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楊維楨 文學觀 矛盾統一
摘要:楊維楨的文學觀看似有著復古與創新,教化與性情之間的矛盾沖突,實則它們是為了詩歌的除弊革新而統一在一起的。
楊維楨文藝理論中的矛盾性突出表現為兩對矛盾,即復古與創新,教化與性情。他們看似矛盾,實則統一。
第一,復古及創新的矛盾與統一。
楊維楨的詩歌創作及理論明顯具有形式上的復古性特征。他流傳后世的詩作主要是古樂府,他的詩集或者是《鐵崖先生古樂府》,或者是《鐵崖先生復古詩集》,而他的律詩則流傳很少。楊維楨的《吳君見心墓志銘》回憶他教吳復學詩時,他叫吳復:“姑歇汝哦事,靜讀古風、雅、騷及古樂府。”①他的學生章琬在《輯鐵崖先生復古詩集序》中說楊維楨“生于季世,而欲為詩于古,度越齊梁,追蹤漢魏,而上薄乎騷雅,是秉正色于紅紫之中,奏《韶濩》于鄭衛之際,不其難矣哉!此先生之作,所以為復古,而非一時流輩之所能班”。楊維楨甚至說:“律詩不古,不作可也。” ②可見楊維楨要求詩歌復古非常堅決。
但顧嗣立在《元詩選》中縱論元詩時是這樣提到楊維楨的:“至正改元,人才輩出,標新立異,則廉夫為之雄,而元詩之變極矣” ③,這里的“標新立異”,顯然指楊維楨的創新性。四庫館臣對楊維楨的評價也一直被認為是客觀的:“維楨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根柢于青蓮、昌谷,縱橫排癓,自辟町畦。其高者或突過古人,其下者多墮入魔趣”,“特其才務馳騁,意務新異”,這里的“自辟町畦”、“意務新異”也是指楊維楨的創新性。
楊維楨的復古和創新其實是統一的,他的復古是為了創新。“意務新異”確實入木三分:細品楊維楨的詩作,就覺得楊維楨似乎只要寫詩就要寫得跟別人不一樣,他雖說“律詩不古,不作可也”,實際上他的律詩寫得也很好,但再好也好不過唐人去,于是就不愿寫(要寫就寫拗律);而古樂府雖然自漢以后“輾轉日增,體裁百出。大抵奇矯始于鮑照,變化極于李白,幽艷奇詭,別出蹊徑,歧于李賀”④,但其句式、篇章的隨意性仍然可以使楊維楨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它進行革新。他的老朋友張雨在《鐵崖先生古樂府敘》中說:
今代善用吳才老韻書,以古語駕御之,李季和、楊廉夫遂稱作者。廉夫又縱橫其間,上法漢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之間,故其所作古樂府辭,隱然有曠世金石聲,人之望而畏者。又時出龍鬼蛇神以眩蕩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⑤
確實,楊維楨向所有的前輩作家學習,其樂府詩有李賀的瑰麗怪誕卻無李賀的幽冷,加上李白式筆力的雄健及奇特浪漫的想象,又多用古韻增加了陌生感,于是他的古樂府遂煥然一新,獨成一家。所以楊維楨推重古樂府,雖曰復古,實則創新。后來雖然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批評楊維楨的古樂府有“老蒼癓兀,取道少陵,未見脫換之工;窈眇娟麗,希風長吉,未免刻畫之誚”的弊病,但這正是楊維楨“意務新異”的結果,所謂矯枉過正,誠所難免,不如此,怎能成為一代文壇盟主,幾乎憑一己之力一改元詩之弊?而高啟、張羽、楊基、貝瓊、袁凱等人的詩歌創作正是在借鑒了楊維楨創作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才形成了明初詩歌創作的繁榮,他們都是在楊維楨詩歌的熏陶下長大的(這里的后三個詩人直接就是楊維楨的學生)。
楊維楨詩歌復古與創新的矛盾統一并不僅僅表現在對這些雜言體古樂府的改造中,七言四句及五言四句的詩體在他手中也給人舊貌換新顏的感覺。他把七言四句體的巴蜀竹枝歌嫁接到西湖,寫了《西湖竹枝歌》,還寫了《海鄉竹枝歌》、《吳下竹枝歌》等作品。五言四句的民歌也是他所擅長的,楊維楨寫有《吳子夜四時歌》、《小臨海曲》、《桂水五千里》、《采蓮曲》等,這類詩歌則是從江南民歌中脫胎而來。這些詩歌雖然有些也合乎平仄,但要求并不嚴格。它們的語言大多通俗易懂,內容也都生活化,顯然,它們也是楊維楨用來革新元代詩風的工具。
