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死亡 再生 普拉斯 《事件》 貓頭鷹
摘要:西爾維亞·普拉斯是美國“自白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她創作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詩歌《事件》中出現了與早期迥然不同的文化意象——貓頭鷹。它具有神秘的雙重力量,既是死亡和黑暗的象征,亦是神奇的創造者。本文試圖通過對它的文化考察,解讀該詩死亡與再生的矛盾與沖突,最終探究詩人的內心情感和創作意圖。
西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是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自白派”詩人中最富有才情的代表人物。她的詩歌熱烈、緊張,帶有一種自我表現虐待式的殘酷個性,有人稱其詩作是“輝煌的痛苦與神圣的嚎叫”①,說她的藝術特點是把“藝術與瘋狂糅合在一起”②。
在早年的詩歌創作中,普拉斯受到詩人迪倫·托馬斯、W.B.葉芝的影響,大多借助于玻璃、月亮、煙霧、醫院、頭顱等象征性意象表現流行的優雅和反諷的風格。 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后,她的詩歌開始越來越多地探索死亡問題,描寫精神和情感的痛苦,死亡與再生的狂熱焦慮。其“最終的成就便是將詩歌與死亡變得不可分離”③。
在她創作于一九六二年春的詩歌《事件》(Event)中,出現了貓頭鷹這個文化意象。這與詩人早期的詩歌意象和創作風格有了較明顯的差異。而在同時期的《月亮與紫杉》中,這個文化意象再次得以出現:“月亮是我的母親,她不像圣母那樣微笑。她的藍衣裳釋放出一群小小的蝙蝠和貓頭鷹。”貓頭鷹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詩人借助于這個文化意象,想表達怎樣一種內心情感和創作意圖呢?
對黑暗的強烈沖動:死亡的預言與暗示
法國哲學家加繆曾經斷言:“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判斷人值得生存與否,就是哲學的根本問題?!雹芷绽沟脑姼璩31磉_的是一種絕望的精神狀態,自殺的欲望隨處可見。在她看來,世界正在分崩離析,充滿了死亡的信息?!妒录返拈_篇,就被悲涼陰郁的氣氛所籠罩:
看自然的力量如何凝固!──
月光,那灰白的峭壁
在它的罅隙里我們躺臥。
背靠著背。我聽見貓頭鷹啼叫
自它冷冷的深色紫藍。
刺耳的母音走進了心坎。
我們知道,在全世界,除了墨西哥、澳大利亞等少數國家,圍繞貓頭鷹的似乎更多的是一些令人沮喪的文化象征。在生物分類學上,貓頭鷹屬于鸮形目。它相貌丑陋,叫聲凄厲,尤其在深夜,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因此普遍受到排斥和壓抑。在歐亞大陸、美洲等地,至今人們相信,晚上若聽見貓頭鷹在附近的樹上或屋頂鳴叫,那便意味著自己家人將要死去。在古埃及,表示死亡的象形文字就是貓頭鷹。在其神話中,它伴隨著死去的太陽在地平線下面的陰間世界運行。埃及法老的陵墓中也有很多貓頭鷹的神浮雕。在普林尼王朝(公元一世紀左右),人們甚至認為哪個城市若出現貓頭鷹,即預言該城市要遭到災難性的毀滅。它在惡劣天氣來臨之前喊叫,而壞天氣常常帶來疾病,故被視為喪鳥、陰森之鳥。有句英語俗語叫a bird of ill omen,人們常以此比喻“不吉利的人,常帶來不幸消息的人”。擴展到文學作品中,英國詩人喬叟筆下的貓頭鷹是死亡的征兆;而斯賓塞則認為,它是人們所仇恨和厭惡的、給人帶來噩耗的“死亡”鳥。
《事件》中,作者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對貓頭鷹進行了描寫?!袄淅涞摹薄吧钌薄按潭保@些詞語的運用都讓我們感到不寒而栗。詩人的“心坎”已經被死亡和黑暗所占據,孤獨、恐懼、絕望。普拉斯的父親是波士頓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專門致力于蜜蜂的研究。一九四零年,當普拉絲八歲的時候,他死于糖尿病。這使她開始及早接觸并開始探討死亡問題。貫穿整個青春期的關于財富、地位的焦慮和強烈自尊,造成了她日后長久的不安全感。一九五三年,普拉絲在《小姐》雜志社論版工作時,就企圖嘗試自殺。在英國劍橋求學期間她巧遇英國詩人特德·休斯并迅速結合。當他們的第一個孩子Frieda出生時特德已經成名,普拉斯必須同時負擔起母親、妻子、秘書的三重責任,幾乎沒有時間再進行創作。盡管她想做個賢妻良母,但同時強烈地意識到這種百依百順的關系只會導致她的創作力的磨蝕和自由的喪失?;楹蟮目鄲灳硾r使她心力交瘁,不得不再次接受精神治療。由此看來,詩人這種絕望的精神狀態其實由來已久,“死亡/是一門藝術,像別的任何事情一樣。/我要把它干得分外精彩”(《拉撒路夫人》,1962)。羅布特·洛威爾在《愛麗爾》的序言中寫道:“所有的詩……都涉及個人的事,帶有自白性,表達的感情是夢幻式的,顯示出一種自述身世的狂熱……自殺、對父親的憎恨、自我憎惡……然而,這一切都過了頭,她的不朽藝術恰恰預示了她生命的崩潰?!?⑤
