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瘋狂
2月26日——春節長假后的首個交易日,2007年首只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產品“建信優化配置基金”發行,僅1小時募集規模即接近既定的100億元上限,于當天提前結束發行。
2月27日——春節長假后第二個交易日,股市出現了10年來最大單日跌幅:上證綜合指數跌幅為8.84%,深證成分指數下跌9.29%。
這兩件不相關的事之所以放在一起來提,只是想反映出投資者對基金的需求(尤其是在管理層控制基金發行一段時間后)近乎瘋狂,基金投資的基礎市場——國內股票市場存在著較大程度上的非理性。我們很難再說基金市場的很多參與者們還是理性的:從眾多基民到相當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為利益所驅動的券商、銀行等主要的基金代銷者。
曾幾何時,市場中數量空前的人們,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做著瘋狂的夢。
瘋狂帶來怪現狀
很多人都接受了這樣的理念:“基金是長期投資的品種。”這個觀點隱含了一個重要前提,即“基金所篩選并投資的股票,應該立足于長期、價值型投資的思路,不會短期內頻繁換股”。
在西方成熟市場,開放式基金更多地是挖掘股票的價值,為基民獲取長期穩健的收益。而國內的基金指數曲線,幾乎成了上證指數的復制品。國內相當一部分基金公司風風火火地“炒”股票,而國內的很多基民也在風風火火地炒基金。由此造成了目前的幾種怪現狀。
怪狀之一:重凈值排名輕價值挖掘
目前國內基金的市場環境,決定了很多基金經理們不得不急功近利——有誰愿意在每月、每周甚至每日的基金凈值排名中落后呢?即使有的基金經理想放長線、釣大魚,基民們愿意頂住、支持他這么干嗎?恐怕辛苦募集的份額早被贖回得差不多了。
沒有做空機制的市場,就像只能打氣、不能放氣的輪胎,很容易爆掉的。但恰恰在中國這樣一個尚不完善的市場,急功近利使得很多人都比著基金凈值排名、想著“快漲,漲高些”。
怪狀之二:機構炒股基民炒基
真正安全的價值投資是需要過程的,而在短期要達到快漲的目的,投機哄抬股價便成為常用的途徑,拉升——獲利——平倉也容易成為日常的作業,很多基金公司忙于炒股。一旦短期炒作的劣幣驅逐了長期投資的良幣,市場中零和博弈的游戲便會越來越多。
很多基金公司炒股了,業績就容易大起大伏,會讓廣大基民有意或者無意覺得,長期信任某只基金是靠不住的,迫不得已只能炒基金。這一不合理的現象,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卻極其合乎邏輯地形成了,而且往往還真是有效的方式。從配合大市做“波段操作”的很多基民身上,不難求證。
怪狀背后蘊含著巨大風險
由于基金已經成為股市主力,基金和基民所形成的怪現狀,會通過以下的循環圈,放大基礎市場的風險:市場波動(這是與生俱來的)→基民恐慌而贖回(中國的股民和基民是敏感而脆弱的)→基金公司變現組合(這是被迫的)→市場空頭加大→市場波動加劇(如“2.27”奇觀)。
近年的分析數據也一直表明:基金和大盤之間的相關系數基本上都在0.8以上,很多基金甚至達到了0.95以上,基本上是齊漲齊跌的態勢。
同時需注意,在當前股市,相當一部分股票已經或正在脫離其內在價值。也許目前我們還可以為這些股票尋找新的業績支撐點,并繼續炒作。則對于基金,不難推出兩種可能:一是基金等主力們之間的波段廝殺,這是零和博弈;二是需要老基民繼續加錢進來、或者招募更多的新基民們投錢,以快速輸送血液,讓市場短期內蹦得更高,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中獲得暫時的皆大歡喜。
盡管都有同一個夢想——發財夢,但普通基民應該清醒知道,在瘋狂和種種怪現狀后,這個市場更可能的贏家是收管理費的基金公司(以及收托管費的銀行)和靠著認購/申購費作為代銷傭金的券商、銀行們。
一夢醒來,又有多少基民能夠確信自己是微笑的?
基民應真正做好準備
我們強調基于盡可能長期、價值型的穩健投資,但也不會清心寡欲式地反對階段性的財富快速增值機會。前提是你有沒有真正做好準備。如果你決定繼續做(或新成為)一個基民,那么
投靠組織 散戶的博弈自然不如主力。這種情況下購買基金,基民可以依靠組織的力量分一杯羹。如果你想投靠,那么準備好“入伙費”(認購/申購費,以及潛在的托管費)、“保護費”(管理費)和“散伙費”(贖回費)就可以了。
立場清晰一點 要很清醒地告訴自己,進行基金投機就應該按投機的辦法去做,但要意識到投機的風險。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把握住這個度,在證券市場上就不應該貪得無厭,家庭投資中,也要相應地留點流動資金。
做好理財規劃 做好規劃,有助于看清自己家庭的財務藍圖,掙得明白、花得明白,做到有的放矢。
我們同時也要思考:如果有一天曲終人散、熊市再次來臨,生活仍將繼續,我們如何理好自己家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