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且世代相延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有其獨特性與潛在價值,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已成事實的今天,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選擇和發展問題成為人們思考與討論的焦點。本文以為,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當代選擇只能走“多元并進”的發展道路,在承認“文化多元”的前提下探索各民族自身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廓清文化之重要性的前提下,關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其策略并不唯一,倘僅選其一,非學校教育莫屬。
關鍵詞:學校教育;少數民族音樂;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1-0077-06
一、文化,民族的“身份證”
文化,就是人類文明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的具體反映。文化之于民族,則有內同性與外異性特征。內同者,即本民族的共同文化,是一個民族中全體成員所共有的文化成分。而外異性就是本民族所獨有的文化。當然,一個民族具備了某種文化的內同性,并不等于就具有了這種文化的外異性。譬如一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并不等于其他民族不信仰伊斯蘭教。但是,文化的外異性則要以文化的內同性為前提條件。從這個意義出發,筆者以為,只有既具有內同性又具有外異性的文化,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文化。所以,對任何一個民族而言,文化在樹立其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方面,有巨大的不可替代作用。故,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之提法并不為過。
二、“四足鼎立”,民族文化發展的策略
在本土文化發展策略方面,學界通常是把“保守、激進和兼容”三者并列起來分析論述的,即,所謂的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三條路”。事實上,如果辯證地分析,便發現以上三種路徑各有其優點和不足,而且這三條路徑并非各民族傳統文化在當代發展之全部。
保守者力圖文化的原汁原味,這似乎沒有大的異議。本文也認為這種愿望是好的,但不利于文化交流,缺乏文化的對外開放,嚴重的時候有礙于包括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之發展。
太激進則往往表現出對傳統的否定或反叛,甚者我們稱之為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筆者經過深思以后認為,目前應用率較高的“后現代”一詞,就與文化上的激進主義相似,尤其是中國的有些后現代主義研究者及其實踐者,當跳出“后現代”的怪圈后才發現,“后現代”的直接結果便是——既忘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根,也忽視了西方文明的傳統之源。
關于傳統文化的發展策略,多數人持“兼容”態度。兼容的文化發展之路,表面看還真是個好策略,這種發展道路首先能體現出時代的發展特點。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兼容”二字,將會發現新的問題——兼容的結果便是“融合”基礎上的“化”——非你非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雖然這種“化”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傳統之上,但“化”的結果必然是“新事物”,即,新的文化的產生。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外不同民族、華夏各民族之間的“化”的過程。關于此,有兩點必須明確,以防“誤讀”:一是鴉片戰爭之前出現的許多中外文化交流是基于平等基礎上的文化互動。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也是主動自愿地將外來文化“化”于本土傳統文化之中。二是中華各民族之間,無論是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從未停止過,以至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形態之形成,就此,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上的一種自覺。當然,也有“化”之過激者——滿族語言的瀕于流失便是。所以,兼容之道要注意度的把握。
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社會發展很快,這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事實。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強勢文化”之于“弱勢文化”的影響,是個文化發展方面的挑戰,因為,“強勢文化”在很多時候都帶有潛意識的“殖民”意味,所以,近幾年來自全球各個地方的“保護文化遺產”之呼聲高漲,也是有原因的。為什么要保護,從根本意義上講——想在“全球化”攻勢下找到本民族之立腳點,為本民族之文化爭得一席之地。就此,筆者認為,民族文化發展策略里還得有第四條路子——“多元并進”,簡單地說,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其結果將促成多元文化局勢的形成。無論哪個民族都不希望自己在世界民族舞臺上被人“誤認”,所以,民族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顯得異常重要。因此,筆者關于民族文化的現代發展策略問題,提出了保守、激進、兼容和多元并進的“四足鼎立”之論題。關于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欲專門撰文論述,此處不贅。
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之“多元并進”,將成為經濟全球化之后的文化發展之必由之路。另外,從社會發展角度分析,我國至今仍有許多少數民族尚處在前工業社會發展階段,未擺脫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弱勢”現狀。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要用思辨、發展的眼光對待轉型期的文化發展問題。就文化策略問題而言,“保守、激進、兼容和多元并進”應該因時而變、因地制宜,不能籠統而簡單地判斷哪種好,哪種不好,在策略的選擇上需要排除個人的好惡,厚此薄彼的做法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發展。我們的目的是努力使各民族文化在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持其自身文化的獨立,充分體現各民族文化之差異,以平等的理念對待世界他民族音樂文化。
