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私法的精神實質與和諧世界理念的基本內涵具有相通之處。和諧世界理念下。國際私法應更注重追求普適的國際正義;法律選擇方法論上應多種方法兼容并蓄;應更重視非訴訟爭議解決方法。
[關鍵詞]和諧世界理念;國際私法精神;法律文明
[中圖分類號]D9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5—0102—03
2005年4月22日,胡錦濤主席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首次提出“和諧世界”理念。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主席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2006年4月22日,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對“和諧世界”理念進行了全面闡述。2006年8月21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再一次對“和諧世界”的內涵進行系統和深入的詮釋。這標志著中國新時期對外方略的核心理論——“和諧世界”理念形成。
“和諧世界”理念既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又與人類共同的基本道德信仰,以及《聯合國憲章》等重要國際文件的精神有著相通之處,具有很強的普世性,符合當今國際關系發展的大趨勢和全球市民社會對理想世界狀態的價值追求。[1]這一理念的倡導和確立使我們能夠在新的視域下重新審視和思考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一、和諧世界理念的基本內涵
和諧世界理念立意高遠、內涵豐富。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不同的理解和解讀。中國社科院王逸舟教授認為,和諧世界理念包括五方面內容:第一,它是對我國寶貴外交遺產的繼承,是中國、印度等國在20世紀50年代倡導的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第二,它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新安全觀”等重大理念的延續,是對話求安全、合作謀發展之類共贏思路的深化;第三,針對目前的國際形勢和重大矛盾,它特別強調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國家之間進行對話和加深理解的緊迫性,特別看重保持全球社會政治和文明形態之多樣性的必要性;第四,它充分注意到南北世界差距擴大的嚴重后果,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貿安排;最后,需要“有理”、“有利”、“有節”地抵制少數國家的霸權主義,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進程。[2]
中國社科院李少軍教授提出,從理論上講,和諧的含義是指一種“配合得適當而勻稱”的關系。國家之間如果能夠形成適當而勻稱的互動,發展和平與合作的關系,和諧世界就能形成。這表明,和諧世界的構成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在國家之間的互動上保持和平與合作;二是在國家利益分配上做到“適當而勻稱”,也就是公平與公正。也就是說,建構和諧世界要求手段與目標的統一。中國的和諧世界構想本身并不是以激進手段顛覆現有世界秩序,而是希望對國際關系中不利于全球普遍和平與發展實現的一些消極因素進行改良。[2]
外交學院楊闖教授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如此評價,“根據冷戰后國際關系的現實,中國提出了國際社會發展目標和愿景,‘和諧世界’是對國際關系領域核心問題——國家之間關系的革命性的主張”。文章援引楊闖分析稱,“和諧世界”的核心內涵,一是國際關系民主化,二是要解決南北關系的發展差距問題。“和諧世界”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肯定聯合國的作用和多邊主義的價值,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沖突;經濟優先,在政治關系中去意識形態化;在國際關系中尋求雙贏,尋求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從解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來講,中國主張,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人人享有發展的世紀”。[3]
從胡錦濤主席的演講、學者的解讀和有關文件的內容來看,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具有以下基本要素:1、平等——國際社會主要由各國家行為體共同組成,各國家行為體之間相互平等、互相尊重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前提和基礎;2、寬容——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和諧世界理念要求對每種文明均持寬容態度;3、合作——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每個行為體的發展應融入世界的發展之中,這是構建和諧世界的理性選擇;4、協調——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實現和各國自身利益的實現都需要每個行為體協調的行動,在有矛盾、有分歧時,應通過協商、協調的方式和平解決。
