講的一件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圍繞元旦、春節銷售旺季市場,能否迎來“開門紅”,無疑是百思買在中國市場能否順利立足的首場考試。上東投資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方旭認為,一旦通過考試,百思買很有可能和國美、蘇寧一起形成家電連鎖三大巨頭壟斷的局面。
可就在百思買試營業期間,家電市場爆出了一條傳聞,手機巨頭諾基亞因不滿百思買拉低其一款暢銷手機的價格而拒絕為百思買供貨以示抗議,國美、蘇寧的相關負責人也對此表示了抗議。雖然百思買相關人士否認了“斷貨”之說,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對這款機型的價格進行了上調,這究竟是“賠本賺吆喝”策略的具體實施?還是進思買另有打算?
盡管3年開一店的慢熱舉措令百思買備受質疑,但作為一家定位于高端消費群體的消費電子零售巨頭,百思買并非不屑于競爭,也不是缺乏競爭能力,只是破繭而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破繭而出的究竟是一只蛾子還是一只蝴蝶,恐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