對詩性智慧的探尋:精神的復歸與再生
在普拉斯的詩歌中,再生主題也受到了評論界的重視。普拉斯的很多詩歌以死亡為主題,但是往往跟生命聯系在一起,甚至與之是不可分割的。朱迪絲·克羅爾認為:“在普拉斯的詩中有一種壓倒一切的關注:對再生和超越問題的關注?!雹拊凇陡邿?03度》和《拉撒路夫人》等詩中,由死到生的轉換遵循的是一種由三部分組成的結構:進入黑暗、儀式死亡和再生。詩人試圖回溯到原始,由此重建人的精神信仰和自然靈性。這種“原始”和“野蠻”的東西,恰恰才是更符合自然宇宙生命的生存狀態的東西。而貓頭鷹所象征的神秘世界正是表現出了普拉斯對原初思維和原始文化的向往。
在那蘋果花凍結夜晚的地方
我繞圈而行,
古老的過失固定反應著,深刻且痛苦。
愛不能到達此處。
黑色的深溝將自己暴露。
在相對的唇瓣上
一個受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倫理支配的世俗世界,是壓抑個性、缺乏詩意和幻想的世界?!袄@圈而行”“ 古老的過失”“深刻且痛苦”,這都表現了詩人對傳統文明深深的失落感。
一具瘦小純白的靈魂在揮手,一條白色的小蛆。
我的四肢,也是一樣,離我遠去。
是誰肢解了我們?
“是誰肢解了我們?”這是對資本主義世界世俗文明的進一步質疑。兩次世界大戰徹底動搖了人們對理性、宗教、國家、道義等傳統觀念的信賴。對于這個理性和文明的時代而言,所有貌似堅固的傳統價值觀念已混亂扭曲。在美國國內,機械復制的雷同性生產方式給人性帶來了扭曲異化,商品拜物教對人的本真精神和原始的幻想能力造成了極大的摧殘。人們已經逐漸失去了活力和激情,喪失了對自然宇宙的敬畏與神秘感,整個社會充斥著躁動、焦慮、恐懼的氣氛。詩人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一時代氣息,并深感不安。
原始文化中,貓頭鷹在象征死亡外,還被賦予了一些肯定的因素,它在黑暗中具有極高的警覺性和敏銳性,具有高深的智慧、宣布神諭的能力。在古希臘神話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鳥,其都城雅典的象征就是一只貓頭鷹。這種原始宗教崇拜在軍事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古希臘人以貓頭鷹和斯芬克司作為其軍旗的圖像。
舊石器時代晚期法國三兄弟的洞穴巖畫中,最早出現了貓頭鷹的藝術形象。這種形象被學者們定名為“雪鸮”,金布塔認為是鸮形女神。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早期,這種鸮面(或鸮形)女神便一直是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其形象為鸮面人形。
在公元前八千年左右的前陶時期,地中海東部地區便出現了這種石制或陶制的鸮面人形象。公元前四千至三千年間,這種鸮面人形在多瑙河流域和愛琴海北部以罐的形式出現。在西歐,這種鸮面人形被雕鐫在史前墓葬前的石碑或石柱上;在北歐,鸮面人形則被雕鐫在墓葬內的石板和動物趾骨上。邁錫尼時期,在希臘,用黃金制成的這種女神雕像發現于公元前一五零零年左右的圓頂墓和豎穴土坑墓中。
“藝術作為它動力和主泉的,不是那種想復制自然的愿望,也不是想改進自然的愿望……而是一種藝術與儀式同享的沖動,是想通過再現,通過創造或豐富所希望的實物或行動來說出、表現出強烈的內心感情或愿望 ?!雹咚囆g與儀式共通之處是兩者都希望使一種東西復活。在《事件》的這幾段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儀式過程的類似——對世俗文明的懷疑和對原始文化的懷念。在原始觀念中,純粹和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即“再生”。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宗教形式,薩滿教以萬物有靈的世界觀為觀念基礎,他們不把主體和客體相對立,也不把人和自然相對立。他們的原始思維是建立在人與物之間相互感應的基礎上,從而達到神秘的物我合一的境界。而貓頭鷹在原始的薩滿教二元對立思維中,一方面是死亡的象征,但是作為鸮面女神,同時又意味著再生。遠古時期的藝術作品通過表現“死亡”的畫面、圖案和紋飾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觀念的追求。