在和諧世界理念中,平等和寬容是一國對待他國文明、文化、社會發展狀況時的一種態度,是出發點和立足點;合作與協調是各國在相互交往中的積極作為,通過合作與協調,不斷增進和諧世界關系構建的積極因素,不斷消減不利于和諧世界構建的消極因素。平等、寬容、合作、協調相互連接,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共同構筑與形成和諧世界理念的基本內涵。筆者認為,和諧世界理念的基本內涵就是追求具有不同文明形態的國家在相互平等、相互寬容、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謀合作、謀發展、謀協調,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二、國際私法的精神實質
國際私法作為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基本法律部門,即是在尊重各國法律文明多樣性、平等性,促進其相互合作與協調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在國際民商事交往形成的跨國民商事法律關系中,總會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法律,由于各國民商事立法的差異性,導致對同一跨國民商事關系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便是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問題。國際私法確認和尊重世界各國民商事法律制度存在的差異性,并且,以此種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和條件,以此展開對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討論和研究。
國際私法要求各國對外國法持寬容、理解、尊重并可能在內國適用的態度,認為世界各國應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民商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至于內國緣何要去承認與適用外國法?國際私法歷史發展的理論長河中,“法則區別說”、“國際禮讓說”、“法律關系本座說”、“既得權說”、“最密切聯系說”、“政府利益分析說”等均從不同角度為其尋求答案。實際上,對和諧國家關系以及和諧國際民商秩序的追求,應是內國愿意在一定條件下適用外國民商事法律的內在推動力。
一般來講,現代各國都在一定條件下或一定程度上承認外國民商法律在內國的效力,如承認依外國法建立的合同、婚姻關系等。如果各國均不承認外國民商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各國均構筑自己的民商事法律壁壘,則必將對國與國之間正常的民商事交往形成阻礙,和諧的國家關系、和諧的國際民商秩序將無從談起。同理,如果各國在處理國際民商事爭議時,均唯我獨尊,強調本國法、本地法的絕對適用性,不去考慮外國法適用的可能性與合理性,不去承認外國民商事法律在內國可能具有的一定的域外效力,那么,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私法也就無從產生。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國際私法的精神實質中內涵著對和諧國家關系、和諧國際民商秩序的追求。
國際私法以跨國民商事法律關系為其調整對象,以沖突規范的間接調整方法和統一實體法規范的直接調整方法為其基本調整方法。國際私法在調整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時所采取的這兩種基本方法都是以尊重法律文明的多樣性、平等性為其前提,并以促進不同法律文明的合作、協調、和諧共處為其目標和方向的。
(一)沖突規范——間接調整法
解決國際民商事關系法律沖突問題,最早采用的是通過沖突規范進行間接調整的方法,經沖突規范所指向的用以具體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準據法最終可能是內國法,也可能是外國法,只要該外國法不與內國的公共秩序相抵觸,不存在法律規避的情形。沖突規范運作機理中包含的理論基礎是,首先確認各國民商事法律存在差異,同時確認各法律文明平等,為了解決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問題,協調、促進和諧國際民商秩序的構建,制定沖突規范,尋求特定國際民商事關系與特定法律之間的內在聯系(觸媒),最終得到適用的法,通常被認為是在解決該特定國際民商事爭議方面最為適當的法,而無所謂該法是內國的,抑或是外國的。
從沖突規范間接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作用與運作機理來看,沖突規范是在充分認可、尊重、包容各法律文明多樣性、差異性、平等性的理論背景下產生并得到發展的。
(二)統一實體法規范——直接調整法
