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生問題是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貧困生問題不僅僅是物質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問題。因此,解決貧困生問題,不僅要從國家、學校和社會方面尋求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想教育、心理疏導、環境育人等幫助他們走出精神困境,促使他們奮發成才。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精神貧困;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5—0094—04
截至2005年8月,我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561萬余人,其中貧困大學生405萬人,約占學生總數的26%。數量龐大的貧困生群體給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壓力和挑戰,也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1]在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中,絕大多數學生有著優良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素養。在心理層面,由于長期經受生活的磨練,承受生活的艱辛,相對非貧困大學生而言,他們學習刻苦、做事腳踏實地、嚴格遵守紀律,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更強。在道德層面,由于從小生活在貧寒之中,受傳統道德和鄉鄰習俗的教化,愛憎比較分明,是非觀念明確,道德感強。他們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希望通過上大學改變自己甚至家人命運的愿望十分迫切,因此成才的動機相當強烈。
但是,也有一些貧困生由于自身認識的偏頗、教育的不適當和客觀環境的影響等,沒有形成對物質貧困的正確認識,無法承受經濟上的持續壓力,由物質貧困進而走向了精神貧困,其主要表現為心理貧困和思想貧困。心理貧困對貧困生健康成長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思想貧困則不僅影響其個人成長,而且會對社會發展帶來一定隱患:這部分學生如果不加強教育,即便是學有所成,走向社會也是破壞社會和諧的危險因素,且其學習成就可能與“危險”程度成正比。因此,高校的貧困生問題并非單純的經濟解困問題,貧困生的精神貧困問題更需要我們加以高度關注。
一、貧困生的精神貧困現象透視
貧困生的心理貧困現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主要是指貧困生面對物質貧困的巨大壓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強烈的自卑心理。強烈的自卑是貧困生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其所有心理問題的根源。一方面,經濟上的拮據,使其與其他同學在物質生活上出現較大的反差,這種反差往往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強烈的刺激,使其覺得低人一等,輕視自己,形成強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經濟弱勢也抑制了他們適應現代生活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形成,知識面狹窄、缺乏特長,使他們自慚形穢,進一步加重了其自卑心理。長期強烈的自卑心理,使其害怕受到傷害,顯得敏感多疑,缺乏對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喪失挑戰生活和學習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消極對待人生,嚴重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二是脆弱的自尊心理。貧困生的自卑往往正是與其較強的自尊相碰撞而產生的。貧困生能在較差的物質保障下考入大學,他們都有著比較強的成就動機,自尊心較強。但是,這種自尊心很脆弱,面對自己與其他同學在經濟以及其它方面的差距時,會輕易地否定自己,從而走向自卑的一端。同時,又會用過度的自尊來掩飾內心的自卑,因而變得更加敏感,不愿意承認自己是貧困生,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處境,甚至拒絕學校、社會和同學老師的幫助,更有甚者則認為別人的幫助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三是明顯的自閉心理。在經濟拮據、自卑等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相當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明顯的自我封閉現象:行動上獨來獨往,不愿意與同學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對集體漠不關心。雖然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和認可,但是,對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又非常敏感,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幫助,常常讓周圍的同學感到難以與之相處。這種矛盾的心理致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容易與同學發生沖突和矛盾,最終就會陷入孤獨的境地。四是嚴重的抑郁心理。抑郁是貧困生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方面,在行為上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苦悶、行動遲緩,常感到力不從心、思維遲鈍,因而言語減少或沉默不語,伴隨有失眠等反應。抑郁狀態產生之后具有很強的彌散性,使貧困生感到生命本身沒有意義,具有強烈的無助感,甚至產生自殺念頭或采取自殺行動。[2]
貧困生的思想貧困現象。貧困大學生的思想貧困是指其由于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產生的不良思想傾向和道德滑坡等現象,主要表現:一是悲觀情緒和消極思想嚴重。面對家境貧寒所帶來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一部分貧困生缺乏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不是鼓足勇氣戰勝困難,而是怨天尤人,悲觀厭世,恨自己生不逢時,怨父母無能,甚至失去了學習和生活的信心,“破罐子破摔”,進而心態和行為舉止失常。二是依賴思想嚴重。一些貧困生認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大學,國家不會對貧困生置之不管,政府要管我們,學校也要管我們,不可能不讓我們上學,學校和社會對其的經濟救助是理所應當的。因而,“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不是靠自己努力學習拿獎學金或參加勤工儉學解決生活和學習困難,而是等待國家和學校的補助或社會的救助。三是享樂主義思想的滋生。有的貧困生在拿著銀行貸款的同時,抽煙喝酒,請客送禮,花錢大手大腳;還有一部分貧困生在拿到學校助學補貼后,泡網吧、談戀愛,不僅不努力學習,反而以貧困為資本,進一步向學校伸手。四是缺乏誠信。有些享受助學貸款的貧困生,誠信缺失,貸款到期后不愿意還款,甚至鉆國家政策和目前管理的空子,惡意拖欠。由于高校大學生的還貸信用差,目前已經導致銀行再次提供助學貸款不積極,甚至有些銀行不愿意為高校學生提供助學貸款,影響到國家助學貸款體系作用的充分發揮。五是缺乏“感恩”和“孝道”。有的貧困大學生得到社會的資助竟沒有一句感激的話,更沒想到如何回報。還有的大學生父母舉債供其讀書,自己卻貪圖享樂。2006年3月《廣州日報》一名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全家年收入僅2000多元的貧困大學生,在家人為讓他讀書到處舉債時,他卻因為虛榮心作祟,將父母辛辛苦苦賺來或借來的錢隨意揮霍,不但高檔手機、時髦服飾應有盡有,甚至還要求父母借錢買冰箱、DVD充門面……
