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司馬遷 《史記》 功名 創作心態
摘要:司馬遷窮其畢生都在追求功名,但由于他特殊的人生閱歷,其功名心態也隨著生命進程的流動而不斷發生變化。由最初幼稚簡單的入仕為官,成就功業,到為官受挫后轉向立言,再到生命理想遭到毀滅性打擊后再度走上立言與立德統一起來的功名之路,其心態的轉折變化可謂一波三折。我們從他艱難曲折的功名之路,可以看到一個昂揚向上的司馬遷,一個以頑強的毅力與多舛命運抗爭的司馬遷,一個靠自己的努力將立德與立言統一起來的功名卓著的司馬遷。
像一切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的士大夫一樣,司馬遷也有著強烈的立功揚名于天下的熱望。這是古代士人共同擁有的一種“趨優心理”。心理學家在對人的行為的心理驅力進行考察時發現,有一種近似于本能的心理傾向常常是人們行為的原動力。這種心理傾向被稱為“企圖達到優越地位的努力”①。在中國古代,士人趨優心理的具體指向有二:一是高官厚祿。這種帶有功利性質的需求是士人最基本的角色期望,也是大多數士人奮斗的目標。然而,對大多數士人而言,仕途又被視為畏途,歷來通達順遂者極少。因此,官之角色追求的受挫,便是造成士人基本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名聲顯赫。作為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并非都是利祿之徒。除了官這一角色期望外,名(名聲、名譽、名望)也是他們“趨優心理”的基本指向??鬃訃L言:“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②。這代表了渴望精神滿足的士人的共同心聲。然而對名譽追求的難度又甚于做官,因此追求名譽的心理需求更易受到挫傷。這是造成士人基本焦慮的又一主要原因。司馬遷作為封建士人的代表,既有這個階層普遍性的功名思想和情緒體驗,又因為自己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情感經歷,具有不同于一般士人的獨特的功名心態。
一、一心向功名
司馬遷一出生就趕上西漢進入繁榮昌盛的時期。雄偉昂揚的時代風氣和漢人普遍具有的積極進取的功名心態感動、激蕩著司馬遷,使他內心同樣充滿成就功業,揚名天下的渴望。受這種情緒的支配,司馬遷對歷史上成就功名或不懈追求功名的人格外欽佩和重視??v觀《史記》一百三十篇,“名”共出現了近六百次,除指稱事物、姓名這一基本義項外,涉及名譽、名聲、名望這一義旨的就有近百條之多。尤其在世家、列傳中隨手可摘錄數條: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涉世家》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后世,悲夫!
——《伍子胥列傳》
(趙良曰)五癙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庫,德行施于后世。
——《商君列傳》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垂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更是把揚名后世當成“孝”的極致,把作七十列傳的目的歸為使扶義俶儻之士功名現于天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功名觀念在司馬遷心中可謂根深蒂固。司馬遷不僅心中仰慕功名、渴求功名,而且窮其一生追求功名。我們從他在《孔子世家》《伯夷列傳》《老子韓非列傳》反復三次“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記述中,可以感受到他急于建功立業的心態。但由于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曲折,其建功立業之路也格外崎嶇不平。
公元前118年,司馬遷入選郎中,這是他踏上功名之路的第一步。因此他非常看重這次入選,他在《自序》中寫道:“過梁楚以舊,于是遷仕為郎中”。仕者,官也。司馬遷在郎中前冠以“仕為”這個動態詞,表明他心中對入仕的重視。因為郎中雖然只是秩比三百石的小官,但能躋身其中,畢竟是踏上了為國立功的第一級臺階。從此他可以有機會一步步向功名的頂峰攀登。因而此時的司馬遷,心中充滿了終于為官入仕的欣慰和要為國盡忠的成就大業的激情。他在《報任安書》中說:“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周衛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睆倪@段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入仕后的基本心態。入仕之初,因心中仍有感恩的余情,因而在“自結明主”的心態支持下,他以“親媚主上”為功,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一一三年,英氣勃勃的司馬遷隨大展宏圖的漢武帝出巡?!稘h書·武帝記》記述:“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畦,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行至夏陽,東幸汾陰?!边@是一次對司馬遷父子來說有著特殊意義的出巡。從武帝將司馬遷故鄉夏陽列入路線圖,可以看出武帝對司馬遷父子的寵幸,也可看出司馬遷父子有意自結明主的心態。