統一實體法的直接調整法相較于沖突規范的間接調整法,在解決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方面更為理想、更為直接,它不僅解決法律沖突,而且徹底消除法律沖突。加之,自進入20世紀以來,尤其是20世紀后半葉,受電子技術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國際民商事實體條約、國際民商事實體慣例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數量激增、領域拓寬、規則細化。統一實體法的直接調整法獲得了較為充分的發展。統一實體規范所具有的普適性、廣泛性、優越性使人們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各法律文明在具有相異性的同時可能存在的共性和融合趨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統一實體法的發展仍然是以各國法律文明的多樣性為前提的,是各國法律文明在交流中相互沖突、相互碰撞、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相互融合、不斷趨于統一的一個漸進進程。統一化是過程術語,而不是結果術語,統一化不是指法律已經一體化的事實狀態。也不是指強加的一致性。實際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法律和作為其根基的法學之中的多元化的重要性。法學中的問題不僅源于法律技術的沖突,而且源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法律觀念、法律理論以及法律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4]法律離開了其母體文化,將變得毫無意義。[5]P36
國際私法建立在各國法律差異基礎之上。而法律制度上的差異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與文明的差異。長期以來,人們將國際私法的目的放在消除法律的差異之上。然而人們也許忽視了一點,消除法律的差異就等于消除了國際私法本身,就像消除人類的差異就等于消滅了人類本身一樣。多元法律文明的存在,法律差異的存在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應當值得鼓勵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沖突是并將一直是多元法律文明下永恒的存在。國際私法中沖突規范的問接調整法與統一實體規范的直接調整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充分體現了各法律文明的相異性和求同趨勢的和諧共處。國際私法的精神實質就是追求不同國家、不同區域法律文明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基礎上合作、協調、和諧共處。因此,國際私法的精神實質與和諧世界理念的基本內涵具有相通之處。
三、和諧世界理念下國際私法的再思考
和諧世界理念作為我們今后一段時間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引方針和理論抽象,能夠擴展我們研究國際私法問題的視野,提升思考國際私法問題的高度,對于我們重新思考國際私法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和諧世界理念下,國際私法應更注重追求普適的國際正義
國際私法作為“法律選擇法”、“法律適用法”。在面對相互沖突的各國法律時,應注重“哪個法律”所體現的社會正義更好,“哪個法律”的適用更有利于當事人爭議的解決、更有助于推動和諧世界的構建?美國學者利弗拉爾的“較好法說”可以給我們諸多啟示和借鑒,依照該說,在對發生沖突的有關國家法律所體現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利益進行評估之后,應選擇適用其法律比其他有關國家法律都好的那個國家的法律;而這個“較好的”法律就是能適應當時國際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并能在個案中求得對當事人公正結果的那個國家的法律。[6]
從構建和諧世界的哲學高度來講,國際私法應更多地強調普適的國際社會正義,而非一國法律視界中的正義文本。具體而言,對于某一國際民商事糾紛的解決,各國法律所持的正義觀可能各不相同。只有一國法律所體現的社會政策和利益符合國際社會正義標準時,才可能成為糾紛的準據法;而當一國法律體現的社會政策和利益與國際社會正義標準相悖時,該國的法律就不可能成為選擇的對象。在構建和諧世界理念下,法律選擇應以實現當事人之間的實質正義為導向,以推動普適的國際正義為目標,以構建和諧世界、和諧國際民商秩序為努力方向。
(二)和諧世界理念下,法律選擇方法論上應多種方法兼容并蓄
單一的、簡單的法律選擇方法在協調、解決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問題時,機械而僵硬,不能在各種沖突利益之間達致適當和勻稱,各種沖突利益無法協調與平衡。國際民商秩序難以和諧。因此,從推動和諧世界、和諧國際民商秩序構建角度來講,早先那種試圖運用一種方法來決定國際私法中一切問題的法律適用觀點應被拋棄,應代之以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即單邊的、雙邊的或多邊的、實體的各種方法并存,發揮不同方法各自的優勢。
和諧世界理念下,法律選擇方法論上應多種方法兼容并蓄:雙邊的方法應繼續得到重視,以充分發揮其在平等適用內外國法律方面的積極貢獻;單邊的方法仍會為各個主權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保護自己的特殊利益所需要,但國際私法決不會退回到單邊主義的時代去;實體方法有其優越性的一面,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實體方法的局限性所在。為了推動和諧國際民商秩序的構建,適應日益復雜的國際民商事法律環境,對傳統沖突方法進行必要改進,引入復數連接點、最密切聯系原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等,克服傳統硬性沖突規范具有的單一、機械、僵硬的缺陷,增加法律選擇方法的靈活性、多樣性,仍是當前國際私法法律選擇方法論上應該堅持的。
