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歷史發展動力問題,恩格斯提出了“合力論”思想,讓史學理論界深深折服。但這一宏觀理論對構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未作深入具體分析,成為史學理論界積極研究探索的遺留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是對恩格斯歷史發展“合力論”的新發展。
關鍵詞:恩格斯; “合力論”; “三個代表”; 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2-0041-03
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是社會歷史發展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內容,是各種社會歷史發展形態理論賴以確定的前提。以前就此問題人們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論,主要有“階級斗爭動力論”、“社會各種矛盾動力論”、“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動力論”、“人民群眾動力論”、“物質利益動力論”、“合力論”、“生產斗爭動力論”、“生產動力論”和“勞動動力論”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恩格斯首倡的“合力論”。
一、 恩格斯關于歷史發展動力“合力論”思想
恩格斯關于歷史發展動力的“合力論”思想集中體現在他1890年9月寫給約·布洛赫的書信中。
在這封信中,恩格斯說:“根據唯物史觀,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權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交互作用,而在這種交互作用中歸根到底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向前發展”。
在此,恩格斯從不同角度闡明了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因素。所有這些因素都是社會動力系統的要素之一,它們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是在交互作用中融合為一個系統整體,從而發揮著整體的功能。
恩格斯關于歷史發展動力的“合力論”思想完全符合現代“系統論”理論,它擯棄了任何單一因素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強調歷史發展動力是一個系統,構成這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則表現為一個個相互關聯和影響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動著歷史不斷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歷史發展動力表現為一個系統,那么構成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因素)就不是簡單地機械組合,而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所以,不管是決定人類發展的“總合力”系統,還是決定人類社會某一方面發展的“總合力”系統的子系統,甚至決定某個歷史事件或某個歷史人物發展的因素,促成其起作用的力量既不可能是單一的,也不可能是多個力量的機械組合和“等量齊觀”地發揮作用,只能體現為各種力量的“合力”。比如就影響歷史發展的精神因素之一的“意志力”,其對歷史發生的作用可以這樣分析:“最終的結果問題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 恩格斯關于社會發展動力的“合力論”思想的遺留問題
恩格斯關于社會發展動力的“合力論”的論述,語言精練,內容深刻。但這種理論還只是理論的宏觀論述,在對具體歷史發展進程進行分析時比較難以把握,因為恩格斯在提出“合力論”時并未進一步闡明最終形成合力的基本力量(即被相反力量抵消后仍有剩余的力)具體有幾個,是哪幾個,它們又是如何具體運作合成并推動歷史發展的。這些問題有待后人進一步研究,而這些問題不解決又無法具體分析歷史發展動力的運作,所以大多數學者在信奉“合力論”的同時,又致力于尋找構成合力的具體的動力,于是就有了本文開頭提到的“合力論”以外的各種歷史發展動力學說。
各種歷史發展動力學說形成的理論爭鳴,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歷史發展動力問題的深入研究和認識,但它們又都存在有各自不同的弱點:“階級斗爭動力論”的致命傷在于“階級”是一個不能與人類歷史相始終的歷史概念,因而該學說無法解釋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人類歷史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故當前堅持該學說的學者也只好強調“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但即使解釋階級社會的發展動力,該學說也存在漏洞,試問階級斗爭能解釋文化科技發展的一切問題嗎?階級斗爭在各王朝平穩發展時期如何推動歷史發展?這些問題僅用階級斗爭是無法圓滿解釋的。
“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認為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以及在階級社會里的階級斗爭,這兩對或三對矛盾構成的系統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一學說以系統論代替單一因素論,比較清楚地認識到了歷史發展動力的復雜性,是一個進步,但矛盾不是從來就有的,有它自身形成的不同原因。換言之,矛盾并不是保持歷史或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最初動力,并不能解釋歷史發展的一切問題。另外,考慮到前文分析,階級斗爭作為社會的基本矛盾及發展動力是不確切的。
“社會各種矛盾動力論”的主要弱點與“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差別不大,只不過作為推動歷史發展動力的“矛盾”范圍更廣些,可以比照前文反駁。此外,把各種矛盾都作為動力,無異于說各種歷史現象形成各有各的推動力,只知有具體動力,而不知從具體動力中抽象出共同點,找出更基本的共性的動力,從而找出規律指導人們認識社會。這種只知有白馬、黑馬、紅馬,而不知有馬的研究方法,實難讓人茍同。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動力論”、“物質利益動力論”、“生產力動力論”、“勞動動力論”等共同的欠缺在于只注重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生產這一個方面,未能對人類精神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延續所獨有的現象提出可信的動力學說,因而是片面的。
“人民群眾動力論”的首要缺點在于“人民群眾”概念的模糊性,若專指從事體力勞動的生產者,那就無法解釋腦力勞動者對歷史的貢獻,若也包括腦力勞動者,那這個概念與“人類”整體概念差別不大,更何況“人民群眾”一般是與“剝削階級”相對稱的(腦力勞動者在歷史上多是剝削階級成員)。如若“人民群眾”等同于“人類”,那“人民群眾動力論”就成了“人創造人的歷史”,無異于“動物創造動物的歷史”的說法,雖不能說錯,但無助于人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因而是無意義的。
三、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恩格斯“合力論”的發展
2000年以來,江澤民同志詳細闡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為解決前述恩格斯“合力論”遺留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筆者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三個方面內容及其相互關系正好回答了“合力論”遺留問題。
