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文化既是對不同文化形態所具有性質的一種價值判斷,也是對以和諧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實體的稱謂。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在建設和諧文化進程中要始終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和諧社會;和諧文化;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5—0041—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凸顯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一個社會的和諧,在本質上體現為一種和諧的文化精神。沒有和諧的文化,就沒有和諧的社會。和諧文化是社會和諧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基礎,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
一、和諧文化的界定
1、作為價值判斷的和諧文化。文化是—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它,其含義也千差萬別。一般來說,文化有層次和類型之分,可以將文化分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類型;也可以將文化分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個層次。所謂大文化,即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物質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及其成果來體現的人類文化;而精神文化,則是通過人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來體現、或者雖在物質活動中產生但主要表現在精神層面的人類文化。其大致相當于中文化。中文化再分,又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理性文化、文學藝術文化、語言文字文化、社會習俗文化以及制度體系文化等不同的類型。至于小文化,主要指語言文字文化、文學藝術文化等,它的范圍就更為狹窄。
根據這樣的定義,每一類文化,都有其特定的領域和范圍,有其相對穩定的主體和內容。“和諧”通常作為一個形容詞來使用。表述的是某種事物的性質和特點,并不是作為名詞來界定和命名一種文化實體。比如,我們經常講的“先進文化”,就是指某種文化具有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積極、文明的性質和特點。它是對多種類型的實體文化所做的價值判斷,而不是直接給某種特定范圍的文化實體命名。這種根據某個方面的性質、特點所劃分的文化,還有若干,比如反文化等,就是對某些與先進文化相對的、具有落后或不當性質的文化現象進行的價值判斷。
由此可見,對于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按其性質和特點來進行價值評價,加以歸類。從這樣的分類角度來看,作為對某種文化實體的一種性質和特點的界定,和諧文化是廣泛存在的。現在我們談及的和諧文化多數是在這個意義上來使用的。
2、作為文化實體和價值判斷統一的和諧文化。我們還可以把和諧文化看作一個固定的名詞詞組,從這個角度進行界定,和諧文化就具有文化實體和文化形態的涵義。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堅持和實行互助、合作、團結、穩定、有序的社會準則。也就是以和諧理念貫穿于相關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之中,以和諧作為該類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并以此影響其他各種文化形式,促進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
和諧文化的這種定義,內涵是比較清晰的,但其外延實際上并不很清楚。它與其他各種文化形態或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因此,也就可能滲透到這些文化形態或形式當中,對這些文化的性狀和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無論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理性文化還是文學藝術文化、社會習俗文化,無論語言文字文化還是制度體系文化等,都或多或少地會包含一些和諧文化的因子或要素。因此,和諧文化,實際上有兩種基本的存在方式。一種是比較專門的、穩定的,有一定的范圍,相當于某種實體文化。其核心是和諧理念,它的全部內容都圍繞著和諧而展開,是以和諧為核心的各種理念、精神、價值、信仰的思想體系,以及研究、闡釋、宣揚、傳播、促進和諧的文化載體。它們大體上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化形態。而另一種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實體,而是滲透和體現在其他各種文化類型、文化形式、文化實體和文化現象之中。任何文化實體或文化形式,只要從價值判斷上具有和諧的特質,都可以寬泛地稱為和諧文化,進而成為和諧文化建設的對象。根據十六屆六中全會對建設和諧文化的相關論述,我們黨對和諧文化的涵義是從這兩個角度的統一來把握的。
二、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要求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形態。和諧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階段的價值原則、基本特征和實踐要求的集中反映。和諧文化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文化支撐,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和諧文化來維系、浸潤、引導和推動。
1、和諧社會是和諧文化的源泉、動力和基礎。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它的最終源泉在于社會生活,尤其來自于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雖然由于社會分工的發展,社會分化出愈益增多的人專門從事文化生產,造成了文化與物質生產界限的模糊,但從最終的根源和基礎看。文化依然是社會生活、社會存在的反映。它的創造和發展的源泉在社會生活,它與社會生活之間,根本上依然是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意識之問那種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樣的一些性質和特點,不同程度存在于現實的社會關系、社會體制、社會行為、社會生活之中。它們必然會以各種方式在思想文化領域表現出來,成為和諧文化的基礎和源泉。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諧與不和諧的矛盾沖突,還會不斷提出建設和擴展和諧因素的要求,從而成為和諧文化發展的動力,促進和諧文化的不斷發展和繁榮。沒有和諧的社會現實,就不會有和諧文化;沒有現實對于和諧的追求,也不會有和諧文化。和諧社會越發展,和諧文化就越發達。
2、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向導和支撐。和諧文化以社會現實為基礎,但并不是完全被動地反映和跟在社會現實后面。如同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一樣,和諧文化對于現實的社會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和諧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獨立、超前于社會生活的發展,對社會和諧發揮方向導引、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的作用。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
作為一種信仰和理想,它指明社會發展的方向,支撐起人們的精神世界,給人們以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目標和力量,引領現實社會向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它對社會生活發揮著評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給和諧以肯定、贊揚、褒獎和倡導,鼓勵一切和諧事物的發展,促進各種和諧因素的增長;作為一種規范體系。它對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構發揮著靈魂和指導的作用,約束和規范著社會生活的秩序,促進各種制度機制的優化,保障現實社會在愈益和諧的軌道上運行;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和文化產品,它又能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僅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諧之美陶冶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情。