由此可見,楊維楨詩歌的復古性及創新性看似矛盾,但二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復古和創新都是為了改變元代中期詩歌平正圓熟的詩風。
第二,教化美刺論與性情論的矛盾統一。
楊維楨詩歌的社會教化論非常明顯,但研究者卻往往把它忽略了。楊維楨在《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中說:“曰忠曰孝,亦可以敦勵薄俗”,盡管他在這里指的是朱桂英的演史,但這一理論也適用于他自己的詩歌。楊維楨不僅在一些婦女詩的序中提到了“規誡之義”之類的文字,而且在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歌中直接聲明他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能叫統治者看到這些詩歌,從而達到諷諫的目的,例如他說《海鄉竹枝歌》“非敢以繼風人之鼓吹,於以達亭民之疾苦也” ⑥,在《賣鹽婦》的后四句則是:“君不見繡衣使者浙河東,采詩正欲觀民風。莫棄吾依賣鹽婦,歸朝先奏明光宮。”有些詩歌是為了給人們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這對改良社會風氣也是很有作用的,例如《女貞木》、《強氏母》、《孔節婦》、《劉節婦》就是這樣的詩歌,《劉節婦》的結尾句為:“我歌為繼柏舟詩,門戶他年耀旌節”,就明確了這首詩樹立榜樣的意圖。除了這種節婦類的榜樣外,楊維楨還為那些勤于政事或為國死節的官員們大唱贊歌,例如《李鐵槍》、《鐵骨打》、《房將軍歌》等,其中《房將軍歌》的序中就認為房居仁“實可美也”,褒美之情溢于言表。有正面榜樣就有反面典型,例如《淇寡婦》、《盲老公》、《銅將軍》等,其中《盲老公》的序中說是“刺拜住哥臺長”,《銅將軍》序中也說明是“刺偽相張士信”。其實,楊維楨之所以自覺地選擇古樂府這一詩體作為自己對詩歌進行革新的工具,就是看重了古樂府所特有的反映現實有益教化的功能,張雨在《鐵崖先生古樂府敘》中表達的“《三百篇》而下,不失比興之旨,惟古樂府為近”的觀點,實際上就是楊維楨的觀點。對楊維楨來說,繼承了古樂府的精神,也就繼承了《詩經》的精神,那么《詩經》的精神又是如何呢?楊維楨的《詩史宗要序》對此有明確的論述:“詩之教尚矣,虞廷載賡,君臣之道合;五子有作,兄弟之義章。《關雎》首夫婦之匹,《小弁》全父子之恩,詩之教也遂散于鄉人,采于國史,而被諸歌樂,所以養人心、厚天倫,移風易俗之具,實在于是。”可見,楊維楨對《詩經》的肯定主要是對《詩經》社會教化功能的認可。
楊維楨也確實非常明確地主張“詩本情性”。他的《兩浙作者序》回憶自己剛考中進士時,有人“數閩詩人凡若干輩,而深詆余兩浙無詩”,他就很生氣地反駁:“言何誕也!詩出性情,豈閩有性情,浙皆木石肺肝乎?”后來他在《剡韶詩序》中說:“詩本情性,有性此有情,有情此有詩也”;在《李仲虞詩序》中也有“詩者,人之情性也,人各有情性,則人各有詩也”的言論。楊維楨的許多詩歌確實是性情之作,他的作品從各個方面表現了他的精神世界:有“男女欲不絕,黃白術不休”的表白,有“天子不能子,王公不能儔”(《大人詞》)的高傲,有“五十狂夫心尚孩,不容俗物相填癕”(《湖州作》之二)的天真,有“鐵仙自是酒中仙,一飲一斗詩百篇” ⑦的豪邁,有“手持女媧百煉笛,笛中吹破天地心。天地心,何高深!八千歲,無知音”的神奇與寂寞,當然也有“美人兮美人,吹玉笛,彈紅桑,為我再進黃金觴”(《城西美人歌》)的享樂,等等。