歷史是人個體或集體(社會)的歷史。人作為一種特定的存在物,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生存和發展。沒有一定的條件,人就不成其為人,而成為其它存在物。人與其生存和發展條件之間的這種關系,決定了人對其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必然具有一定的趨向和追求,這種趨向和追求的狀態,就是人的需要。可見人的需要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原始動力或最基本的動力,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人對需要追求的結果,即人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就是說,為了生存,人必須首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人類要從事物質生產活動,必須同時發生兩個方面的關系:一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即生產力;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在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中,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人所獲物質生活資料的多寡優劣,因而居于核心基礎地位,決定著生產關系的變化。人為了自身的生存與延續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社會普遍的生產力水平(對個人而言,是個人現在具備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現實社會人們(個人)所能獲得的物質生活資料的質與量,決定了人類現有社會發展(個人生活)水平可以延續下去;人為了生活得更好,即追求自身的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現有生產力水平,正是對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追求和實踐,促成了現實社會(個人生活水平)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我們不能簡單地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或歷史發展動力,因為現實的生產力只是保證現有社會得以生存延續的力量,人類(個人)使自己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需要和不斷努力,才是促成人類社會(個人)不斷發展前進的動力。
如果人僅僅只追求物質生活資料保證自身生命的延續,那人就和其他動物的生存沒有什么區別。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是因為人除了本能地追求“活著”以外,還不懈地追求“活得更好”,一旦基本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就必然會產生精神需要,并且這種精神需要處于日益豐富和發展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精神需要在人的需要中占有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馬克思贊揚這是一種“人類崇高精神之光”。人既不能沒有物質需要,也不能沒有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是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構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而動物卻只能永遠停留在生存本能的活動層次上,不存在科學意義上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獨有的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人的精神需要,主要是指人主體能動地自由地進行創造的需要,情感、愿望、要求得到滿足的需要,以及對文化成果享用的需要。包括人際交往,情感交流和從事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科學、教育活動等方面的需要。一般地,人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就是進行精神生產。大多數的這種精神生產,如文藝表演,先進模范人物的道德宣講,文學、音像制品的印制,學校里知識的傳授等,都是對既有精神產品的復制、傳播和享用,是保證現有精神產品擴散和延續下去的力量,不會造成精神產品的發展和豐富。只有那些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精神生產創新,如新政治制度的創設、科技發明、新思想理念的提出、新文藝作品或形式的創制等,才能使精神產品和人類精神生活不斷發展和豐富。人要使自己精神生活不斷豐富和發展,就必須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不斷進行精神生產創新。人使自身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需要,是促進人的精神生產不斷發展豐富的動力,是人的精神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保證。
就人的個體而言,其基本需要是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統一體。由于人類個體的生存條件、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所以每個人都會具有某種不同于他人的需要。即使是同樣的需要,在個體那里也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是說,人類個體的需要是千差萬別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個人在他所屬的集體(社會)中,自身的利益與他人利益既有相互沖突的可能,又有相互一致的可能。作為沖突協調的結果,人類集體(社會)的需要(即各種不同甚至相互沖突力量的“合力”),體現的只能是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它不可能與每個個體的利益都完全一致,但它又確實是集體(社會)延續發展所必須的,就人類集體(社會)而言它是唯一正確的抉擇。人是社會的人,個人的需要一方面是集體需要形成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只能在集體需要滿足的條件下才能滿足。這樣,由于保證集體(或人類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滿足集體(或整體)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即只能使集體(或整體)行為代表集體(或整體)中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非每個個人的全部利益——所以個人(或集體)若想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就只有使自己始終代表集體(或整體)中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在集體(或整體)利益實現的過程中滿足自己的需要。可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保證了人類集體(或整體)能夠不斷創造和獲得更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資料,從而保障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推動著人類自身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亦即歷史)的動力。
綜上分析,盡管人類社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巨型系統,其中的關系盤根錯節,繁復異常,難以作出一個明晰的簡單勾畫。人們的活動和行為更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人類的每一個行為,社會的每一個現象的出現,都有其直接、間接的原因和推動力。但無論行為、現象背后的原因、動力多么千差萬別,只要不斷地追根溯源,最終都會找到人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本能而形成的“人的基本需要”這里。“人的基本需要”是什么?首先,為了能夠生存(“活著”),人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在歷史上體現為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其次,為了能夠發展(“活得更好”),人必須進行精神財富的生產,在歷史上體現為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最后,為了集體(或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對個人(或小集體)的需要進行協調(即使不同的力形成“合力”),在歷史上體現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人的基本需要”是基于人的生存和發展而形成的,因而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最基本的力量,亦即構成推動歷史發展“合力”中的基本力量。可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完美地解決了恩格斯“合力論”的遺留問題,就是構成歷史發展動力系統(“合力”)的三個子系統(基本力量)。這三個子系統“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類只有堅持不懈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保證自身的生存和持續發展。以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了恩格斯關于歷史發展動力的“合力論”。
參考文獻:
[1]張分田,張英明.中國社會形態及相關理論問題學術研討會述評[J].歷史研究,2000,(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江澤民.在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Z].http://www.southcn.com.
責任編輯 仝瑞中