三、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理由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報告中指出: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壞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即為可持續發展。結合到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其意義重大。筆者以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如果發展策略得當,完全可以持續發展。包括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在短期內是可以應對來自西方和國內外“強勢文化”之沖擊的,少數民族民族音樂文化的可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理由有二:其一,民族文化可以內化為一種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有其穩定性,不會輕易被他文化所取代;其二,我國的少數民族本土文化之現代化過程,是帶有政府行為的“計劃性變遷”。這種變遷既可以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適應時代的要求,同時又能使少數民族保護其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從而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前提下發展。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以為,能否使少數民族本土音樂文化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健康發展,其關鍵便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可持續性。這就要求我們思考如何培養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親切感、歸宿感,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自信與肯定。這或許是本土文化應對全球化、信息化困境的重要策略。要認識到,沒有不受民族特質約束的文化,也沒有絕對脫離民族根基的音樂。每個民族都有其燦爛的本土音樂文化,這些音樂文化從個體看或許是一元的,但從全球視野觀之則是多元化的“多元并進”。所以,強勢文化“無法吃掉別人更取代不了別人”, ①明智之舉只能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對自身以外的它文化采取認同態度,并在平等的前提下開展雙向交流。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分析,中華文化就是由56民族文化的融合共構而成的,其自身即是多元結晶體,所以共享56民族之優秀音樂文化,成為以后我國多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的總趨勢。
從另一個方面分析,所謂本土的“原汁原味”,也只是研究者或田野工作者的一廂情愿而已,本質上是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的。就那些業已發展或變遷了的少數民族本土音樂文化而言,如果不是尋根式的文化追問,則只要局外人能辨其民族文化所指、局內人認可其民族文化特質即可,無須在細節上深究。這便是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人們對傳統文化變遷問題在認識及評價上應持的思辨態度。
筆者以為,時下擺在我們面前的多元文化之路有兩條:一是廣義的,即普通意義上的全球多元音樂文化,在此前提下我們要處理好如何面對來自“西歐中心”之外的外來音樂文化,使得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達到“多元并進”的問題;一是狹義的多元音樂文化,即如何發展我國56個民族,尤其是55個少數民族的本土音樂文化的問題。1995年在“六教會”上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定位。這一理論命題之提出雖在10年之前,但筆者相信,在今天和將來它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如何重新認識中華“母語”文化的價值,并在開放性語境中重構自己音樂文化的母語體系,尋求本土音樂文化發展的根基,則是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在21世紀所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故本文建議,中國人在迎接外來的多元音樂文化之前,首先應該解決好本土的多元音樂文化之傳承與發展問題,尤其是55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之“母語”體系構建問題,這對民族音樂文化之持續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四、文化,作為特定語境下的自然傳承
如何認識我們周圍生活中的動態文化現象,并設法保護之,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做法并不一致,通常表現得十分復雜。其實,有過田野工作經歷的人一般都有這樣的認識:大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已不是純粹的音樂藝術,在形式和內容上通常依附于其他文化事象,使之成為一種與生產、生活、民俗及宗教信仰融為一體的生命活動。正如人類學家內特爾講的:“在許多文化中是沒有‘音樂’概念的,更需指出的是,事實上世界不同文化以許多不同方式進行聲音世界的分類。”②而針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大概可以采取民間和學校教育之多層次發展路徑。民間傳承——語境性的自然傳承,這是一種在各民族內部早已采用,并被高度認可的傳承方法——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法,我把它視為一種文化的自覺行為。但根據目前社會發展趨勢,這種文化的自覺行為之傳承,其范圍會越來越小,潛力不會太大。
少數民族的本土音樂文化活動,其內涵不在于形式,而突出表現在文化意義的展現與詮釋上。各民族對“音樂”的理解有別,大多數民族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純屬于特定語境下的自然發生,多用口傳的方式將內心的體驗外化為一種聲音即興表達出來。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種直接的交流與創造,其音樂行為都是自然生成的,并與特定的時間、地點等文化語境緊密相聯,樸素的哲學觀和潛在的人文目的盡顯其中。少數民族的宗教活動以及節慶習俗是一個民族對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種獨特認識,具有娛人娛神、祈生御死等特定文化內涵,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起著非常突出的作用。筆者將其文化功能概括為兩個方面:首先,提供了接受社會文化傳承的場所,這種場所無形中成為大規模灌輸超自然之精神內涵的主要途徑;其次,這種活動隱含著用言語難以表達的社會價值觀,許多民族就是用這樣的自發性活動來協調自然、社會與人之間的樸素關系。