隨著為官閱歷的增加,司馬遷的性格、氣度、人品也逐漸成熟。朝中大臣李廣等人奮不顧身、不計名利、不唯上、不媚主,敢于突破武帝種種規范的“不羈”性格令司馬遷非常敬重,也令他的人格精神又有了進一步變化:由最初的“親媚為功”轉向“一心營職”為功。雖同為立功觀念,但其視角與認識深度很不相同。前者仰止于上,后者俯視于下;前者計一時之功,后者慮萬世之業。
就在司馬遷渴望能“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的時候,武帝命他西征巴蜀,這次出使,由于司馬遷致力于文化傳播而忤逆了武帝以“征”為主的旨意,出使之功沒能得到武帝的肯定,這是司馬遷入仕后功名路上的第一次挫折。
出使歸來,正逢武帝要舉行揚聲威、正名分的封禪大典,而此時的司馬遷父子由于個性意識的加強和思想認識的日趨深刻,與天下唯我獨尊的武帝間的關系不如從前那樣融洽。這突出的表現就是其父司馬談被排除在封禪大典之外。我們從司馬遷“是歲天下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③的記錄可以推知司馬談死前心中的遺憾和不滿。父親的死,對司馬遷的心靈是一次極大的震撼。對他原先以立功為人生追求的觀念是一次極大的沖擊。他深思了,回憶自己走過的立功之路:想“親主媚上”,可通過交往,主上并非像想象的那么完美;想“一心營職”,可奉使外出又不為武帝稱道。經過思考,他認識到,單是求寵、建功,未必會有什么好結果。而況他所熟悉的李廣及其兒孫們以至漢代其他功臣的悲劇,想想都令司馬遷心寒。于是經過反復思考再加上父親的含淚叮囑,他決心改變自己的功名之路的方向,由最初的立功轉向立言。
我們從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后給他的好友摯峻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要通過立言以樹德成名的心態:
遷聞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伏惟伯陵,才能絕人,高上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荷累其名,因已貴也。然未盡太上之所由也,愿先生致意焉。④
寫此信的目的雖是規勸摯峻出山以施展才能,但字里行間也透露出繼任太史令后風華正茂的司馬遷要決心繼承父志,寫出第二部《春秋》以揚名天下的非凡抱負與雄心。但就在他嘔心瀝血、信心百倍地在立言之路上苦苦攀登的時候,憑空飛來的“李陵之禍”打破了他心靈的寧靜,擊碎了他心中的理想。這是他功名路上又一次重大挫折。這次涉及死生的挫折,使司馬遷內心極度焦慮,極度失衡,為了能遂父愿,在功名路上繼續走下去,他不得不想方設法修補自己破碎的心靈,重新尋找奮斗之路。
二、隱忍求功名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體驗有兩種:一種是豐富性體驗,即由于生活美滿、愛的溫暖、事業成功以及潛能的充分實現等所引起的滿足愉快的情感體驗;一種是缺乏性體驗,即由于生活的不幸、愛的失落、事業的失敗以及潛能的無法實現等所引起的痛苦、焦慮等情感體驗。獲罪后的司馬遷失去了美滿生活、遠離了愛的溫暖,更缺少功成名就的可能,心中剩下的只是對生命的擔憂和無法立功揚名的痛苦與焦慮。這種嚴重缺失的情感體驗使司馬遷內心處于極度失衡狀態。然而人的生命機體能以整體活動的方式來維持其生存所必需的條件的平衡,從生理系統看,有機體缺少了某種重要成分如水、氧氣、營養等,便迫使他采取行動去補充這些成份,以達到平衡。心理學把這稱為通過自我調節過程實現體內平衡。從精神系統講,外部環境的挫折、刺激與主體精神狀態不協調,在內心激起矛盾、沖突,產生痛苦、郁悶、悲憤的情緒體驗,使得心理失去了平衡,甚至產生精神抑郁,這就迫使人采取行動,消除內心矛盾,以達到心理的平衡。這屬于精神的自我調節過程。常人以各種方式進行自我調節,而具有非凡才識與毅力的司馬遷也在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尋找平衡身心,走出精神困境的路徑:
1.史官的責任。司馬遷生活在一個充滿活力、人才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給史學家提出了重要而迫切的課題:總結前代歷史經驗,表彰當代明君賢臣,就司馬遷而言,作為太史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⑤,將是莫大的罪過。因此,司馬遷認為,盡管自己身遭宮刑,也不應該以己私放棄修史的使命。
2.先父的重托。元封元年,其父司馬談臨終前將完成《史記》的重任交給司馬遷,“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⑥。馬遷接受遺命就是接受了父親讓他通過修史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心愿。因此,自己雖身處逆境,但為了使老父能安息地下,也要不屈不撓,再度憤起。
3.前賢的激勵。作為史學家,司馬遷太熟悉歷史上身處逆境又能忍辱奮起的英雄豪杰。“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仲尼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雹咚抉R遷敬佩先賢們與現實抗爭的決心和不屈意志,同時也從他們身上吸取了無窮的奮發向上的力量。