二、貧困生的精神貧困成因
是什么原因導致貧困生的精神貧困呢?筆者認為,既有貧困生自身主觀因素,也有客觀社會環境因素。
從貧困生的主觀因素來分析:首先,成長環境中的負面影響。一般貧困生來自于農村或城鎮下崗職工家庭,他們長期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這些群體中的某些落后文化中的負面因素,如思維方式的封閉性,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敏感和絕望,缺乏自尊等與現代化社會所要求的積極進取、樂觀開放等形成強烈反差,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導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閉,行為上表現出不合群,內心深處有很強的孤獨感,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困難。其次,家庭教育的不適當。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大學生早期人格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在面臨同樣的經濟壓力和生活困難時,不同的貧困家庭對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如果父母以不正確的認識、不良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教育孩子,甚至粗暴地干預孩子的自由和選擇,那就必然對貧困大學生早期的人格發展形成扭曲,導致其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其三,自身認識的偏頗。有少數貧困大學生缺乏對社會的正確認識,片面地認為,自己之所以貧困主要是社會不公造成的,是由于體制改革和經濟政策欠缺等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拉大,因此心理感到不平衡,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自己受社會幫助是天經地義的。 從客觀社會環境因素來講:其一,我國是一個正處于社會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社會急劇的發展與變革,使得東西差距、城鄉差距、城市中不同階層收入的差距不斷拉大,由于不能正確地看待和分析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這種差距以及下崗增多、貪污腐敗、都市繁華絢麗下的丑惡等問題,使一些貧困生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表現為仇視、偏執、虛榮等,同時也容易產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傾向。其二,校園中出現的貧富差距,對貧困生心理上、精神上的深層影響則是直接的。校園里的名牌服裝、時尚飾品、筆記本電腦、私家車、貴族式生活與節衣縮食、為生計四處奔走、為學費發愁,這種強烈的落差給貧困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巨大的精神壓力,經濟上的困窘,使其很難在生活消費、日常社交、同學聚會等活動中找到心理歸屬感,進而容易導致心理上的失衡,對同學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為產生誤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誤會加以放大,從而形成心理障礙,甚至產生對同學對社會的仇視。其三,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大多是應試教育為主,以智育為中心,忽視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能進入高校進一步學習的貧困生人大學前多為學校的佼佼者,一好百好,優秀的成績成了其所有問題的遮羞布,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難以得到關注。上大學后,學習成績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而且學習成績也未必還是優秀者,同時生活能力差、缺乏個性、綜合素質低又凸現出來,與現代都市生活和豐富的大學校園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導致其心理失衡、抑郁自閉。
三、解決貧困生精神貧困問題的路徑
(一)經濟解困是前提
經濟貧困是造成貧困生精神貧困的最直接因素,要解決其精神貧困問題,首先要在經濟上為其解困。就目前我國高校由“獎、貸、助、補、減、免”組成的貧困生資助體系而言,盡管它在資助貧困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獎學金由于其本質是為了獎勵學業優秀的學生,對貧困生的覆蓋面比非貧困生還要低,難以很好地解決貧困生的問題;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由于還貸率低,銀行綜合收益不高、壓力大,加之工作機制和貸后管理的很多問題沒有很好解決,使得此項工作困難重重,難以順利開展;勤工儉學“僧多粥少”,高校中勤工助學崗位有限、穩定性差,報酬低廉,且大多數停留在校內“勞務型”層次上,難以真正發揮其解困功效;“減、免、補”措施,由于資金來自學校,受學校經濟能力的限制,獲得補助的貧困生的比例很小,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貧困生總量的需求,特別是一般院校和經濟不發達地區院校,這個問題更為突出。[3]
盡管如此,筆者認為,這一資助體系是目前比較符合我國高校實際的比較完善的資助體系,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解決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其功效。盡快完善高校助學貸款的運行機制,更多地利用市場的力量和經濟的手段去推動銀行參與學生貸款,使銀行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通過建立個人信用體系,根據學生畢業后的收入適當延長還款期限等措施,提高還貸率,保證此項工作在學生資助中的主體作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立合作教育體系,實行有償資助,拓展勤工助學范圍,充分發揮其資助經濟困難和培養學生自立能力的功效,實現助學基金的良性循環;在目前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負擔起救助貧困生的全部責任的現實背景下,鼓勵和支持高校做好“減、免、補”工作,真正解決特殊困難學生的經濟解困工作。
(二)思想教育是根本
貧困生經濟上的貧困并不可怕,我們可以通過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來幫助其解困,但是他們在大學期間形成的不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可能影響其一生,進而危害社會。目前對貧困生的解困工作,更多地把著力點放在了經濟解困、心理健康教育上,對思想教育關注不夠。我們認為,在黨中央高度關注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現實背景下,貧困生的思想教育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1、教育貧困生正確認識貧困和正確對待貧困,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要通過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來轉變他們的錯誤認知,使他們正確地看待社會,認識到暫時的社會不均,是社會改革發展進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不能將家庭貧困全部歸因于社會。正確對待高校收費制度,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實行上大學收費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走出金錢的小圈子,正確處理眼前困難與人生發展的關系,貧窮與成大事者的關系。貧窮并不可恥,可恥的是自己甘于貧窮,不去努力改變貧窮;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志,讓貧困折斷了奮飛的翅膀。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敢于承擔責任,成為解困的責任主體,努力實現自我解困。