(三)和諧世界理念下,國際私法應給予弱方當事人以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對國際民商事關系中的弱方當事人通過國際私法法律選擇方法。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能夠減緩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對抗情緒和緊張態勢,有助于公平、公正的實現,有助于推動和諧國際民商秩序的構建。法律視野中的社會弱勢群體(弱方當事人)是由于社會性資源占有的不利,導致利益實現上的困難,從而需要法律給予特別保護的群體。國際私法研究視野內需要予以特別保護的弱勢群體人員當包括涉外婚姻家庭領域中需要確認是否具有婚生地位的子女、被扶養人、無國籍人、某些特殊合同中的弱方當事人,等等。
國際私法對弱者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對弱勢者利益傾斜與對強勢者利益適當限制的途徑實現的。例如在婚生子女的確定方面,一些國家在立法中便明確規定了適用對子女更為有利的法律,即結果選擇方法,以盡可能地使子女獲得婚生的資格。通過國際私法的法律選擇方法,在法律適用時對弱者利益進行特殊的保護和人文關懷,還體現在準正、認領、收養、扶養、婚姻、合同等領域。
(四)和諧世界理念下,國際私法應更重視非訴訟爭議解決方法
傳統上,司法訴訟或打官司被視為解決民商事爭議的正統方式,但很多情況下,這種正統的方式并不理想。在民商事訴訟開始之前,當事人往往并沒有建立完全的對立關系,但隨著訴訟程序的開始和推進,當事方為了獲得勝訴判決,經常會有意指責并夸大對方的過錯,推卸自己的責任和過錯,這種爭議解決方式事實上強化了當事人之間的對立緊張情緒,增加了不和諧因素。從構建和諧國際民商秩序角度來講,國際私法應更多地采用和發展其他一些有效的非訴訟民商事爭議解決方式,用以替代訴訟這一嚴格的司法程序。
目前,在民商事爭議解決方面,非訴訟的爭議解決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尤以ADR的發展引人注目。所謂ADR,英文全稱為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意為替代爭議解決方式。替代爭議解決方式主要有和解或協商(negotia-tion)、調解(mediation)、仲裁(arbitration)、無約束力仲裁(non-binding arbitration)、小型審判(mini-trial)和借用法官(rent judgo)等。[7]P765—766在我國目前的民事司法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的ADR只有仲裁和法院調解兩種形式。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種類較為單一,存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和諧世界理念出發,我們應該借鑒、發展ADR,從單一的硬性的訴訟或仲裁轉變到多元的、賦予當事人更多選擇權的多種民商事爭議解決機制中去,把訴訟中以勝負法律哲學為基礎的對手關系轉變為和諧的公正和衡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中國的和平發展以和諧的世界為社會基礎,和諧世界的構建離不開和諧的國際法制,和諧的國際法律體系不僅依賴于和諧的國際公法體系,也依賴于和諧的國際私法和和諧的國際經濟法體系。
國際私法作為國際民商事關系的調整器和潤滑劑,在國際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加強,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8]P1國際私法在精神實質上與和諧世界理念具有相通之處,國際私法的基本原理和運作機理體現和反映著和諧世界觀的理念。作為一種哲學范疇的和諧世界理念,既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價值倡導。也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努力方向,這一理念指引我們建立胸懷全球的國際私法發展觀。
參考文獻:
[1]鄭啟榮,孫潔琬.和諧世界理念與聯合國憲章精神[J].外交評論,2006,(4).
[2]肖晞,于海洋.試論和諧世界理念[J].理論探索,2006.(3).
[3]“以‘和’為貴中國外交宣誓建‘和諧世界’理念”[EB/0L].http://news,xinhuanet.com/ploitics/2005—12/23/content_3958711.htm
[4]杜濤.后現代主義與國際私法研究的新視角[J].法學論壇,2003,(3).
[5]千葉正士.法律多元[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6]Leflar,“Choice-Influencing Consideration in Conflits Law”,41N.Y.U.L.Rev.267(1966).
[7][8]黃進.國際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