4、個人的理想,司馬遷是個有著遠大理想與抱負的人,他的一生都在通過自己努力來成就自己的功名。在《報任安書》中他寫道:“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庇纱丝煽闯鏊抉R遷是將立名看成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終生奮斗的目標??涩F在,立功之路不通,立言之路又遭堵塞,如果不頂住困難,輕易放棄,不但會因理想不能實現而抱憾終生,而且還會遭世人恥笑。
經過以上反復激烈的思想斗爭,司馬遷顛倒雜亂的內心漸趨平衡,郁悶、焦慮、迷惘、苦澀的心情也漸趨平復。備受精神煉獄的烈火炙烤的司馬遷終于憑著自己頑強的意志走出煉獄之門,重新踏上一條雖布滿荊棘、但更為寬廣的再筑功名之路,那就是:不計生死,不畏人言,以忍辱含憤精神繼續完成修史大業。
三、青史留功名
古今藝術實踐表明,生活在詩意盎然、一帆風順的情境中,對于藝術家來說也許并不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藝術若想偉大不朽,就必須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這種內涵與力量則是來自于社會壓力情境下產生的偉大人格。黑格爾曾經說過:“一般人類生活也是一種沖突、斗爭和煩惱的生活,在矛盾沖突中產生出來的緊張情境是理想性格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因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心靈從這種對立矛盾中掙扎出來,才能使自己回到統一,環境的互相沖突愈眾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就愈大,而心靈仍能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得主體性格的堅定?!雹嘟涍^了人生重大變故的司馬遷由于嘗盡了人生的辛酸苦辣,飽受了心靈的痛苦和煎熬,對世態人生的認識更加深刻,主體的個性意識也更加增強。因此,我們可以說痛苦、磨難、挫折對司馬遷來說既是一個打擊,又是一種拯救。打擊的是他那政治上的抱負與理想,而拯救的卻是他思想家和文學家的靈魂。磨難把司馬遷從仕途上擠走,卻把一個具有堅強意志與偉大人格的文學家還給自己。從此,司馬遷心中再也沒有自我的患得患失,再也沒有虛榮的屈顏媚上,而只有《史記》的著述。他要用飽經磨難之人深邃的目光重新審視這個世界,重新制訂評價人物的標準,他要用自己的筆懲惡揚善,昭示公理,寫出一個沒有虛偽和假象的真實世界。因此,這時候再次走上立言之路的司馬遷已不再是僅為修史而修史的太史公,而是要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寫出對歷史深刻的認識和真實的評價,寫出一本能成一家言,能“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史書。
太史公的心血沒有白費,他傾其生命寫就的《史記》,不僅在形式上首開紀傳體先河,而且由于有了痛苦的澆灌、血淚的滋養,其內涵更加深厚,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更加卓著。而更為可貴的是,他及他所記載的歷史人物所傳達出來的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舍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于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立志高遠、義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永遠給人以鼓舞和激勵,永遠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
總之,司馬遷窮其畢生都在追求功名,但由于他特殊的人生閱歷,其功名心態也隨著生命進程的流動而不斷發生變化。由最初幼稚簡單的入仕為官,成就功業,到為官受挫后轉向立言,再到生命理想遭到毀滅性打擊后再度走上立言與立德統一起來的功名之路,其心態的轉折變化可謂一波三折。我們從他艱難曲折的功名之路,可以看到一個昂揚向上的司馬遷,一個以頑強的毅力與多舛命運抗爭的司馬遷,一個靠自己的努力將立德與立言統一起來的功名卓著的司馬遷。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王雙,文學碩士,唐山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①A.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頁。
②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66頁。
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95頁。
④司馬遷:《遺摯峻書》。
⑤⑥⑦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99頁,第3295頁,第3300頁。
⑧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