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2億,2002年,已經達到6.06億,每10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對老齡化社會的定義標準(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數的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總數7%以上的社會),全世界186個國家和地區中,已經有68個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如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社會養老壓力,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于2004年發布了有關考慮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信息。此舉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時至今日,有關退休年齡的討論之聲不絕于耳。西方國家通過實踐所提出的彈性退休制度,被認為是應對老齡化挑戰、實施勞動力市場結構調整的有效舉措。
彈性退休好處多
退休年齡是影響老年贍養率和社會福利負擔的重要變量,對維持社會保障的收支平衡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各國的養老保險基金紛紛從退休年齡這一變量人手尋找對策,彈性退休制度應運而生,其益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緩解養老保險支付壓力
要在社會老齡化的情況下繼續保證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無非是從開源與節流的兩個大方向入手。節流的典型方式是降低養老待遇,然而福利支出帶有剛性的特征,實施的可操作性不強。開源的方式主要為提高繳費率以及推遲退休年齡兩種。當增加社會保險的供款率時,勞動成本也會增加,因此增加了生產成本,不但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會迫使企業通過減少雇用勞動者來降低這一成本,從而造成了大量失業。合理的彈性退休制度能夠通過懲罰和激勵制度達到推遲退休的效果,成為平衡養老保險基金的可行性方案。
人力資本充分利用
衰老是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齡界點便產生了質的改變。法定退休年齡便于統計核算,但是不利于人力資本的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由勞動者的先天稟賦以及其資本形成的過程等因素組成。不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績效與貢獻度不同,最終退出勞動領域的時間也必然存在差異。“一刀切”的法定退休制度,體現不出勞動者個體的差別,造成了人力資本的浪費。彈性退休制度顯然更有利于人力資本的有限配置。
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實踐曾把提前退休作為增加就業的促進手段,其實,彈性退休制度和宏觀就業沒有必然的聯系。老年人和年輕人在就業崗位、適應度上也不存在完全替代的關系。相反,彈性退休制度提供了勞動力重新配置的可能,可以安排新老勞動者的銜接,解決了結構性失業的矛盾,可以較為充分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優化人力資源的配置。

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強制退休使得老年人一下子從全日制工作改為了徹底休息,一下子失去生活的重心,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都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彈性退休制度提供給老年人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權利,幫助其比較順利地渡過工作與退休之間的真空地帶,符合特定條件的老年人可以繼續在一些崗位上發揮價值,工作可以帶來的自我實現的滿足感、適當的活動和規律的作息,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
另外,彈性退休制度還可以給選擇推遲退休的老年人合理的經濟收科,令他們擁有了除社會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之外的又一有力保障。
何謂“彈性退休”
相比以法定退休年齡為界點,勞動者屆時必須退休的剛性制度,彈性退休制度指在法定最低退休年齡的基礎上,有選擇退休或者繼續留在勞動市場的彈性空間,對于提前或者推遲退休有相應選擇性的一種激勵制度。“彈性”強調了兩層含義:退休年齡的彈性和延長退休期間實行的工作時間的彈性
西方國家彈性退休實踐
各國根據其自身的養老保障模式和福利政策等實際情況對彈性退休進行了實踐。實施細則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共同點均為鼓勵延遲退休,并且通過激勵制度保障彈性退休的順利運行。
法國 從2004年起,法國的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延長到65歲。企業職工于14~16歲參加工作、在保險年限達到40~42年后,允許在56~59歲申請提前退休。為保證退休金足額征收,法案規定了獎罰制度:每欠繳一年退休分攤金,就減少5%的退休金;已繳足分攤金而繼續工作的,每多工作一年增加3%的退休金。
瑞典 職工可以選擇在65歲退休,領取全額退休金。也可以在工作到70歲,每推遲一個月就增發0.6%的退休金。在60~64歲退休的減發退休金,每提前一個月減發0.5%的退休金。在60~70歲可以中斷領取退休金而繼續工作,也可以領取部分退休金而從事非全日制工作。
美國 1983年修改的社會保障法案決定,將完整的社會保障福利的享受年齡由65歲逐漸延遲,到2022年達到67歲。最早退休年齡為62歲,每提前1個月退休的職工,其養老金水平低于法定年齡退休時的0.56%;若延遲退休,則每推遲1年,養老金增加3%,到2022年時,每推遲1年,養老金增加8%。
奧地利 對到達65歲退休年齡未退休的職工,若在65~70歲退休,則增加3%的養老金;若超過70歲退休,則增加5%的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