楊維楨的詩歌教化論和詩本情性論在他自己看來也是一體的。楊維楨《剡韶詩序》認為“上而言之,雅詩情純,風詩情雜;下而言之,屈詩情騷,陶詩情靖,李詩情逸,杜詩情厚” ,顯然,在楊維楨眼中,《詩經》雖然是詩教的典范,但也是“詩本情性”的楷模。楊維楨主張復古,但他的復古不是表面的模擬,而是學習古人的“尚己”精神,他在《吳復詩錄序》中說:“古者人有士君子之行,其學之成也尚己。故其出言如山出云,水出文,草木出華實也。后之人執筆呻吟,模朱擬白以為詩,尚為有詩也哉?故模擬愈逼而去古愈遠”;他的《趙氏詩錄序》認為“詩之情性神氣,古今無間也,得古之情性神氣,則古之詩在也” ,寫詩只要寫出自己的真性情,就學得了古詩的真諦,所以楊維楨的詩論具有明顯的師心自用、自我作古的特點。但楊維楨所說的情性并不僅僅限于個人的性情,他的《齊稿序》說“詩之厚者,不忘本也,先民情性之正,異乎今之詩人”,又說“《三百篇》本性情,一止于禮義”⑧,可見性情和儒家的禮義在他這里是一體的。如果我們分析一下他對“求詩者,類求端序于聲病之末,而本諸三綱,達之五常者,遂棄弗尋”的批評,就可以知道這里的“求端序于聲病之末”指的是“模朱擬白”,也就是對詩歌形式的模擬;而“三綱”“五常”則是內容上的追求,由此可見三綱五常在楊維楨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楊維楨看來,寫自己性情的詩作雖符合古人“尚己”的精神,但歌頌貞節忠烈的詩篇也是不可缺少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楊維楨的文學觀雖看似有復古與創新、教化與性情的矛盾,實際上這四方面是統一的,這個統一點就是除弊求新。胡應麟批評楊維楨之前的元詩說:“宋近體人以代殊,格以人創,巨細粗精,千歧萬軌。元則不然,體制音響,大都如一。其詞太綺縟而乏老蒼,其調過勻整而寡變幻。”⑨楊維楨就是嘗試用各種手段來改變這些弊端,他的婦女詩正是他進行革新的一個重要手段。他的《曹氏雪齋弦歌集序》說:“予聞詩《三百篇》,或出于婦人女子之作,其詞皆可被于弦歌,圣筆錄而為經,律諸后世老于文學者,有所不及”,由此可見他對婦女詩的肯定。楊維楨寫了大量的民歌體作品,例如《西湖竹枝歌》、《吳下竹枝歌》、《海鄉竹枝歌》、《吳子夜四時歌》、《采蓮曲》、《商婦詞》等。這些以婦女口吻寫出來的詩歌迥異于士大夫們的應酬之作,民歌體所特有的清新自然恰好可以沖擊詩壇上流行的綺縟勻整。他把艷體詩也進行了改造:以“曲子語約束入詩”,對艷體詩在形式上進行了改革;以戲曲故事入詩,使詩歌成為戲曲故事的載體。他的艷體詩爭議之大,正證明了他對這種詩體的改造之大;他的艷體詩不脛而走,正是他的艷體詩改造成功的憑證。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魏紅梅:(1971- )熏山東諸城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山東濰坊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元代文學。
①楊維楨,《東維子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本文所引作品若未注明均出自此。
②釋安,《鐵崖先生拗律序》,《東維子集》卷7,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顧嗣立,《元詩選》初集,第1975頁,中華書局,1987年。
④楊維楨,《鐵崖古樂府·樂府補》卷前《提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⑤《鐵崖古樂府》卷前張雨序,四部叢刊本。
⑥孫小力,《楊維楨年譜》第7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⑦楊維楨,《鐵崖先生詩集》辛集《醉歌行》,《楊維楨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第242頁引文。
⑧楊維楨,《楊維楨集全錄》卷4《玉笥集敘》,《楊維楨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第66頁引文。
⑨胡應麟,《詩藪》外編卷6,第23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