五、文化,關于導向性的學校音樂教育
正如樊祖蔭先生所言:“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就整體而言,是以西歐音樂為主,輔之以漢族音樂,對少數民族音樂缺乏研究,更少納入音樂教育的基本課程”。由于歷史、社會、經濟、教育等的影響,與漢族音樂的研究相比,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則一直處于滯后狀態。③就音樂教育而言,因受“西歐音樂中心”的影響太深,使得我國的音樂教育缺少應有的民族特色,這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方面顯得更加顯著。到目前為止,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仍然處在邊緣地位。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對少數民族音樂不重視,充其量也就是在介紹漢族音樂時零星地聽賞一兩個少數民族音樂片段而已。就筆者了解,無法開課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相應的師資,二是缺乏少數民族音樂的音響資料。由于課程設置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缺席”,使得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在音樂觀念上也以“西方為正宗”,對本土音樂語言缺乏認同。在這樣的音樂教育背景下,對少數民族本土文化產生諸如“原始”、“落后”等非理性認識或“誤讀”則是必然的。
筆者相信,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實現少數民族本土音樂的規模化傳承,有其先天的優越性。這是因為,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一個文化載體,是傳承、傳播和發展文化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徑。正如魏煌先生所認為的那樣,“沒有一種文化不是通過教育傳承下來和傳播出去的。學校教育作為傳播文化的專門場所,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備的系統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這種形式是任何手段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因而,若系統、全面地實施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戰略,非學校教育莫屬”。④當一種文化形態,包括音樂文化一旦進入教育系統,就會以教育自身的規律將其整理、歸納、重組,并將其系統化和體系化,最終形成教材并通過授課的形式而實施,這是由學校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對構成各民族本土音樂文化的全部組成部分予以全面反映,是我國實施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基礎和前提,絕不可忽視。綜觀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無論其教育觀如何表述,有一點是共同的——都強調本土音樂文化的中心地位。著名的柯達伊、奧爾夫、鈴木鎮一等音樂教學法,無一不是建立在本土音樂文化之基礎上的。這,足以證明,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根”。下面就學校教育中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具體傳承問題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政府要進一步鼓勵、支持在少數民族地區開辦地方性的民族歌手、樂手班及民間性的樂社及相關的藝術節等賽事。在這方面廣西和云南走在了前面,各方面也做得比較到位,有些樂社的活動得到海外人士的資助。如,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云南民族文化傳習所(1994.1-2000.9)、大理南雅音樂社、大理三塔古樂社、南詔古樂會、云南麗江下束河村東巴舞譜傳承學校及納西大研古樂團,等影響較大。⑤
第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采取積極措施,利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的人才優勢,面向全國指令性地開辦短期培訓班。培訓的對象可以分為高等院校、中學及小學的相關教師等。師資是個重要問題,而我們現有的師資絕大部分是在以西方傳統音樂體系為基礎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在理念上受“西歐音樂中心”之影響深刻,其知識結構難以調整、拓寬,這樣的師資是難以講清少數民族音樂的,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母語來進行教學就難上加難了。所以,師資結構和教師培養的問題顯得十分重要。同時,也可以利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人才及所處的生態優勢,在這些藝術院校集中開設相關的少數民族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培養相應的教育人才,然后幫帶全國高等藝術、師范院校,以培養合格的面向基礎教育的教育人才。這是一個比較緊迫的工作任務。在全國的大、中、小學普及少數民族音樂及其相關知識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既可以培養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的民族情感,還可以樹立學生平等地對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認知觀。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尚需時間,關鍵是先要邁出這第一步。在這方面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帶了個好頭,該校是全國第一所完全系統地把少數民族的一種器樂、聲樂形式作為專業院校的一個專業來辦的高等藝術院校。⑥
第三,教育部門要組織有關人員,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有針對性地啟動相關課題的研究,把過去的20多年或更長時間的研究積累轉化為科學、系統的少數民族音樂(聲像)教材,有利于相關課程的開設。民族地方學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編寫地方教材,就此,有些地方的中小學已經做了許多工作,值得肯定。