《事件》中的貓頭鷹具有雙重的力量。它是死亡和黑暗的象征,更是神奇的創造者。死亡與再生不斷地處于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張力。在詩的最后,我們看到,“黑暗正在融化。我們像跛行者摸索前進”。貓頭鷹引導我們進入的黑暗有可能是死亡的前奏,也有可能是一個獲得更生動、更吸引人的生活的途徑,從而將我們帶進創造新生或制造毀滅的能量漩渦。普拉斯正是想努力通過迥異的意象來回到原始原初,幫助人們走出困境,活躍想象,激發人們新的藝術活力,從而達到精神的回歸和再生。貓頭鷹,正是失落的詩性智慧的自由標記。
(責任編輯:水涓)
作者簡介:汪璐(1982-),浙江臺州人,浙江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生。
①②轉引自董衡巽等:《美國文學簡史》(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483頁。
③轉引自皮特瓊斯:《美國詩人50家》,湯潮譯,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頁。
④加繆:《西西弗斯神話》,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
⑤秦小蒙主編:《當代美國文學——概述及作品選讀》(中),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70頁。
⑥Kroll, Judith, Chapters in a Mythology: The Poetry of Sylvia Plat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6.
⑦葉舒憲:《神話——原型批判》,陜西師范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頁。
參考文獻:
[1]葉舒憲:《神話——原型批判》,西安:陜西師范學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守仁:《新編美國文學史》第4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3]彭予:《美國自白詩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4]羅伯特·洛威爾等著:《美國自白派詩選》,趙瓊、島子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5]彭予:《悲慘的一代,痛苦的繆斯:美國自白派詩歌現象述評》,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4年第2期。
[6]彭予:《永遠的不死鳥——論西爾維亞·普拉斯詩歌的神話緯度》,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7]鞠玉梅:《試論美國女詩人普拉斯及其創作》,《國外文學》,1996年第2期。
[8]湯惠生:《青海史前彩陶紋飾的文化解讀》,《民族藝術》,2002年第2期。
[9]湯惠生、田旭東:《二元對立思維與史前考古中的圖案形象》,《考古》,2001年第5期。
[10]朱曉映:《西爾維亞·普拉斯詩歌中的女性體驗》,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1期。
[11]Ingrid Melander,The Poetry of Sylvia Plath-A Study of Themes, Almqvist Wiksell, Stockholm.Joyce Carol Oates,The Death Throes of Romanticism: The Poems of Sylvia Plath, Contemporary Poetry in Amer-ica, Essay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Robert Boy-ers, Schocken Books, New York, Second print-ing,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