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中國52只運作時間在兩年以上、倉位上限不低于70%的偏股型開放式基金為樣本,對其成立后3個月起(完成建倉后)到2006年9月30日的選時和選股能力,進行了統計研究,現拿出部分成果以饗讀者。
基金選時差,選股強
52只基金總體選時能力較差,即在預測大盤走勢和據此調整倉位的能力上,中國偏股型基金的經理整體評分不及格。52只基金中,表現出選時能力的僅有2只,分別為金鷹中小盤(代碼162102)和融通藍籌成長(代碼160605)。不過中國的基金經理并不丟臉,因為據國外成熟市場的類似研究,國外基金經理的選時能力也好不到哪兒去。
與選時評分形成反差,52只基金的選股打分全面開花,即在選擇、持有和運作個股上,中國偏股型基金的經理深入草根、挖掘金礦的努力,得到了時間的肯定。52只基金中,絕大部分都表現出顯著的選股能力。即使考慮基金投資的股票風格的差異,基金經理們依然表現出了超凡的“選擇最愛”的能力。而據國外成熟市場的類似研究,和選時一樣,國外基金經理在整體選股能力也拿不出手。
中外一對比,可知中國老百姓實在沒有必要迷信洋基金經理。
會選股=好基金?
根據晨星(深圳)基金數據中心2007年2月16日的基金兩年期評級,本文的52只基金中,四星級以上基金有16只,其中五星級基金4只。如果把52只基金按照其選時和選股能力得分,分成前1/3(排名靠前的17只)、中1/3(排名居中的17只)、末1/3(排名靠后的18只)三檔,會發現16只四星級以上基金中,有14只(87.5%)選股能力得分居于中游或上游,其中4只五星級基金選股能力得分全部在前1/3,且毫不客氣地占據了選股前6位中的4席。也就是說,基金經理必須具備超強的選股能力,才能戴上受人追捧的五星環。

好基金≠會選時
遺憾的是,好基金的選時表現似乎并不打眼。在16只四星級以上基金中,選時能力得分在前1/3、中1/3和后1/3的分別為6只、4只和6只,可以說好差皆有。而4只五星級基金中,2只選時得分在中1/3,2只在后1/3,在前1/3的一只也沒有,引人深思。而不僅五星級基金中表現出選時能力的一只也沒有,16只四星級以上基金中同樣一只也沒有。初步結論似乎是,基金經理可以不必具備很強的擇時能力,也能戴上受人追捧的四星環,甚至五星環。
選時選股難兼得
上段中的結論似乎可表達成,要想戴上受追捧的四星環甚至五星環,中國的基金(或基金經理)不能苛求在有超強選股能力的同時,還具備很好的選時能力。 可以再度驗證一下,對選時得分排名在前1/3的基金,考察其在不同檔的選股能力得分中的分布,會發現17只選時得分靠前的基金中,選股能力得分在后1/3的達到了8只,占到了47.06%;選時能力得分排在前四位的基金,選股能力得分正好占據了倒數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的位置。正可謂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再對選股得分排名在前1/3的基金,考察其在不同檔的選時能力得分中的分布,會發現17只選股得分靠前的基金中,選時能力得分在后1/3的也達到了7只,占到41.18%;選股能力得分排在第一位的基金,正好也是選時能力得分的倒數第一名。真可謂魔鬼與天使集于一身。
會選股和會選時的,買哪種?
基金選好時與選好股難以兼得的原因令人深思。其實這在以前本刊發表的姊姊篇中早有分析(參考本刊2007年第3期《集中持股與分散投資,誰能笑到最后?》)。俗話說,“賣股票比買股票更難”,由于很難在市場下行時以理想的價格出手集中持有的股票,基金對于看好和集中持有的股票的短期、大幅度調倉,是不容易實現的。除了個別能力超強的基金經理外(如富國天益價值,代碼100020),在市場趨勢改變時,很少有基金能夠成功買進或賣出集中持有的股票,從而靈活選時;一只基金既要靈活選時、又要正確選股并集中持有,更是難以做到。
既然選股又能選時的基金不好找,老百姓該買會選股的,還是會選時的呢?上文已有定論,選時突出的基金很少,中外幾乎都沒有,那自然有必要青睞選股能力強的基金。有理由認為,隨著中國股市進入結構分化時代,選股對于基金業績的貢獻將日益起決定性的作用。不過老百姓也要做好應對基金凈值起伏的心理準備,雖然選好股票并踏踏實實持有的基金業績更具可持續性,但世上永漲不跌的股票似乎還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