2、加強對貧困生自強自立精神教育。高校要積極鼓勵貧困生不斷立志進取,引導貧困生增強自立意識和成人意識。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千方百計給他們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和崗位,通過教育引導他們摒除“一切靠父母供養、學校資助”和走出“等、靠、要”的習慣思維模式,使他們在接受扶助的同時,樹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積極探求謀生的手段和“自救”的方法,教育他們正確面對競爭,學會在競爭面前保持平常心態,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增強“自救”的信心,讓自強自立成為他們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3、樹立貧困大學生自強自立的先進典型。在大學生中有很多自強自立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洪戰輝感動中國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學校可以舉辦優秀貧困生事跡報告會,請他們談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奮斗歷程,通過這種方式,幫助貧困生放下思想包袱,排除自卑情緒,合理規劃大學生活和人生道路,引導他們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心,實現人生的飛躍。
(三)心理疏導是重點
貧困生面臨經濟和學業的雙重壓力,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影響,長期處于精神緊張和封閉的狀態,出現一些消極的心理特征實屬正常,但是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宣泄或解決,就極易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甚至是有些學生越軌犯罪。因此,一方面我們要重視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客觀的看待這些問題。
1、正確認識貧困生心理。目前我們在關注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時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先入為主地認為貧困生就一定心理不健康,總是把“貧困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對立起來,在研究時就將兩者作為研究的對照組,這樣我們就很難對貧困生的心理現狀做出客觀評價。如前所述,貧困大學生一般都是在艱苦環境的磨練中成長起來的,苦難造就了他們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練了他們不屈的性格,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優良的心理品質,我們在正視貧困生的一些心理(下轉第112頁)問題的同時,更應看到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讓他們受到正面的鼓舞,這樣更有利問題的解決。[4]
2、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要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貧困生將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轉化為人生前進的動力,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首先,從學校領導到任課老師、從輔導員到班干部、同學都必須從思想上、行動上去關心、注視學校中的這個弱勢群體,把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加以研究開展;其次,應根據貧困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和心理咨詢工作。對于心理疾病比較嚴重的特困生應該加以耐心的指導,幫助他們克服自卑、逆反、虛榮、嫉妒等不良心理狀態,從心理上真正擺脫各方面的壓力,提高自強自立意識,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四)校園文化不可或缺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寬松、和諧、樂觀、向上的群體氛圍,有利于貧困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狀態,因此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倡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自強自立、平等、關愛之風,引導學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倡導以開闊的心胸包容和幫助弱勢群體。為貧困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充滿愛和希望的校園文化環境,這樣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思想教育工作會更有成效。
總之,數量龐大的貧困大學生群體的存在,將是一個長期而又棘手的社會問題。盡管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這一群體的數量、結構、分布等將會發生變化,但勿庸置疑的是,它的存在將是長期的。城鄉差距的存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社會階層的不斷分化,等等,這些都預示著這一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別是貧困生的精神貧困問題,已經到了需要高度關注的時候了。基于以上認識,高校貧困生的教育和資助在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政府、社會、學校對貧困大學生的經濟資助固然重要,但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導亦應高度重視,并設法提高其效果,只有如此,才能使其順利完成學業,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吳紅.高校貧困生現狀分析及解困途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6,(2).
[2]姜紅仁.論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
[3]張曉霞.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問題及對策研究[L].濟南大學學報,2006,(4).
[4]桂世權.談辯證認識貧困大學生心理[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責任編輯:崔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