第四,要在高等師范院校開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課程。我們設置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了解少數民族的常識以及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歷史,欣賞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音樂,來培養他們對待不同文化的平等認知態度,以打破少數民族音樂落后于漢族音樂或歐洲音樂的過時觀念。這,不僅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必須,同時也符合全球化趨勢下的世界各國、各民族本土音樂文化之發展潮流。2004年12月,教育部教體藝下發了[2004]12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在此通知中,明確指出“專業課程由必修課、選修課及地方和學校課程組成”。其中必修課(約1000-1200學時,55-60學分),選修課(約810學時,45學分),地方和學校課程(約180學時,10學分)。有關“地方和學校課程”設置一欄中,建議“根據區域性、民族性音樂教育的要求和學校特色開設課程”。通過對以上所列數據之分析,筆者以為今后修改“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時,有必要將“地方和學校課程”的學時及學分比例增大,這是今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發展所趨。課程的設置可先考慮以下兩方面:一是“少數民族音樂歷史與作品賞析”;一是“少數民族音樂采風”。關于前者大家基本上是認同的;后者的意義強調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離不開田野工作,哪怕是極少的,也會十分見效。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離不開對不同民族的常識性了解及其典型文化的學習,我們若能通過“采風”要進入到活的民族音樂文化之中,則可探索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真正奧秘之所在。這種“課堂——田野”相結合的多層次教學模式,不論是教是學,相信效果都會很好。當然,如果時機還不成熟,“我們能否把當地的歌師、樂師們請進我們的課堂?能否把他們的藝術納入到我們的教學計劃?”⑦這種教學在過去的中央、中國及上海等音樂學院是有的,但多數院校做得并不理想。
第五,要給非專業大學生開設“少數民族音樂欣賞”方面的公共選修課。就此,筆者所在的溫州大學已經啟動該課程。2005年我嘗試著開設了公選課——“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開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對這門課的感興趣程度與他們對少數民族基本常識的了解程度極不相稱,這是我始料未及的。靜下心來我不斷在反思著一個問題,我國的教育究竟缺了什么?高等教育不注重人文課程,這是教育決策部門的失誤,是教育者的失職。人文精神的修煉是一個低調的漫長過程,我們必須得回到人文教育這個原點上來。
總之,經濟全球化后的文化發展將趨于多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問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有許多課題尚待人們在理論和實踐中去不斷加深了解和認識。但有一點我們相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選擇——一條可持續的道路,只要努力,我們的民族音樂生態環境會得到很好的保護,本土的音樂文化會得到交流與發展,而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責任編輯:陳達波
注釋:
①④ 魏煌.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樂研究,2002,(1):10,
② 轉引自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中國音樂,1996,(增刊):172.
③ 詳細情況可參考烏蘭杰先生撰寫的“歌海泛舟話今昔—20世紀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概況”[J].文藝理論研究,1999,(2):129—136.
沈恰.中國民族音樂學發展評介(1950—2000)[J],音樂與表演,2005,(1):1—14.
⑤ 范西姆.弘揚民族音樂藝術的一項重要舉措[J].中國音樂,1990,(2).
杜慶云.田豐和云南民族文化傳習所[J].人民音樂,1997,(4):24—25.
周凱模.云南大理古樂尋訪[J]. 光明日報書評周刊編.音樂中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41.30.23.
周凱模.文化資源和不離本土的傳習模式[J].“云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及經濟協調發展國際高級研討會”[M]. 1999,9.
⑥ 隸月,寒山.貴州民族音樂教育述評[J].中國音樂學,1998,(2).
⑦ 趙紅柔.美國夏威夷大學民族音樂學專業印象[J].中國音樂,2004,(4):33.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 Culture in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Wang Wentao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treasure ,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 formed in history and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Without exception, every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its own speciality and potential value. H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a focus a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ulti-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only way f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China and makes five proposition for it.
Key words:
School Education;Music of Minority National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