正因為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之間存在著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所以,建設和諧文化對于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首先,建設和諧文化,可以進一步明確和諧社會建設的方向,鞏固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其次,建設和諧文化,可以進一步完善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作為執政黨,我們治國理政的所有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指導下形成和實施的。通過和諧文化建設,我們可以在更廣的領域和更深的層次上,倡導和傳播和諧理念,并滲透、轉化、體現到一切執政行為、執政方式當中,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第三,建設和諧文化,可以有效地調節社會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形成和諧的社會秩序。通過和諧文化建設,可以發揮文化的調節和整合作用,幫助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社會,尤其是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減少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
三、在和諧文化建設進程中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
1、和諧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來看,社會的發展有過多種多樣的狀態。動蕩、混亂、失序,是一類狀態;穩定、和諧、有序,是另一類狀態。兩類之間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過渡狀態。矛盾激化,就有可能發生戰爭、起義、革命等等。當一種新制度取代舊制度、新階級取代舊階級時,某種程度的動蕩、混亂、失序,是不可避免的。從本質上來看,是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但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這樣兩種狀態,總是交替地出現和存在的。穩定、和諧、有序,不會始終存在。永遠處于這種狀態,不僅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且還會阻礙一些重大的社會矛盾的解決。因此,在一定程度的動蕩、混亂、失序之后,人們總是渴望著善治,渴望著實現新的穩定、和諧、有序,渴望著這種狀態給人類自身帶來福祉。縱覽人類社會的漫長歷史。較為穩定、和諧、有序的狀態。在時間上總是長于動蕩、混亂、失序的狀態,是一種常態;而動蕩、混亂、失序,則是一種非常態。比較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總體上。有利于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有利于社會文明進步的繁榮和發展。
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在86年的歷程中,經歷了不同類型的社會狀態。以1949年為界,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在奪取全國政權的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動蕩、混亂、失序。某種程度的動蕩、混亂、失序,甚至是開展革命斗爭所需要的。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也不是一味地制造動蕩、混亂、失序,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努力尊重和維護群眾社會生活的平穩、秩序,努力與一切有利于革命的力量進行團結合作。甚至與敵對勢力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合作。在黨內、革命隊伍內,更是努力講求團結、維護和諧。更重要的是,當中國共產黨掌握了全國政權以后,便處在了執政黨的地位。執政,就要遵循執政的規律,就要代表和維護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維護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就要實行最有利于國家、民族、社會和人民的治理方式。古今中外,治國理政,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以亂為榮,把亂當作一種常態的。治國理政,根本上都要講秩序、講規范、講穩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講妥協、講合作、講禮讓。至于和諧,則是一種最高境界了。所以,對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的全部過程中,當然要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堅持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有序。尤其要把追求社會的和諧,當作一種不懈的最高目標。
2、辯證把握和諧的價值取向。我們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但對和諧問題也要持辯證的觀點。要看到,和諧,只是社會運行狀態的一種最高境界、最高理想。現實存在的事物和社會,既沒有絕對的和諧,也沒有絕對的不和諧。和諧與不和諧始終是相伴而生,同時存在的。某些情況下,不和諧的因素超過和諧的因素,社會就處于不穩定狀態;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和諧的因素超過不和諧的因素,社會就比較地穩定有序。和諧不和諧都是相對的。社會是否和諧,并不是看是否徹底消除了不和諧因素,而是看整個社會的和諧因素是否占主導地位,特別是一些關鍵的領域和環節是否比較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作為一個發展的過程,始終是在和諧與不和諧兩種因素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給自己設定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是把和諧作為一種根本和長遠的價值取向,努力消除或減少一些影響全局的不和諧因素,使社會的和諧因素不斷增長,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更加全面、均衡和協調地發展。即使在一定范圍、一定時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也不必大驚小怪。在一些具體的文化形式中,某種形式的不和諧,也很可能是一種必要和合理的存在。因此,建設和諧文化,一定要把握和諧的相對性,掌握和諧與不和諧的辯證法,在兩者的矛盾運不中。處理好和諧與不和諧的關系。以和諧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堅定不移地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前進,盡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諧的因素,但又不要盲目追求無法實現的空想,不給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創造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培養和諧的社會文化精神,在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中,陶冶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本文系作者承擔的陜西省社科規劃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研究”(項目編號:05C002Z)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8.
[2][法]維克多.埃爾.文化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郭建寧.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王榮華,童世駿.多學科視野中的和諧社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